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洋楼洞 |
释义 | 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之要冲,系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羊楼洞”一名的来历,相传从前有位外乡姓雷的文士,流落至此,为这里的山水所动,特建了一座风雅别致的木楼,上面可饲羊,下面有泉水洞养鱼,羊楼洞因此而得名。 羊楼洞简介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 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 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若幽。 登临长一啸,月夕紫烟浮。 这是明代诗人廖道南盛赞羊楼洞的佳句。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 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别具一格。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199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羊楼洞传说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姓徐的人家在松峰山脚下盖了一座竹楼,上面养羊,下面塘里养鱼,他家栽的一棵梨树结了一个鲜红鲜红的梨子,三年不落果。 有一晚,儿子徐光福梦见一位老太婆叫他把梨子摘下,在羊楼后面石壁上敲三下,将可获得一笔财富。第二天他摘下梨子,拿去一试,果然石门洞开,光福进去一看,只见绿的翡、红的玛瑙、白的珍珠、黄的金子,光彩夺目,眼花缭乱,正打算拿点什么,忽然洞顶上一条蛟龙蜿蜒而下,吓得徐光福抓了几把珍珠放在衣兜里就往外逃,一时心慌,忘记把梨子带出来。刚跨出洞门,石门紧闭。他向衣兜一看,哪里是什么珍珠!原来是一衣兜茶籽。 徐光福把茶籽撤在松峰山脚下,从此那里就长出一片绿油油的茶树。人们后来就把这里称作羊楼洞。 羊楼洞之恋日本护士和中国军官的爱情故事 来源:荆楚网 在艰难岁月中,加入了解放军的日本护士沟胁千年和中国军官杜江群甜蜜相爱。1955年,他们在汉口四官殿码头上依依离别,汽笛凄鸣。从此,两人鸿雁传书,互诉衷肠。他们真实地演绎了一曲凄婉、感人的异国爱情故事。 昨日中午,从上海飞来的航班着陆武汉,77岁的日本太婆沟胁千年走下飞机。她此行来汉,是来祭扫半个世纪前的湖北恋人杜江群。 1945年初,年仅16岁的沟胁千年被征召到中国东北,在日本侵略者的工厂服役。目睹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她和几名同伴毅然投奔抗日军队。不久,日本战败,她在东北加入人民解放军,从事医护工作,并随军从北方转战到南方。 1952年夏,她调到湖北羊楼洞部队疗养所,与在此养病的孝感军政大学政治教员杜江群相识相恋。1955年,沟胁千年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回国,这对恋人从此天各一方。次年,杜江群病逝,安葬在汉阳扁担山公墓。 虽远在日本,但沟胁千年从未忘怀杜江群,一直孤身一人。1987年,她首次回访中国,在杜江群的墓碑前嵌上了自己的瓷像,与其相依相守。 今年,沟胁千年已77岁高龄。清明将近,她想在有生之年,再来看一眼她一生为之守候的杜江群…… 心灵之约——77岁日本太婆到汉看郎君 昨日下午1时许,77岁的日本太婆沟胁千年走出武汉天河机场。 “武汉!”老人脱口而出。时隔19年,她终于再次踏上这个让她梦魂萦绕的城市。她是来跟如意郎君、中国军官杜江群“相会”的。 老人脚步匆匆,同行的杜江群的外甥女陈弓紧紧地跟在老人身后。在机场门口,杜江群的另一外甥女欧阳茜怡正在等候,老人一眼看出,笑容可掬地跟着欧阳茜怡上了一辆红色面包车。 面包车在通往武汉城区的机场高速公路上急行,杜江群的丝丝发发像两旁急闪而过的树影一样,清晰地从老人眼前浮过。 53年前,那个太阳落山的傍晚,她不顾一切冲进病房,看望朝思暮想的杜江群;51年前,那个江涛翻滚的码头上,她与杜江群久久不愿松开的双手;19年前,汉阳扁担山上,那撕心裂肺的哭泣…… 老人无心欣赏窗外的风景,恨不得飞到杜江群的墓前,奔赴他们的心灵之约。 甜蜜时光——异国恋情在羊楼洞绽放 1945年初,时年16岁的沟胁千年来到中国东北满洲里。她目睹中国人民的深重屈辱和苦难,看清了日本侵略者“圣战”的罪恶本质,毅然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不久,日本侵略者投降。沟胁千年她放弃了回国。 沟胁千年在东北参加了解放军,在解放军辽东第一军区医院学习医护技术和共产主义理论。之后,她随着解放大军,从北方战斗到南方。1952年夏,她和另7名日籍护士,从广西南宁军区303医院调到羊楼洞部队疗养所。 羊楼洞隶属湖北,是与湖南接壤的一个偏僻小镇,四周山丘环绕,碧树常绿。当时的疗养所只有几处低矮的平房。在这里,沟胁千年遇上了中国军官杜江群。 杜江群当年是孝感军政大学的政治教员,时年29岁,因患结核病到羊楼洞疗养所治疗。 杜江群有着做过地下党的传奇经历,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是病人中的政治委员,他睿智而幽默,虽然病很重,但仍谈笑风生,深受病友们的喜爱。 一次,一位病人心情不好,粗暴地拒绝沟胁千年的护理治疗,沟胁千年很伤心。杜江群出面做病人的思想工作,不但让这位病人开始安心接受治疗,还让他和沟胁千年友好地相互配合。沟胁千年就此认识了知识广博、睿智幽默的杜江群,并经常找杜江群学习中文。 两位年轻人经常在一起看书、散步、谈心,羊楼洞的河边、桥上、林中,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沟胁千年真正开始了解中国,也加深了对杜江群的认识。