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奥吉·马奇历险记
释义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而马奇则持有一种强烈反抗态度。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图书信息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作 者: (美)索尔·贝娄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

页 数: 687

开 本:

译 者: 宋兆霖

包 装: 平装

ISBN: 9787532740956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 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大商人

,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麦迪威

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自1938年以来,除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次大战期间在海上短期服过役外,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

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0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玛琪历险

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

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汉德逊》(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

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

神危机。其中《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

(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

他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馆,一次普利策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976年,由于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介绍

马奇的“历险”无疑是一个寻找自我本质的过程,他希望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由分工而来的人生限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最终依然不能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成了随大流的一员。在这个“边缘人”的悲喜剧中,贝娄已经表现出独特的既富于同情,又带有嘲讽的风格。

此后,贝娄又接连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如《雨王汉德森》(1959)、《赫索格》(1964)、《塞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6)和《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等。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20世纪的“流浪汉小说”画面广阔、人物众多,叙述了主人公奥吉从20 年代到40年代的人生道路,对当时美国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作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再现。奥吉出生芝加哥这个工业大都会的最底层,却执着他寻找自己的本质和自由,但坎坷半世、历尽沧桑之后仍未能找到自己的“本质”。尽管如此,在这场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的搏斗中,他仍是个失败的英雄,诚如结尾所言,哥伦布虽然被戴上镣铐押解回国,但这并不证明没有美洲。

本书不仅阐释了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一美国当代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且在叙事艺术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独步天下的“贝娄风格 ”由此成型。

本书在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而且自它开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从而为作者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这是贝娄全部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部,画面广阔,人物众多,对当代美国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作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再现。主人公奥吉·马奇是个犹太人,出生在芝加哥的贫民区,全书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描写他从20年代到40年代的人生道路。

图书译序

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作者通过奥吉这一形象展现了一种被现实世界弄得心惊胆战、处处提防的思想状态,反映了世事对人的精神的压迫和摧残。这部作品不仅叙述了奥吉的“历险”经历,刻画了他维护“自我”的心境,描写了他“求索”的失败,成了一个“反英雄”,更多的还是叙述了这个物质至上、金钱第一的当今世界,特别是城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金钱物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影响,其中包括对人的自尊、幸福、爱情、家庭等等的干预,深刻地展现了在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因而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有人誉之为当代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而且观察得更为细腻,揭露得更为尖锐,自省得更为直率,思考得更为深邃。

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之前,贝娄曾写过两部自称为“满足正式要求”的小说,这使他博得了一定的好评,在文坛确立了一定的地位,但真正标志着找到自己的声、立自己独特风格的是《奥吉·马奇历险》。这是一种自由式写作的风格,一种能够用最通俗、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物,清楚地道出道德观念和哲理思考的声音贝娄在回忆写作这部作品的心情时说:“我放松开来,发现自己能自由挥动手臂,表达自己的感情冲动了。开始时,虽然有些信马由缰,不加控制,但至少这是一种自发行为,是种自我解放。”贝娄还说,当时,《奥吉·马奇历险记》来之极易——他要做的只是“拿着水桶去那儿把它接住而已”。自此以后,贝娄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即“贝娄风格”,它的特点是既富于同情,又带着嘲讽,喜剧性的嘲笑和严肃的思想结合,幽默中露出悲怆,诚实中蕴含超脱。文体既口语化,又高雅精致;语言既具体生动,又抽象玄奥,能随着人物性格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此后,贝娄的作品一反过去那种压抑的风格,而真正表现出作者自称的“我的精神的两个方面”——忧郁的一面和生气勃勃的一面。而且这种“信笔写来,不拘章法,东打一拳,西踢一脚的拳师式”风格,使得作者在写作时感情奔放,自由驰骋,不再受时空限制,摆脱掉格局束缚,使作品描绘广阔,叙说精深,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和深度。

本书一开始,作者就借主人公奥吉之口开门见山地说,“我这人处事待人一向按自己的一套,自行其是;写自己的经历时,我也离不开自己的方式;先敲门,先让进。”这就是说,整个叙述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有什么说么,直言不讳,依次道来。这就使作品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其中既有荒诞的念头、粗俗的行为和难言的伤感,也有幽默的自嘲、坦率的自省和冷的思考,从而使得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是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是一部坦率真诚之作。本书在叙述和描写中,还常常会因联想引出一段睿智、深邃的论说和精妙、独特的分析,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内蕴和深度;通俗的市井俚语和富有哲理思辩的语言和谐地结合,使作品更能雅共赏。

《奥吉·马奇历险记》获得195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索尔·贝娄年表

1915年 七月十日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市郊拉辛镇,他是贝娄家的第四个孩子,父亲亚伯拉罕和母亲丽莎是一九一三年来自俄国圣彼得堡的犹太移

