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瑶族耍歌堂 |
释义 | 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耍歌堂是瑶族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是瑶民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三排(含南岗)、涡水、大坪、香坪(含盘石)、三江(含金坑)等6个镇的排瑶村寨。 简介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由此可见,瑶族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瑶族耍歌堂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喜庆丰收、崇拜英雄、传播知识的隆重活动,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人们会亲结友的载歌载舞等娱乐活动的民间盛会。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会期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生日这一天。 为这个节日的到来,瑶族同胞通常都要作精心的准备。早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食品,而"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作为修缮庙宇之用,同时还要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而各家各户则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来凑热闹。到了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 现在的耍歌堂活动与古代的做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时代的内容。耍歌堂的这一天,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喜迎传统的节日。其热闹喜庆的气氛,就跟汉族过春节相似。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耍歌堂是瑶族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是瑶民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 瑶族耍歌堂 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耍歌堂是瑶族一项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流行于三排(含南岗)、涡水、大坪、香坪(含盘石)、三江(含金坑)等6个镇的排瑶村寨,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耍歌堂是集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和群众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民间盛会。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会期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生日这一天。排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耍歌堂传诵的瑶经为排瑶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瑶划分的定型时间以及研究排瑶的民间信仰与瑶经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此外瑶经还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另外,耍歌堂中瑶胞佩带的精美头饰、配饰,绚丽的服饰,独特的长鼓舞、师爷舞,以及所用的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民族民间乐器,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文革”期间,耍歌堂曾被禁锢,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耍歌堂才得到了初步恢复。 主要仪式耍歌堂历时三天,第一天是祭祀、游神,将神像临时安放在村中;第二天未婚青年男女成群涌向耍歌堂对唱,成双结对的男女青年相对站立尽情欢唱,从朝至暮;第三天,男女老少浩浩荡荡将神像送回庙里,当夜幕降临时,鼓乐齐鸣,耍歌堂在欢庆的气氛中结束。 游神大典耍歌堂的第一个仪式,是"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接着由瑶族一位最有威望的老人,鸣锣率众过街串巷游行。老人后面跟着两三名彪形大汉,双手举着一杆三丈多长、连枝带叶的毛竹,叫做"幡竹"。竹杆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幡竹之后是神像,跟着有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少儿队,以及扛着大刀长矛、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队,浩浩荡荡,逶迤而行,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 衣着光鲜的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转弯处,都有人在那里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这时,瑶排山寨,长龙翻舞,五彩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非常壮观。鼓乐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瑶寨一片欢腾,人们沉浸在欢歌漫舞之中。 讴歌跳舞瑶族耍歌堂 游神结束,众人先分享酒饭佳肴。痛饮一番之后,大家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这时,瑶排的姑娘身穿盛装,颈挂银圈,头盘着野薏米串,姗姗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随后,瑶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装,腰挂长鼓,呼啸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歌曲也很有特色,一般先从催情歌唱起,然后唱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们与他们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倾吐衷肠,借此机会选择佳偶,热闹非常。 过州过府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目的是怀念祖先迁徙到瑶山的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他们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标致,竹签每隔两米插上枝,成方块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开路,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绕着竹签(州府)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好比古代战争行军列阵十分壮观。 追打"三怪"追打"三怪"的仪式:当人们唱够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三人分别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身挂3 斤猪肉由人追赶。追赶的人举刀拿斧,锄头棍棒,呼喊着"杀呀!追呀!打呀!"抢他们身上的猪肉。这"三怪"拚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逃跑。"追打三怪"的仪式,一直追到三怪精疲力竭才罢休。尔后,那3 斤猪肉归扮演者所得。 枪杀法真"枪杀法真"是耍歌堂最壮观的仪式。传说法真原是一个民族英雄,瑶民在每年的节日都要纪念他。这仪式很有特色,由一个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装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站在横架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游行,然后由几名枪手跟着向天鸣放鸟枪,歌颂法真,以示纪念。 送神耍歌堂最后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整个活动就算结束。 当夕阳西下时,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已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席间,宾主开畅饮。有的瑶佬当着六亲边饮边唱唱,多是叙述历史或神话故事。过去的瑶歌曲调多压抑低沉,就是在结婚时唱的恋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见瑶族人民千百年所受的压迫之深。 意义排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耍歌堂传诵的瑶经为排瑶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瑶划分的定型时间以及研究排瑶的民间信仰与瑶经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此外瑶经还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 耍歌堂在明洪武年间就已具规模,经过几百年的承传和发展,耍歌堂成为排瑶历史变迁、民间信仰、文化艺术、风情习俗的浓缩和集中表现,是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另外,耍歌堂中瑶胞佩带的精美头饰、配饰,绚丽的服饰,独特的长鼓舞、师爷舞,以及所用的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民族民间乐器,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文革"期间,耍歌堂曾被禁锢,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耍歌堂才得到了初步恢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