词条 | 叶少华 |
释义 | 1 一代咏春拳大师叶问之子叶少华,一代咏春大师叶问之子,叶少华与叶准同父异母,祖籍为罗村联星潭头村人,其祖父因避“红头军”之乱,才搬往佛山桑园居住。叶少华继承父亲的武学传统,与师弟著名武学大师李小龙等一起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1949年,叶问留下妻子及四名年幼儿女在内地,叶准为长子,叶问独自赴港后,娶得一名上海女子为妾,生下叶少华,六十年代起,正室子女先后赴港团聚。 2 民革中央第六届委员会顾问叶少华(1894一1986),别名叶青,东莞道滘水庆坊人。早年留学日本,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武昌担任同盟会的联络工作,参与孙中山领导的讨袁运动。曾任国民政府东路讨贼军梧少行营军法官、军需处中校处长、广西南宁军官学校政治教官。1924年任东莞明伦堂董事长。 1927年冬,任广东筹饷总处处长、维持纸币专员,后改任广东中央银行副行长兼整顿金融专员,管辖造币厂和一切私人银行,1929年4月,辞去副行长职务。1937年至1941年再任东莞明伦堂董事长。 抗日战争期间,叶少华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参议、湖南省和广东省政府顾问、广东省银行董事。抗战胜利后,他不满国民党发动内战,1947年去香港参与李济深、何香凝、蔡廷楷等人领导的爱国民主活动。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建国后,叶少华历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广州市红十字会总干事、市救济会理事、市公益事业联合会副主任、广州市聋哑盲人福利会委员、广州留东同学会顾问等职;并被选为广州市政协第一届至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广州市第二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年,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又曾任民革广州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民革广东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第六届委员会顾问。1986年3月28日在广州病逝。 3 江苏消防总队南京支队副食品生产基地主任叶少华,男,浙江绍兴人,汉族,1972年8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7月入党,现任江苏省公安消防总队南京市支队副食品生产基地主任,武警少校警衔。1993年11月因扑救南京炼油厂特大火灾荣立一等功,时任南京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战士。 1993年10月21日18时22分,南京炼油厂发生重大火灾,南京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接到出警命令后,叶少华同志立即随队赶赴现场,在火灾扑救过程中,他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主动请缨参加突击任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为扑救这次大火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特勤中队到达火场时,着火的310号油罐顶部已被掀开,大量的汽油流淌着火,整个火场都笼罩在烈焰和浓烟之中。作为特勤中队的一名老兵,面对火魔肆虐的火场,他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由于消防车无法靠近着火罐,叶少华便与战友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排除险阻,以最快的速度将水枪阵地架设到离着火罐只有十余米的洼地上,强行冷却着火油罐和相邻油罐。他不顾强烈的热辐射和流淌汽油的严重威胁,一直坚守在水枪阵地上,较好的完成了火场指挥部交给的先冷却保护着火罐和相邻油罐安全的任务。 由于长时间燃烧,310油罐底部阀门处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严重威胁着油罐的安全。22日凌晨1时40分,在接到上级强攻关闭阀门命令后,叶绍华主动请缨,要求参加突击小组。在生与死、血与火的面前,他毫不畏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与其他突击队员一起,肩扛一袋袋水泥,奋力冲向油罐阀门处的烈焰之中。此刻,他的眼中只有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视烈焰和热浪于不顾,勇往直前。经过近20分钟的努力,终于在凌晨2时许将阀门大火控制并扑灭,为油罐大火的最终扑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日上午9时20分,经过近17个小时的奋战,总攻时机已经成熟。但由于油罐顶部情况复杂,现有装备无法将泡沫送到油罐顶部,火场指挥部决定组成火场敢死队,强行将泡沫钩管挂上油罐顶部。叶少华同志又一次站了出来,积极请战,主动要求参加火场敢死队。进攻开始后,他与其他三位队员一起,冒着油罐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带头抱紧钩管沿楼梯一步步艰难向油罐顶部攀登。由于油罐扶梯严重变形,根本无法直立行走,他只好用腹部顶着钩管,用膝盖跪着往上爬。此时,他的全身重量都集中在两个膝盖上,每行走一步,他都要忍受着骨头和铁板摩擦的剧痛,但是他咬紧牙关,绷紧神经。最后在战友的协助下,将泡沫钩管送上了灌顶。但是困难总是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由于罐顶边缘无法固定钩管,需要将钩管固定到正在燃烧油罐中央的临时过道上,叶少华冒着随时可能被大火吞噬的危险,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经过近10分钟的努力,终于将泡沫钩管挂到了油罐中央,为最终扑灭油罐大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油罐大火扑灭以后,为防止油罐复燃,在随后的四天中,他和战友们不顾疲劳,一直坚守在火灾现场监护,直到火场安全隐患完全被消除。 在整个战斗行动中,叶少华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一名消防兵的铮铮誓言,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披肝沥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4 涪陵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人物简介】 叶少华自1997年9月起担任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至今,主持解决了公司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引进项目中的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为公司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生产能力做出了贡献。