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洋县杖头木偶戏
释义

洋县杖头木偶是以汉调桄桄和秦腔为唱腔、以杖头木偶进行表演的地方剧种,它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一带城乡。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陕西·汉中·洋县

遗产编号:IV-24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级别:省

申报人/申报单位:洋县文化馆

基本内容

洋县木偶戏是以演员操纵木偶人物表演各种动作、以演员唱奏的地方梆子戏。

洋县木偶戏从唱腔上可分汉调桄桄木偶戏和秦腔木偶戏。洋县历史上为汉调桄桄木偶戏。全国解放以后直至今日,以汉调桄木偶和秦腔木偶兼而有之,在民间则以秦腔木偶为主。从道具表演操纵形式上可分为暗杆木偶和明杆木偶。本偶人物的行头与脸谱为表现为明代特征。汉调桄桄木偶主奏乐器为板胡,定调用“反调”为“36”弦,呈4度关系;“越调”(板胡)为“15”弦,呈5度关系,“梅花调”(二胡)、“丝弦”(京胡)和其他定为“52”弦,呈5度关系。打击乐分开场锣鼓、起板锣鼓、配合上下场舞蹈动作锣鼓;曲牌分锁呐曲牌、丝弦曲牌等。唱、白为洋县地方语音。挖掘桄桄木偶戏传统剧目651个,开场过场锣鼓及各种板头曲调20余套,锁呐、丝弦曲牌简谱120余首。

洋县杖头木偶表演的绝活颇多,主要有:担水换肩、耍纱帽、武官脱帽、文官脱帽、脱衣服、耍梢子、耍靴子、吹胡子等,由桄桄艺人操纵,木偶戏剧人物完成,非常精妙逼真。

绝活之一:担水换肩。例如在《李彦贵卖水》一戏中,李彦贵迫于生计,以文弱之身躯,挑上沉重的水担,沿街叫卖,以赡养老母。汉调桄桄艺人把剧中人物难以承受重压,将水担不住地换肩的情形表演得惟妙惟肖,忽悠着的水担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起伏,平衡的把握恰到好处,操作平稳自如。

绝活之二:吹胡子。例如在《唐玄宗醉酒》一戏中,玄宗受迷惑而醉酒,醒后闻听西官杀害了东宫,悔恨悲愤交织,戏中木偶人物连连吹动胡须,胡须散乱高翘,令观众叫绝。

绝活之三:耍靴子。也叫亮靴子,杖头木偶是不穿靴子的,腿也是杆直的,但汉调桄桄杖头木偶却能穿上靴子将左右脚亮给观众,还能让观众看到弯屈的膝盖。例如《观阵》中秦叔宝被困,其耍靴子的情形,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英雄气概,

绝活之四:耍梢子。即木偶人物在悲愤痛苦时甩头发。例如《周仁回府》中的周仁、《唐玄宗醉酒》中的李隆基等。操纵桄桄杖头木偶的艺人演员能将梢子耍得很开,很圆,且能变换不同姿式耍。

绝活之五:脱衣服,麻利,大大增添了木偶表演的趣味性。

绝活之六:武官脱帽。木偶戏剧人物能将帽子抛起一米多高之后,又不差分毫地双手接住,

绝活之七:文官脱帽。木偶戏剧人物能够用双手轻轻将帽子摘掉并举起,然后又能将其戴在头上。

绝活之八:一人多杆。一名桄桄艺人操纵三杆木偶表演。总而言之,活人能做的动作,汉调桄桄杖头木偶都能做得很到位。

历史渊源

洋县木偶戏诞生于元末明初,至1573年—1620年(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已具备完整的表演体系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清乾隆时被称为“陕西南路梆子”。晚清两代,县境内共有木偶戏班10多个,筑有可供木偶戏演唱的戏楼120多座,木偶戏班除在洋县演出外,还应邀赴汉中、城固、西乡、佛坪等地演出。明末李自成起义,张献忠的农民义军就备有随军演出的木偶戏班,木偶桄桄戏班传遍了汉水流域、长江南北,甚至传到了西南边陲。1931年(民国20年)达到了鼎盛。其时洋县境内有杖头木偶桄桄戏班(社)38个。民国20年之后由于自然灾害,木偶戏的演出受到一定影响。全国解放后,木偶桄桄戏日渐衰落,开始步入曲折发展期。1958年,洋县桄桄木偶剧团成立。次年8月,老艺人李艺才、周艺寿在省木偶剧调演大会上分别获演出二等奖、三等奖。文化大革命中木偶剧团被解散。此后桄桄木偶戏走进民间演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调桄枕木偶就进入恢复期,1984年,在省、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县文化馆馆长陈建昌重新组织、培训青年演员18人,成立洋县桄桄(木偶)剧团,1986年后因电视普及、音像制品充斥,故桄桄(木偶)剧团解散。从此桄桄木偶戏则完全走向民间,成为群众自发的戏剧娱乐形式。为生存计,木偶戏亦有过去的只唱汉调桄桄而改为以唱秦腔为主、兼唱汉调桄桄的局面。