她被他的知识、经历、人品吸引,她深爱上了他。 有一次,杜江群发高烧昏迷不醒,羊楼洞疗养所缺水,即使用凉水降温也没法实施。沟胁千年拿出自己积攒的钱给杜江群买来冰棒降温。她的大胆举动引起大家的关注。 1953年,沟胁千年被调到湖北襄阳军区医院。在她离开的那个早上,她大胆地向杜江群示爱,将一些绣花的手绢、枕套和画着彩图的书信,塞到了杜江群的枕头下。 穿越半个世纪的爱恋-情定羊楼洞来源:南鄂晚报 眼下正在温泉上映的战争爱情大片《云水谣》,讲述了一位援朝战士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赤壁市羊楼洞,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湖北军人杜江群和日本护士沟胁千年,一对异国情侣演绎的一段凄美爱情。 最早考证这个故事的赤壁市退休民警余法海,是一位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羊楼洞“野战医院”100多名无名烈士“寻亲”的热心人。在整理英烈名录和史料的过程中,他获悉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多次前往天津、武汉等地考查证实。去年12月中旬,记者来到赤壁,倾听余法海老人的讲述。 初次相识,缘于日本少女的“国际援助”。 1945年,二战的炮火还没有熄灭,时年16岁的日本少女沟胁千年离开生她养她的故土,来到中国的满州里。 目睹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和苦难,这个16岁少女纯洁的心灵容忍不下自己同胞“圣战”的谎言,毅然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站在部队的后方,救死扶伤。这位勇敢的日本姑娘在解放军辽东第一军区医院学习医护技术,后来跟随部队从北方转战到南方。 那时的杜江群风度翩翩,一身军服在身使他更加英姿飒爽。出身湖北一个小山村的杜江群视革命大业为己任,在地下党的指引下,积极参加革命,入伍参军。全国解放后,他入了党,在河南步兵学校当上了政治教员。可是,就在他立志要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灾难却降临在他的头上,他患上了肺结核,不得已离开了热爱的工作岗位,到当时羊楼洞“野战医院”疗养。 1952年,沟胁千年辗转来到了羊楼洞“野战医院”。在这里,她碰到了自己一生的所爱。 当时的疗养院,来了不止沟胁一位日本姑娘,但她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工作最认真的一位。江南炎热的夏天,她经常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忙碌的身影跑上跑下。每当休养员们劝她休息一会,她总是微笑着用带有日腔的普通话说:“没关系,不累,我们当护士的就是为你们服务的。” 沟胁的辛劳得到了大多数休养员的认可,同志们对她都非常热情。但是,由于个别的伤员对外籍护士还存在着一定的敌对心理,特别是那些受重伤的伤员,身体的疼痛使他们甚至想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尤其是每当病痛的时候,他们的反抗情绪就特别严重。 有一次,又轮到沟胁值班,一位休养员伤痛难忍,在病房里大喊大叫,根本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对日籍护士更是拳打脚踢,出口辱骂。但沟胁没有放弃对他的治疗,多方劝慰。可那位伤员根本不听,一直闹了两、三个小时。看着沟胁着急的样子,杜江群暗自佩服眼前这位日本姑娘的耐心与责任心,于是站出和她一道做工作,直到那位伤员平静下来,愿意接受治疗。那一刻,他俩终于松了口气,彼此相对会心地笑了。从此,沟胁对知识广博、睿智幽默的杜江群钦佩不已。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相识了。 炽热相爱,鄂南山岭留下爱的誓言 虽然五十年代男女之间的感情是含蓄的,但两颗年轻的心,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的。 虽然每天的工作非常累,但为了更好地照顾伤病员,沟胁努力地学习中文。无疑,杜江群成了她得力的老师。一个专心地学,一个用心地教,爱的火焰在他们心中慢慢点燃。 沟胁性格开朗,能歌善舞,是文艺演出的积极分子,她把许多的欢乐和笑声带给了伤病员,也给爱慕她的杜江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迎国庆联欢晚会上,沟胁与她的同胞姐妹们一起演唱了中国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跳起了蒙古舞和日本舞,优美的歌声、柔美的舞蹈深深吸引了台下的杜江群。一向稳重的杜江群,眼睛凝视着心爱的姑娘,目光久久不能离去。 那段日子,沟胁被杜江群浓浓的爱包围着,她珍惜和心上人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每天晚饭之后,他们一起散步,一起谈心,一起看书。羊楼洞的河边、桥上、树林里,到处留下了他们甜蜜的身影。 杜江群在疗养院的那段日子,身体状况时好时坏。有一次,杜江群发高烧昏迷不醒,当时羊楼洞环境不太好,严重缺水,这可急坏了沟胁。 人生地不熟的沟胁急得在院里团团转。还是战友提醒了她:到附近弄点冰棒来。沟胁拿出积攒了好几个月的零花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镇上,买了十几根冰棍。为了不让冰棍在路上融化了,沟胁从战友那里借了个保温瓶,一路小跑奔回来。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来不及喘口气,她就直奔病房,为杜江群降温。 在沟胁的照料下,杜江群恢复得很快。