公司不断壮大发展, 连续15年保持25%以上的发展速度。从1997年到2009年,公司年年有新项目上马,年年有新的技改工程竣工,年年迈上新台阶。 涪陵化工脱胎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建成的一个小化肥厂,历史较长,当时装备落后,产量极低。如何立足已有条件提高装置的生产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叶少华立足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使企业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九十年代初,叶少华负责3万吨/年料浆磷酸一铵的建设,该装置当时是企业自己承建的最大装置,也是重庆市磷铵行业的最大装置,总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后一次性试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之后公司对磷铵进行扩能改造,该同志先后负责完成了磷铵“三改四”、“四改十二”、“十二改二十四”、“二十四改三十”等一系列改造。在“四改十二”过程中他充分大胆创新、优化设计,保证了工艺线路的最优化、运行成本最低、投入最省,经专业技术人员鉴定,该装置年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是国内第一套通过技术改造单套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的装置,该装置每年给公司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新增加利润500万元以上,而投入仅1500万元,被认定为涪陵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十二改二十四”中,大胆采用新工艺,比如:对萃取工序采用了“高温萃取”工艺,实现了在原装置不改造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翻一倍,从而节约了工程投资和装置的运行费用。对浓缩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冷却清水实行循环冷却重复使用,为我国自行开发料浆法小磷铵装置向大型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行业借鉴。2004年又组织完成了磷铵“二十四改三十”,由他负责的大型料浆浓缩法磷铵国产化装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也使得磷酸一铵作为公司拳头产品,支撑起公司半壁江山。 “涪陵化肥基地”占地2万平方公里,在涪陵南岸浦沿涪蔺公路展开,全长约3000米。在“涪陵化肥基地”建设中,在技改资金的使用上,他坚持“筹贷结合,自筹为主,效益驱动”的原则,使投资收益最大化。在他的主持指挥下,经过4年的建设,“涪陵化肥基地”已经建成。在“涪陵化肥基地”内,先后新建了年产30万吨复合肥工程、两套年产30万吨磺制酸工程、24万吨磷酸二铵工程等。 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叶少华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沃土一期工程——转鼓造粒法10万吨/年复合肥工程,采用国内先进的微机自动配料技术;采用转鼓造粒、转筒干燥、多次筛分,成品冷却、包裹涂膜、自动计量包装的工艺,使公司复合肥生产迈了一个大台阶。沃土二期工程——尿基法10万吨/年复合肥工程,采用了自动配料,尿基熔融喷浆、转鼓造粒、双转筒干燥低温大风量烘干的流程,成功解决了尿基肥不易干燥的物性,使公司又成功地掌握了一种新的复合肥生产技术,进而使公司进入全国复合肥生产先进之列。新建的两套30万吨磺制酸工程,采用美国FOXBRO公司和浙大中控的DCS控制系统,体现了国际现代技术水平。公司以前年产19万吨硫酸,需200人,而两套系统加上维修工只需50人。通过科技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这几项工程的建成投产,为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规模和档次,提升了生产装置的科技含量,公司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为公司化肥生产大型化、集团化奠定了基础。 叶少华作为公司分管基本建设的常务副总经理,担任公司各主要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的组长或指挥长,从2004年到现在,先后完成了10亿的建设项目。在建设中,他严格控制建设成本,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按期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 叶少华作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同时也分管公司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负责经济责任制的制定和考核。他努力向管理要效益,紧紧抓住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条主线,强化“公开考核、模糊发放、拉开差 距、加强监督、吨产品费用包干”的考核思路;灵活地将企业管理费费、财务费用、大修费用、折旧费用等与分厂经济责任制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涪陵化工成功地战胜了06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百年不遇的高温连晴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战胜了2007年因贵州等地雪灾及凝冻天气造成的停电及原料供应紧张带来的影响;2008年他充分发挥好经济责任制这把管理之剑,积极推动精益管理,加大对经济责任制的执行力。完善了煤炭管理制度;对备品备件实行零库存的管理模式,使库存备品备件等生产物资的实际资金占用额大幅度下降,由去年的300万元控制到了-200万元左右。积极创新方法,降低成本。比如在硫磺、液氨价格高时,用硫酸钠或硫酸铵作添加剂替代部分硫酸,用碳酸氢铵替代部分液氨,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维持企业的生产。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化肥市场继续在底部运行,他强化内部管理,实行物资以旧换新、按需领用的管理模式,使公司生产材料领用费降低34.6%,同时改进工艺技术,降低成本,有效抵制了金融危机的侵袭。 叶少华让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化肥总11万吨产量由发展为150万吨,销售收入由不到一亿变成四十亿元,专利总数10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