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为桄桄或秦腔艺人唱念,并操纵杖头木偶完成各种戏剧动作。木偶制作形制分为暗杆、明杆两种,其洋县杖头木偶戏很有个性。

艺术特征

1、洋县杖头木偶具有明显的原生态性。传承人杨丑娃、李天明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

2、洋县杖头木偶视觉冲击力强,表演技艺精湛,绝活多。例如在《李彦贵卖水》一戏中,演员能用木偶人物的两个木手肘表演井台打水、提水桶,掂放小扁担、戴草帽圈、闪担子、换肩等,动作惟妙惟肖,而且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稳而不躁,干净利落。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剧中人物李彦贵为了生计,为了伺奉老母而吃苦耐劳,认真做事的品德,非常震憾观众之心。

3、传统剧目丰富,板腔音乐完整。

4、群众基础深厚,人们喜闻乐见。群众俚语云:“吃面要吃洋县梆梆子,看戏要看木脑壳(杖头木偶)桄桄子”,1931年(民国20年)自然灾害,同是汉调桄桄唱腔的大戏(真人唱演)戏班,多数散伙,另求谋生之路,而38个汉调桄桄小戏木偶班仍然得以正常演出。

5、风格鲜明。唱腔刚柔并济,旋律浑厚简朴。

主要价值

历史价值

洋县杖头木偶从元末明初萌芽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1573年—1620年(明代万历年间)就已形成规模,清末到民国前期已相当繁盛。它对研究中国戏曲剧种的源流走向及演变规律提供了很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汉水上游的民俗形成以及工艺制作的发展史提供了一手的资料。另外,600年延绵不绝的传承性,展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文化价值

社会认可度高。洋县当地老百姓非常痴迷于杖头木偶戏,在漫长的古代和没有电视的年代中,杖头木偶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文化生活。“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木脑壳(杖头木偶)桄桄子”这一百姓的口头禅,表明杖头木偶戏的艺术魅力之大,他们将精神需求一一木偶戏与物质需求看得同等重要,杖头木偶绝活的视觉冲击力和剧情的艺术震憾力证明了它有着强劲的传统文化创造力。另外,洋县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剧目和曲牌简谱众多,这对中国戏剧文学、戏剧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科学价值

杖头木偶道具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充满了科学的元素,多种乐器不同的定弦方法,在乐队之中表现了整体的和谐,且妙不可言。杖头木偶体现了洋县先民极高的智慧。

相关物品

洋县杖头木偶戏行头为明代戏剧人物行头,木偶人物之寇分为轻帽、硬帽;衣服分有外衣、内衣(连接杖杆用)。文场管弦乐器的板胡、二胡、胡胡(低音板胡)、京胡、三弦、海笛、笛子、锁呐;武场打击乐器有尖鼓、平鼓、堂鼓、战鼓、钩锣、饶钹、小锣、铰子、梆子、牙子、木鱼、摔摔、马锣、土钹、海锣、吊钗、喇叭头鼓等。传统剧目1000余个,已整理挖掘651本,曾上演有的300余本,久演不衰的剧目有30余本。如《李彦贵卖水》《竹子山》、《搜杯》《唐玄宗醉酒》《观阵》、《三家店吊拷》《醉擒梁芳》等。 现在打击乐曲牌简谱20余套,锁呐丝弦曲牌简谱120余首,木偶人物道具高约80公分。分为暗杆木偶与明杆木偶,暗杆之杆杖裹入人物衣内,而明杆之部分杆杖露在木偶人物衣外。木偶道具结构由偶头、偶肩、偶杖杆三部分组成。偶头由纯木雕刻而成;偶肩是由松木、白杨等较为质软的木板制成;偶杖杆则又分为中杆和手杆,中杆为木质1米左右,杆径2公分,手杆约70公分,竹质。成行组装时先将中杆穿越肩膀中孔然后插入偶头脖项之中,用细绳系头于中杆之上。再用内衣将肩膀与手杆连接,最后给木偶人物穿上外衣即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