看着心爱的人脸色慢慢好转,沟胁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沟胁千年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当时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过日本。每到节日,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升。她想念家中的妈妈,还有上了战场的父兄,不知道妈妈带着妹妹在家好不好,父兄是凶是吉,每每到此,沟胁就泪水涟涟。杜江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缓解她的思乡之情,他给予她亲人般的关怀与爱护。 一天下午,沟胁在病房忙到七八点才回去,肚子饿得咕咕直叫。食堂的饭菜早已买完了,眼看着就要挨饿了,杜江群从房里走出来,手里拿着热腾腾的饭菜,那一刻,沟胁心里暖融融的。 无奈离别,一纸调动隔断有情人 相聚总是短暂的,离别总是来得太快。 1953年秋天,正当江群与沟胁爱火燃烧的时候,医院接到了上级命令,调走在羊楼洞工作的所有日籍医护人员,沟胁被调往襄阳军区医院。这一消息,震动了所有人。在这并不短暂的一年里,大家日夜相处,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不过,此时,最受打击的还是杜江群与沟胁千年这一对恋人,他们难舍难分。 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临走的前一天,沟胁像往常一样,一如既往地给病员打针,喂病人吃药。她走遍每个病房,逐一向病人告别,那份依依之情难以言表。当走到杜江群病床边时,她的双眼已满含泪水。 看着即将离去的心上人,杜江群有千言万语,但在病房又难以表达。沟胁站在江群的病床边,给他拉好被子,嘱咐了一句:“以后多通信吧!”就低着头轻轻地走出去了。 第二天早上,沟胁早早来到病房,将一些绣花的手绢、枕套、画着彩图的书信,塞到了杜江群的枕头下。 当天上午,30多名日籍医护人员登上汽车,离开羊楼洞。杜江群和所有能走出病房的休养人员都去镇外送行。大家依依不舍,握手告别,江群和沟胁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能分离。 汽车开动了,当江群向沟胁喊出“再见”时,沟胁禁不住的失声痛哭。杜江群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是一次多么痛苦的分离啊! 短暂相聚,换来永久离别 在分离的日子里,绵绵不断的相思困扰着这一对恋人。见不到爱人的面,听不到爱人的声音,杜江群与沟胁千年忍受着煎熬。唯一可以一解相思之苦的是鸿雁传情。 为了杜江群能够养好病,沟胁把每个月几十块钱的津贴全都省下来,不断买些营养品邮寄过去,有时买些生活用品,在上面绣个图案,用这种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的思念。 可是,命运总爱捉弄有情人。在那个年代,肺结核像一个凶恶的病魔,死死地抓住杜江群不放,发烧、咳嗽、咯血……杜江群的身体越来越弱,以致大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床上。但杜江群把这些瞒在心底,没写信告诉沟胁,因为怕她担心,怕她不能安心工作。 1954年下半年,沟胁千年从襄阳调到武汉东湖疗养院。离杜江群的距离近了,她更深切地思念着心上人。 但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沟胁面临着回国的问题。她写信告诉杜江群,她的妈妈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寻找她,她的爸爸和哥哥在战争中都离开了人世,现在妈妈一个人带着三个女儿艰难度日,日夜盼着她回去。 沟胁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离开心上人,要么背弃亲人留下来。经过反复地衡量与思考,她决定还是留下来,等待杜江群的病好了以后再回国。 接到来信,杜江群心情沉重:一方面他舍不得心爱的姑娘,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应该那么自私,要她远离亲人、远离家乡。他只能写信告诉她:为了你的幸福和亲人,你必须回国去! 性格倔强的沟胁接到信后,立刻赶到了羊楼洞。久别重逢,悲喜交加。但此刻,他们顾不得缠绵的情话,他们要尽快决定是否回国。沟胁泪眼汪汪:“我不忍心回国,如果那样,我会终身痛苦的……”杜江群拗不过,只能狠着心对她说:“我不同意你留下来,你必须回到日本去。” 沟胁呆呆地看着杜江群,没想到他这么地冷酷。带着对杜江群的爱、带着满怀的惆怅,沟胁回到武汉哭了整整一夜…… 1955年春,沟胁回到了日本。 远隔重洋,竟成阴阳相隔 1955年11月,回到日本的沟胁为了与杜江群站在统一战线上,加入了日本共产党,杜江群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 当时,中日关系还未邦交正常化,这对恋人之间的书信还要靠外交的渠道传递。每一次通信的机会对他们来说都十分不容易,他们每封信都有厚厚的十几页,诉尽了长长的相思,字里行间尽是“思念”字。 有一次,沟胁剪下一缕头发,扎在一个瓷娃娃的头上寄给了杜江群。杜江群收到后非常高兴,尽管病魔已把他折磨得筋疲力尽,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但在妹妹的帮助下,亲自选了一条湘绣梅花图案的丝绸被面,费尽周折寄给了沟胁。 杜江群对沟胁的爱是炽热的,深沉的。为不耽误心上人的前途,他几乎在每一封信里都叮嘱沟胁要开创新的生活,他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我不愿你过孤独的独身生活,那样我会痛苦和难过的。” 面对着杜江群婉转的拒绝,沟胁恨不能立刻飞到他的身边,告诉他自己要等着和他在一起。但这些都不能,她只有写信鼓励江群,给他安慰和希望。 1956年,杜江群的病情继续恶化。