民。

1919年 开始希伯来文(圣经·旧约》的选读,背诵其中的重要章节。

1923年 因患肺结核在蒙特利尔市维多利亚医院儿童病房住院治疗近半年。

1924年 随全家迁居美国芝加哥,居住在洪堡公园附近的贫民区;贝娄相继就读于拉斐特小学、哥伦布小学以及萨宾中学和图莱中学。母亲丽莎·贝娄去世。

1933年 自芝加哥西北区的图莱中学毕业,考入芝加哥大学。

1935年 转入位于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

1937年 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去麦迪逊进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年底前离校。

1938年 和安妮塔·戈希金结婚;返回芝加哥,在公共事业振兴署从事执行联邦作家计划的工作。

1939年 应聘到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教育学院任教,并兼做《经典名著丛书》的注释工作。

1940年 加入位于长岛羊头湾的国家商船船员训练营受训。

1941年 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两个早晨的独白》。

1942年 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墨西哥人》。

1943年 在《党派评论》上以《一个晃来晃去的人的札记》为题,发表《晃来晃去的人》的部分章节。

1944年 第一部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出版;在国家商船队服役;第一个儿子格雷戈里出世。

1945年 二战后,住纽约布鲁克林区,审读新出版的《企鹅丛书》并为之撰写书评;创作《受害者》。

1946年 去明尼阿波利斯,受聘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

1947年 长篇小说《受害者》出版。

1948年 获古根海姆研究基金资助,去欧洲游历,定居巴黎从事写作:开始创作《奥吉·马奇历险记》。

1949年 在《党派评论》上以(奥吉·马奇的生活》为题发表了(奥吉·马奇历险记》的部分章节,以后还相继在《纽约人》等数家杂志上发表了该书的部分章节

1950年 从欧洲返回美国,此后十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纽约;受聘在纽约大学的夜大学任教;继续创作小说及撰写评论和书评。

1951年 发表短篇小说《寻找格林先生》。

1952年 获国家文学艺术院奖;受聘任普林斯顿大学创作中心研究员。

1953年 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出版;受聘任巴德学院英国文学教授;将艾萨克·辛格的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从意第绪语译成英文发表。

1954年 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1955年 在《纽约人》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来日的父亲》。

1956年 出版中篇小说《只争朝夕》,发表短篇小说《贡萨加的朴稿》;和安妮塔·戈希金离婚,和亚历山德拉·查恰克巴索夫结婚。

1957年 第二个儿子亚当出世。

1958年 发表短篇小说《离别黄屋》;获得福特基金资助;创作长篇小说《雨王汉德森》,并在《赫德森评论》杂态上发表了部分章节。

1959年 长篇小说《雨王汉德森》出版;和第二个妻子离婚;离开明尼苏达大学,赴波兰和西德讲学。

1960年 参加编辑纽约出版的《高尚的原始人》杂志;获文学之友奖。

1961年 应聘任波多黎各大学各座教授;和第三个妻子苏珊·格拉斯曼结婚;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赫索格》,此后数年曾在《评论》等多家杂志仁发表该书有关章

节。

1962年 应聘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思想委员会委员;获西北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第三个儿子丹尼尔出世。

1963年 编选出版<犹太杰出短篇小说选》;获巴德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十。

1964年 长篇小说《赫索格》出版;获詹姆斯·L·道奖;剧木《最后的分析》在百老汇上演。

1965年 长篇小说《赫索格》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及法国国际文学奖;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剧本《最后的分析》出版。

1967年 为《新闻日报》去中东采访报道“六日战争”。

1968年 发表短篇小说《莫斯比的回忆》、《如烟往事》;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出版;获犹太传统奖及法国颁发的文艺骑士十字勋章;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1969年 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1970年 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出版。

1971年 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

1974年 在《花花公子》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部分章节;发表短篇小说《泽特兰:人格见证》。

1975年 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出版;去以色列旅行;跟苏珊·格拉斯曼离婚后和第四个妻子亚历山德拉·尤内斯库·图尔恰结婚。

1976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获普利策奖;散文游记集《耶路撒冷去来》出版;赴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并发表受奖演说。

1977年 获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章。

1978年 发表短篇小说《银碟》。

1982年 长篇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出版;发表短篇小说《口没遮拦的人》。

1984年 发表短篇小说《堂表亲戚们》、《今天过得怎么样?》;短篇小说集《口没遮拦的人》出版。

1987年 长篇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出版。

1989年 中篇小说《偷窃》、《贝拉罗莎暗道》出版。

1990年 发表短篇小说《记住我这件事》。

1991年 中短篇小说集《记住我这件事》出版。

1994年 散文随笔集《集腋成裘集》出版。

1997年 中篇小说《真情》出版;《真情》获犹太图书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4: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