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遥墙 |
释义 | 简介遥墙镇位于济南市东北部,距市区16公里,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5.1万,辖59个行政村,耕地6万余亩,境内有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临港经济开发区,绕城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青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遥墙镇作为省城空港中心镇,环境优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北国江南”之称,镇北境沿黄约15公里,小清河横穿全境,地下水资源充足,境内土地肥沃、荷塘泛翠、稻花飘香、盛产黄河大米、白莲藕、珍稀食用菌、黄河鲤鱼等名优特产,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温泉出水温度42度,温泉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温泉度假村疗养度假少长皆宜,遥墙实为藏风得水,造化独钟的风水宝地。遥墙教育资源丰富,全省唯一具有外语保送资质的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坐落于此。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遥墙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历史杰出词人辛弃疾的故里,也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李敬泉的故乡,古朴凝重的辛弃疾故居纪念馆列入济南市爱国教育基地,如今勤劳质朴的遥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营造现代空港城的美好明天。 遥墙镇位于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东北19公里。面积91.28平方公里。15266户,49997人。辖59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遥墙。 镇名由来及由来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巨冶(野)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663)属东北乡。民国十三年(1924)为遥墙乡。1948年设遥墙区。1950年改设历城县第三区遥墙乡。1959年属平原公社遥墙管理区。1961年属董家区遥墙公社。1965年改设遥墙区。1968年撤区并社设遥墙公社。1984年撤公社改称遥墙区。1985年撤区并乡设立遥墙镇至今。 附属村落遥 墙信于黄河东岸,小清河北岸,南邻刘家野场,西为大李家,北邻王家庄。676户,2525人。设遥墙村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2001年8月,移民周和成、周海成、周华成、周福成、李和平、马洪平6户28人,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忠县 井镇高田村迁入。 原名高固君。唐称遥墙。金设遥墙镇。相传,当初有队官兵侵扰到此,天空骤然狂风大作,一时飞沙弥漫,遥墙“高固君”好似一堵墙挡着去路。他们惊奇地说这村真“谣巧”,便仓皇而逃。沿称遥墙。史志记载:《金史·地理志》“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镇六……遥墙”,《山东通志》“遥墙镇在县东北五十里,金设”,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遥墙镇”,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二:遥墙”,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二:遥墙”。 刘家野场位于遥墙以南0.5公里,东为大辛庄,西大李家,北邻遥墙。33户,110人。属遥墙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刘氏由遥墙迁入。原为一片荒草野坡,村民便经常在这里使场,供碾谷物之用。沿称刘家野场。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遥墙乡安平二:刘家野场”的记载。 大沙滩位于遥墙以北8公里,黄河东岸。南为小沙滩,东、北两面邻章丘市境。为历城最北之村。40户,156人。设沙滩村民委员会。 明代,原名沙滩。杨大、杨二由黄河西沟杨家迁此。因建村在黄河沙滩之上而得名。以后分为两个村落,杨大住处沿称大沙滩。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大清河路:沙滩”,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一:大沙滩”,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一:大沙滩”。 小沙滩位于遥墙以北7.5公里,黄河东岸。北邻大沙滩,南为幸福庄。27户,100人。属沙滩村民委员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黄河凌汛在此决口。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大沙滩同。杨二住处沿称小沙滩。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遥墙乡安平一:小沙滩” 的记载。 幸福庄位于遥墙以北7公里,黄河东岸,东邻章丘市境,西南为兴荣,北邻小沙滩。140户,502人。设幸福庄村民委员会。 宋代,原称扫沟庄。因地处黄河滩,常年流水冲刷成沟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又有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清光绪十四年(1888)部分住户由黄河大堤内又迁入。为图安居乐业,改称幸福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一:扫沟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一:兴福庄”。 兴 荣位于遥墙镇以北6.5公里,黄河东岸。西邻骚沟,东北为幸福庄。62户,199人。设兴荣村民委员会。 相传,宋代名为黄家坟。清光绪十四年(1888),又有住户迁入。后人因嫌村名不雅,为图繁荣兴旺之意,沿称兴荣。 骚 沟位于遥墙以北6.5公里,黄河东岸。东邻兴荣,南为姚家庄。48户,161人。属兴荣村民委员会。清光绪五年(1879)、六年(1880)、九年(1883)、十二年(1885)、十三年(1887)、二十三年(1897)黄河先后5次决口于此。 相传,宋代曾称扫沟庄。亦名骚沟庄。因地处黄河滩,常年流水冲刷的地块不固定,而得名。清光绪十四年(1879),又有住户从黄河大堤内迁入。沿称骚沟。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大清河路:骚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一:骚沟”。 姚家庄位于遥墙镇以北6公里,黄河东岸。东为范家庄,北邻骚沟。234户,759人。设姚家庄村民委员会。清光绪十一年(1885)黄河决口于此。 明洪武二年(1369),姚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姚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大清河路:姚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一:姚家庄”。 大王家梨行位于遥墙以北5.25公里,黄河东岸。南邻小王家梨行,北为姚家庄。64户,211人。设王家梨行村民委员会。 原名王家梨行。明洪武二年(1369),王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地处多植有梨树行子而得名。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遥墙乡安平一:王家梨行”的记载。清光绪十五年(1889),黄河决口时,有部分住户迁出建小王家梨行。沿称大王家梨行。 小王家梨行位于遥墙以北5公里,黄河东岸。南为秦家道口,北邻大王家梨行。66户,234人。属王家梨行村民委员会。 清光绪十五年(1889),因黄河决口村庄被淹,部分住户由王家梨行迁此建村。沿称小王家梨行。 范家庄位于遥墙以北6公里,东南北三面皆邻章丘市境,西为姚家庄。83户,312人。设范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宋代,因范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范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一:范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一:范家庄”。 张家庄位于遥墙以北5公里,东邻章丘市境,南邻十户,东北为范家庄。36户,123人。设张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元代,名为张家庄。因张氏早居建村(后张姓户绝),以姓氏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王三千、王三万两户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一:张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一:张家庄”。 十 户位于遥墙以北4.5公里,东南为李家庄,北邻张家庄。13户,39人。属张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原称十户庄。相传,曾有位帝王圣驾至此,见村曰:“此乃小庄,不足十户矣”,故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二:十户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二:十户庄”。以后沿称十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