6月,带着莫大的遗憾,他与挚爱的姑娘、与自己的亲人告别了。 接到这一消息的沟胁痛不欲生,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倒塌了。但想起还要完成杜江群未成的事业,她擦干了眼泪,更加努力、勤奋地工作。 故地重游,誓言死后合墓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十年过去了。1987年秋,沟胁再一次来到中国,再一次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杜江群的妹妹热情接待了她。来到杜江群最后住过的结核病医院,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她的脑海,沟胁的眼泪不禁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沟胁想到杜江群的墓前祭扫,寄托哀思,了却一生夙愿。她说:“江群已经故去31年了。按照日本的习俗,一个人亡故30年以后能够得到亲人的祭奠,他就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第二天,沟胁起了个大早,化了个淡妆,显得年轻漂亮多了,好像就是要同杜江群见面了似的。在汉阳扁担山公墓杜江群的墓前,她哭得撕心裂肺。 这一次,沟胁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既然生不能和江群在一起,死后也要陪伴着他。”她告诉同行中杜江群的亲人,在扁担山上重建一座他俩的合墓,在墓里放上两个人的瓷像,墓碑上要刻上我的名字,并在我名字前加上“永远爱你的”字样。她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杜江群忠贞不渝的爱恋。 第二年春天,一座墓碑按着沟胁的意愿屹立在汉阳扁担山头。杜江群的妹妹把合墓的照片邮寄到日本。 去年3月,已届古稀的沟胁老人又一次来到汉阳扁担山,拜祭她牵挂了一生的杜江群。她说,一定要趁有生之年,再来到杜江群的身边,看望他,诉说自己这一生对他的思念。今生两人无缘不能走到一起,希望来世可以相随相伴。 这些年,沟胁千年一直苦守着对杜江群的爱恋,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然孑然一生。家乡的很多亲人都劝她找位爱人,凭她自身优秀的条件,再找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她没有。她说,生前杜江群那么爱自己,在他弥留之际也只有对她的相思之苦,这份情她要用一辈子来还。 汽笛凄鸣——四官殿码头上的离别 在两人分开的日子里,他们书信不断。但当感情的火花渐渐明晰时,杜江群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1954年秋天,杜江群几次大吐血,有一次昏迷不醒,沟胁千年闻讯从襄阳赶到羊楼洞,已昏迷7天的杜江群刚刚从死亡线走回来。 面对火一样热情的沟胁千年,杜江群内心矛盾,他非常希望能见到心中可爱的姑娘,但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违心地拒绝了沟胁千年到病房探望的要求。沟胁千年痛苦地跑到山坡上哭泣,在太阳没入山头时,她再也忍不住,直接闯进杜江群的病房,看望她日夜思念的郎君。 1955年,沟胁千年被召回日本。在汉口江边四官殿码头,离别时涩涩的一幕永远定格在她的心中。 她清晰地记得,杜江群是被人用车护送到武汉关,再用担架抬到码头和她告别的。当时,杜江群的病已经很重了,面色焦黄,身体虚弱得连说话都喘粗气,但他却一直努力地微笑着。沟胁千年冒着被传染的危险,靠近他,握着他的手。他的手是那么冰凉,却还是努力地握着她的手。 这是他们相恋以来的第一次接触,沟胁千年感到无比幸福,也感到无比难过。她记不清自己说了多少体贴的话,说了多少嘱咐,她只记得自己的泪水如泉涌般落下,滴在杜江群的脸上,浸透了他的衣服。杜江群一直努力地笑着,劝慰着她:面对生活,勇敢一点! 汽笛声声,一对恋人的手慢慢地松开了,沟胁千年依依不舍地离岸上船,杜江群侧身在担架上,努力地向她挥着手。 滚滚的江涛带着无限思念远去了。几十年后,杜江群当年的战友告诉沟胁千年,杜江群那天在回医院的路上哭得很伤心,他明白那是最后的告别了。 生死相许——万水千山隔不断思念 1955年11月,回到日本国内7个月的沟胁千年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她要和杜江群成为真正的同志。 当时,中日两国尚未邦交正常化,沟胁千年和杜江群的书信往来,多是通过外交渠道周转。在每次厚厚的信札中,字里行间都是“思念”两字。有一次,沟胁千年剪下自己的一缕头发,扎在一个瓷娃娃的头上寄给了杜江群。杜江群将这缕青丝带进了墓穴。 1956年6月3日,杜江群不幸病逝。当沟胁千年收到他的临终别书时,已是数月之后,她簌簌的泪水浸透了信笺。她不相信杜江群离开了人世。 数十年来,沟胁千年一直努力从事中日友好工作。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这是她和杜江群当年的心愿。 1987年,58岁的沟胁千年作为中日友好民间互访使者首次回访中国。她急切地打听杜江群的消息。当她被带到汉阳扁担山公墓杜江群的墓前时,她哭得撕心裂肺,凄泣得让周围的人也难以收住泪水。她在杜江群的墓基上修了他们两人的合墓,在墓穴里放着她的瓷像。她要一直陪伴着杜江群。 沟胁千年一直坚守着对杜江群的思念,50多年来,她一直孤身一人度着风雨长年。许多亲友都劝她找一位合适的郎君,但她仍痴恋着杜江群。几扎信,几本相册,是她的全部寄托。她慢慢品尝着他们的幸福。 沟胁千年说出了自己不结婚的理由:他如果活着结婚成了家,她也许也会结婚,但他死了,没能感受到那种幸福,在他弥留之际,只有与我相思的幸福,我不结婚就是要我俩的幸福永远相随。 知青历史在家乡的羊楼洞茶场, 曾经有一群热血青年, 他们就是当年派遣到羊楼洞的知识青年, 简称"知青"。关于羊楼洞知青的历史和故事,我们年轻的一辈知之甚少,手头也缺乏资料,我们希望当年经历过这个年代,在羊楼洞参加过知青的热心人士能和我们联系,如能获得您的宝贵经历记录和资料,我们倍感荣幸,让我们一起分享羊楼洞的历史! 下面这段是知青简史: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 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语日后成为上山下乡运动的最著名口号。同年,共青团开始组织青年垦荒运动。 1960年9月下乡女知青邢燕子事迹发表,引起青年热烈反响。 1962年在全国范围有组织开展知青上山下乡活动首次提出。 1964年1月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乡青年领导小组成立。 1966年下乡知青返城“造反”风潮涌起。 1967年北京市的红卫兵主动申请到边疆插队落户。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12-22”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掀起全国上山下乡高潮 1969年5月各级上山下乡办事机构成立。 8月上海知青金训华奋战山洪牺牲。 1971年2月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知青可作为招工对象。 1972年5月杜恒昌等69名知青在内蒙救火时牺牲。 1973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7月辽宁知青张铁生高考时交“白卷”。 1975年该年共有236万城镇知青下乡,为“四五”期间最多。 1976年5月国务院知青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陈永贵任组长。 1977年高考恢复。 1978年10月中央决定统筹安排解决知青问题。12月云南农场知青请愿、罢工要求回城。 1979年3月邓小平批评知青闹事。4月知青安置经费使用标准调整。 1980年5月胡耀邦等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8月城镇就业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办起草《二十五年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11月中央决定劳动部门统管知青工作,以解决知青遗留问题。 羊楼洞忠骨55年方知烈士忠骨埋葬地 来源:河源热线 1950年4月27日,曾仁资与所在的机一连支部公开暨新党员宣誓时摄于广州市河南岸何氏宗祠前的纪念照。曾仁资烈士为后排右一。该照片存于盘石村村民、老游击队队员、曾仁资的战友、现年78岁的曾木兰处。 曾仁资烈士的遗骨一直埋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村。苦盼了55年,今年85岁的张阿六获悉夫兄的下落后,百感交集,老泪纵横:“哥哥,你终于有消息了啊!” 曾仁资1915年出生于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老围屋,1949年12月在部队入党,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受重伤,后被送到中南军区在羊楼洞组建的“第67预备医院”(当地老百姓称为“野战医院”)治疗,1952年7月5日医治无效牺牲,时年37岁。据了解,在羊楼洞牺牲并被安葬在当地墓群的还有141位烈士。 媒体介入为烈士寻亲 既费周折又具戏剧性 从曾仁资烈士牺牲至今,家乡的亲人们盼了整整55年。 2006年秋的一天,湖北省赤壁市公安局老民警余法海在赤壁市城西南30多公里的羊楼洞村老营盘茶山上,意外发现一片烈士墓群。今年,湖南省《法制周报》与腾讯网发起的为烈士寻亲的队伍在不断壮大,8月,《广州日报》加入寻亲行列,并向该报驻河源的记者曾焕阳发来一封信件,要求他寻找一个人,名字叫曾仁资。 收到信件,曾焕阳马上展开寻找烈士故乡及其亲人的行动。他先是到连平县民政部门找资料,却查无此人,后到当地武装部翻阅档案,只有大湖镇“曾仁”一人参加过抗美援朝,名字、资料都不全。随后,他通过电话询问大湖镇盘石村老村长曾简瑞。曾简瑞马上回应:“我们村确有曾仁资这名烈士,而且还是你(指曾焕阳)三嫂的亲叔叔。”于是,曾焕阳去问嫂子,对照族谱,得到了肯定答案。曾仁资的弟媳张阿六听到这迟来的消息当即大哭,家人闻讯后也是个个流泪。烈士的侄子、连平县三角镇供电所所长曾建生含泪说:“真的想不到,我既高兴又发愁。” 亲人盼了半个世纪 政府年年上门慰问 据张阿六回忆,曾仁资烈士共有兄弟四个,大哥娘资,老二仁资,慈资第三,小弟旋资。因为生活贫困,曾旋资自幼被过继给叔父曾宏胜做养子。解放战争期间,大哥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后至今音讯全无。 张阿六4岁时从和平县青州镇大面田村被抱养到盘石村给老三曾慈资做童养媳,19岁正式嫁入曾家。她说,二哥仁资身高一米七几,长得高大魁梧,能说会道,平易近人,所以对其印象很深,其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 曾建生说,1952年8月,他们家人收到了“中原部队”寄回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有曾仁资使用过的钢笔1支、印有“中原”两字肩章2枚、纪念章3枚,还附有一张纸条,告知曾仁资已经牺牲的消息。闻此噩耗,曾慈资、曾旋资兄弟及妯娌痛哭流涕。 亲人已逝,忠骨何在?由于当时寄来的信件仅有“中原部队”4个字,没有更多的有效信息,亲人一时无法联系上曾仁资生前部队所在的具体地址。烈士安葬在什么地方,更无从知晓。55年来,亲属一直在寻找亲人的安葬处。 曾建生的弟弟曾国生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当地政府都会送来一副对联。今年8月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派人为他家挂上了“光荣之家”的牌匾,盘石村委会还为他家送来了100元慰问金。 打过大小战役近百场 在朝鲜作战时受重伤 《连平人民革命斗争史》记载,1947年6月27日(农历五月初九),中共九连工委在大湖、忠信地区成立追击队,当地村民曾仁资、欧阳珍等30多名进步青年首先加入地方武装部队。同年7月下旬,追击队改番号为鸿雁队,队伍发展至120多人,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让敌人闻风丧胆、载入史册的“钢铁连”。 据了解,曾仁资在部队是机枪连的一名副射手,先后参加过的战斗大大小小有近百场。据史料记载的有:扑船嶂战斗、狮脑山激战、大田战斗、攻打忠信镇、余屋反“扫荡”、大湖破仓分粮、解放白云楼、上坪剿匪行动、攻打三角乡反动地主“阳隆和”、河源镇反锄奸活动及攻打大人山、倒流水、龙川龙母和船塘战役等。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宣告成立,曾仁资被整编到该部队;同年10月15日,曾仁资与南下大军一起攻入广州;11月11日、12日两天,曾仁资参加南下大军解放广州的庄严入城仪式和阅兵仪式。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曾仁资带一批新兵从广州赴朝鲜直接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太平军西征太平军西征(1853年5月—1856年4月)(8) - 节选 转自:中国近代战争史 太平军取得湖口之战的胜利,打破了曾国藩夺取九江、直逼金陵的狂妄企图,开始扭转了西征战场上的被动态势,从而成为西征作战的又一转折点。西征军自湘潭战败后,弃岳州,失武汉,节节退却,直至九江、湖口,形势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由于清军的进攻,太平军被迫缩短了战线,集中了兵力,加强了指挥,消除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弱点。湘军虽然节节胜利,却预伏着种种危机:由于掳获甚多,“饱则思颺”;由于屡胜,骄傲轻敌;由于长驱直进,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运输补给日益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等坚守要点以疲惫敌人,并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机智果断地分割湘军水师,进而立即主动出击,取得了重创湘军水师的重大胜利,使整个西征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 四、乘胜反攻 (一)再克武昌 西征太平军取得湖口大捷之后,石达开、胡以晃等决定乘胜发起反攻。 2月16日,秦日纲、陈玉成等乘清军后路空虚,率部西进,击溃湖广总督杨霈所部清军万余人于广济。接着,连占蕲州、黄州,于23日第四次占领汉阳,杨霈逃往安陆。韦志俊率部自田家镇渡江,25日进占兴国,不久又进占通山、崇阳、咸宁,与秦日纲部会攻武昌。3月下旬,罗大纲率部复占江西饶州府,不久又回安庆,与皖南太平军范汝杰部会合,进占徽州府(今歙县)等地。 湘军水师自遭太平军打击之后,又于2月20日遭暴风袭击,沉船二十二只,毁坏二十一只,曾国藩令其余七十余只全数撤往武汉,“名为速剿上犯之贼,实则修整已坏之船”(24)。这时,曾国藩的湘军已被分割于五处:水师之一部开赴武汉整修;一部困在鄱阳湖内,由曾国藩坐镇南昌,亲自督造大船,添募水勇,准备配 合江西水师伺机出击;陆师塔齐布部五千人留驻九江外围,准备继续攻城;李元度部三千人留驻湖口外围;罗泽南部三千人往援赣东。此外,胡林翼部二千余人和王国才部三千余人则先后回援武昌。显然,曾国藩所统清军由于兵力分散,已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由主动陷于被动。 从3月21日起,秦日纲、陈玉成部太平军围攻武昌。困守武昌的二千清军由新任湖北巡抚陶恩培督率。武昌被围后,清军急抽兵增援。数日内,城外援兵已达万人。4月3日,秦日纲与韦志俊等督军猛攻武昌。城内清军“争缒城走,外兵亦走”,而“水师固不任城守事”,仅“自保而已”。太平军直奔城下,“用缒城绳引而上”,占领武昌城,杀陶恩培等多人(一说陶赴水自杀)。(25) 1855年4月18日,清廷以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抚,以李孟群为湖北按察使。胡林翼统率湖北清军,“屯金口,倚水师自保”,并“增募二千六百人,合王国才等军,号六千。”(26) 太平军占领武昌后,陈玉成立即率兵一部进军鄂北,于4月上旬攻占安陆(后又失守)和云梦。5月12日,再次攻克安陆,杨霈退守随州。17日,西安将军札拉芬及副都统常亮在清廷一再督促下,率援军自河南抵随州。31日,陈玉成率军往攻,大败札拉芬等部于随州东南之五里墩,阵斩札拉芬。杨霈经枣阳逃往襄阳。6月11日,清廷将杨霈革职,湖广总督由荆州将军官文接任。14日,又命曾与北伐太平军作战的西凌阿为钦差大巨,督办湖北军务,并从山东抽调镇压北伐太平军的所谓“得胜之师”四千五百人至湖北,一千五百人至河南,加强这些地区的“堵剿”兵力。 6月10日,署湖北巡抚胡林翼督军四千余人分三路反攻武昌,与此同时,王国才率部反攻汉阳,彭玉麟部水师则助攻两岸。太平军略有损失,但击退了敌人的进攻。20日,秦日纲自武昌派太平军绕袭金口,抄胡林翼部后路,迫使胡部回援。其后,双方又多次交战,互有伤亡。9月7日,韦志俊率部自武昌出发,在通城、崇阳等地太平军的配合下,于9月12日攻占金口,同时击败李孟群部水师,迫使其退守新堤(金口西南)。9月18日,湖北太平军自汉阳分兵八路围攻胡林翼和王国才部于汉阳西南之奓山。清军大溃,经大军山退往新堤。太平军没有乘胜追击,致使胡林翼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实属失策。 (二)转战江西 当西征军在湖北战场上捷报频传之际,活动于安徽、江西边境的太平军范汝杰部,于1855年4月中旬连占安徽婺源和江西弋阳,后又连克江西兴安(今横峰)、上饶、玉山等地。4月14日,湘军罗泽南部三千余人自九江经南昌驰援赣东,于5月6日陷弋阳,12日陷上饶,并在这一带与太平军周旋,直至7月18日才回驻南昌,后又奉命西援武昌。 10月上旬,罗泽南率湘军五千人(除罗部外,曾国藩加拨参将彭三元等部一千五百人随往)由江西义宁州(今修水)进入湖北,于中下旬占领通城、崇阳,直逼武昌。当时,秦日纲已奉命由湖北返回天京;石达开、胡以晃、黄玉昆率领的太平军二万余人正自安庆进援湖北。11月1日,石达开军在武昌县之樊口登岸后,经金牛镇前往咸宁,以阻截罗泽南所率湘军。4日,石达开亲率二万人大败罗泽南部于崇阳壕头堡,彭三元等所部千余人全军覆没。5日,太平军克复崇阳。罗部退至蒲圻西南之羊楼洞,并与胡林翼派去的援军取得了联系。14日,石达开军复通城。 古茶道的发源地之一古茶道的发源地之一 -鄂南古镇羊楼洞 蒲圻县种茶历史悠久,宋景德年间(1004—1007)已有成批茶叶运往边疆,在张家口与内蒙一带进行茶叶交易。这里山岗地绝大部分是酸性土,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农村普遍有种茶习惯,家家户户都爱在田角地头种上几棵茶树,自产自用。比较集中的产茶区是以羊楼洞为中心的方圆数十平方公里以内一带。清代文人周顺倜(嘉庆二十年贡生)所作《莼川竹枝词》中说:“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朗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早在乾隆51年至60年间(1786-1795),山西大茶商“三玉川”、“巨盛川”就来羊楼洞设庄收茶压砖,每年生产帽盒茶(工夫茶)近8000担。道光年间(1821-1850),先后有俄、德、日等外商洋行和汉口、镇江、天津及广东商人也闻风来羊楼洞经营茶庄,羊楼洞遂成为省内闻名茶叶市场。 羊楼洞茶叶市场,其源料还来自湘、鄂、赣边区的临湘、修水、崇阳、通城、咸宁等地。道光二十年(1840)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产红茶5万担。道光末年增到70余家,年产红茶15万担。光绪初年是羊楼洞茶业极盛期,茶庄达80余家。清末,全镇尚有茶庄48家。津商、沪商、汉商和本地商人专门收购和加工绿茶,年收购近2000担;晋商专门为边销而压制砖茶,年收购老青茶34万担;粤商专门为外国洋行收购和加工红、黑茶,年收购红茶10.5万担,米砖1.1万担,黑砖26万担。仅此各类成批出售茶叶,合计羊楼洞区年销成品茶近50万担,价值白银1300万两。 民国初期,羊楼洞尚有砖茶厂30余家,年制砖30余万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红茶销量一落千丈,茶农相继改产老青茶,专为压制砖茶提供原料。此后数年间,为羊楼洞老茶鼎盛时期。战后,外国商人全部离开羊楼洞,该地区茶庄几乎为山西商人所垄断,每个茶庄拥用数十万至百万不等的雄厚资本,老茶庄尚有16家,年产砖茶17万余担。民国17---22年,羊楼洞经汉口输出砖茶数每年都达30余万担,年总产值398.7万元。民国25年,羊楼洞只剩山西商人义兴等5家砖茶厂,年产砖4.2万余担,周边茶园面积相应减少。 羊楼洞大事记羊楼洞大事记(晚清至今,选摘于《蒲圻县志》) 1854年(咸丰4年) 5月,湘军王鑫部在羊楼洞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击溃。 10月9日,太平军四路扑营,湘军罗泽南命兵勇偃旗息鼓,佯装无备,而后抄尾猛攻,太平军大败,死80余人。次日,罗泽南部进入羊楼洞。 10月17日,太平军崇阳总制廖敬顺,探知罗泽南大部未进羊楼洞,便调3000余人挺进羊楼洞,罗令枪队12人佯败而走,廖令部追击,罗振鼓驰突,廖部死200余人,被俘18人。 1855年(咸丰5年) 羊楼洞厘金专局成立,开办厘金税收。 10月,太平军派遣六营共3000余人驰援蒲圻,败湘军于羊楼洞。 冬月,罗泽南进攻崇阳太平军余部,同时进攻羊楼洞,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2万余人迎战,与罗部李续宾交战,双方各有伤亡。 1861年(咸丰11年) 七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包括羊楼洞在内的通山,咸宁,通城、嘉鱼、蒲圻等地。队伍发展到15万人。 1863年(同治2年) 俄商在羊楼洞、羊楼司开设茶行。 1900年(光绪26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唐才常为给谭嗣同复仇,密秘领导两湖师范生计拟暴动,羊楼洞人饶振启积极响应,发展队伍600余人,因行踪暴露,遭官兵镇压,致使临湘、蒲圻、通城、崇阳、大治等县有5000余人参加的农民暴动中途夭折。 1904年(光绪30年) 9月,羊楼洞高等小学堂在文昌阁设立,堂长宋道铨。 1907年(光绪33年) 广东人魏鉴彬首次在羊楼洞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放映无声电影。 1910年(清宣统2年) 6月21日,湖北高等农业学堂教务长刘太令、教习美代清彦(日本人),率毕业生杨德荣等12人来到羊楼洞茶厂学习制茶技术。 1913年(民国2年) 县公立女子学校在羊楼洞创办。 1914年(民国3年) 粤汉铁路武汉机务段段长饶生阶,运来电报机1台,在羊楼洞开展电报业务,为茶商服务。 1920年(民国9年) 武昌至羊楼洞长途电话线架成通话。 羊楼洞 “长盛川”茶庄老板张仲山(山西人)从武汉购得旧火车头一部,供压制砖茶动力之用。 1930年(民国19年) 7月1日,彭德怀率红五军到羊楼洞歼灭国民党反动武装第22师1团易秉乾部,在赵李桥休息2天后经羊楼司开赴岳阳。 8月3日,《红军日报》第三期刊载特讯:蒲圻羊楼司、羊楼洞的工农群众组成自己武装的红军独立师,在当地开展游击战。 1938年(民国27年) 11月日军沿铁路进犯,1日,中伙铺沦陷,4日,县城沦陷,7日,羊楼洞、赵李桥、新店沦陷,8日,羊楼司沦陷。 11月中旬,日军烧毁羊楼洞观音口至湾上沿港两旁房屋上千间,拆毁栗树咀茶坊街全部房屋。 1939年(民国28年) 2月11日,赵李桥维持会强抓难民3000余人,聚集在羊楼洞附近,用铁丝圈围起来,随时为日军服劳役。 2月17日,国民党政府军攻占羊楼洞,日军铃木部伤亡400余人。 2月26日,羊楼洞游击支队全歼日军铃木部第一中队、第二中队。 9月上旬,日军窜到羊楼洞伴旗山,烧毁房屋数百间,杀害老幼30余人。 冬,日军对羊楼洞伍家沟一个村庄进行大屠杀,该村五户19人全部被杀光。日冠先用机枪扫射,射杀数人后用火将藏在屋子里的十多人烧死。后人称此地为 “烧人坡”。 1940年(民国29年) 5月国民党政府军195师在赵李桥、羊楼洞、羊楼司一带抗战,打掉日冠碉堡8个,炸毁铁路多处。 9月4日晚,日军120辆汽车从羊楼洞开往通城,国民党政府军中途中伏击,击毁20辆汽车,击毙日军百余人。 1946年(民国35年) 8月,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通城迁往羊楼洞,改名“蒲圻师范”。 1947年(民国36年) 1月17日,新国军第2师18团营长龚炳臣和余少清等在羊楼洞设立情报机关。 国民党政府军在羊楼洞设立伤兵医院。 1948年(民国37年) 10月1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特设“中原临时中学”从河南迁至羊楼洞,当时迁来的有高中及师范部的32个班1600余名学生,该校为“中原临时中校本部”。 1951年 6月21日,设于羊楼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正式接收志愿军伤病员,至1953年7月,共接收伤员3100人,治愈2700余人。该医院后迁蕲春,改为湖北省第一康复医院。 1952年 6月7日下午,湖北省民生茶叶公司羊楼洞茶厂烘烤房失火,烧毁半成品仓库一栋,花茶半成品5.2万公斤,青砖成品552箱。 同年,县禁烟禁毒委员会在城关、车埠、新店、羊楼洞查获贩卖烟毒犯72名,吸毒犯77名,依法处决一名,判刑20名,管制9名。 1953年 8月,羊楼洞砖茶厂由羊楼洞迁赵李桥,改名“湖北省赵李桥砖茶厂”。 1958年 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增设三中(城关)、四中(官塘)、五中(神山埠头)、六中(羊楼洞)、七中(车埠)5所初级中学。 1978年 10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农业服务加工工业考察团”一行16人,来羊楼洞参观扇筷厂、茶叶加工工厂参观。 12月14日,省革委会同意,将羊楼洞茶厂与蒲圻县示范茶厂合并,定名为“国营羊楼洞茶厂”。 1984年 羊楼洞镇马家洞村五组农民黄俊杰夫妇自筹资金2000元,购买图书千余册,办起农村图书室,全年接待读者4万人次。 羊楼洞烈士陵园烈士名单在解放初期,羊楼洞村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居第67预备医院所在地。在1951至1956年这5年间,曾有6批共1200多位伤病员由战场或其他医院转到这里接受救治。这些伤病员大多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其中142人相继于1951年10月至1955年2月牺牲,他们来自热河省(今河北省),辽西省、辽东省(今辽宁省),台湾省等24个省市的113个县市,全部安葬在羊楼洞村得胜山下老营盘的一片荒地里。赤壁市退休警官余法海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及我校在2006年寒暑假组织的为解放太原牺牲的烈士“寻亲”活动以后,特地与校团委共同发起了为羊楼洞烈士寻找亲人的活动。华中科技大学的28个院系的数百名同学踊跃报名,400余名志愿者根据英烈籍贯被分成32个寻访小组,历经一个月时间,最终为刘保初、周紫堂、胡金海等11名英烈找到了亲人。4月2日,该校“烈士寻亲团”部分成员和烈士亲属代表在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校团委书记王志勇等的带领下,前往赤壁市羊楼洞村,和当地政府、民众一起共同祭奠安葬在这里的142名共和国烈士。 “为烈士寻亲”活动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与华中科技大学和赤壁市政府联系,自发参与到“为烈士寻亲”的活动中来。今年暑假,该校学生诸凡武同学又自发开始了为烈士寻亲活动。在上次的寒假寻亲活动中,他经过多地走访,可最终也没有找到烈士的亲人,心里一直有些遗憾。虽然学校在这次暑假没有组织“为烈士寻亲”活动,可不轻言放弃的他又自发开始了“寻亲之旅”。他在历经多次实地走访,逐一核实情况后,最终于昨日下午在云梦县隔蒲镇府河村找到了周金苟烈士生前的故居。 赤壁市公安局向各位烈士原籍所在的公安局发去公函,希望帮助寻找烈士亲人。广西宜州市公安局在接到赤壁市公安局发去的公函后,立即组织警力在辖区内寻访烈士亲属,最终为广西籍烈士梁亮承、覃汉昆、刘德林找到了亲人;黑龙江通和县警方积极组织人力,为辖区内的卢占福烈士找到了侄子等亲人;河南省舞钢市警方为当年舞阳籍烈士刘宜静找到了如今已62岁高龄的儿子刘耀。至此,自华科大学子在寒假为牺牲在羊楼洞的11名烈士找到亲人后,又有6名烈士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魂归故里。赤壁市警官余法海感慨说:“这是一场由热血青年学生发起的、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寻亲活动,我相信会有更多烈士能够魂归故里!” 华中科技大学与赤壁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3月在羊楼洞烈士陵园共建了“华中科技大学红色寻访基地”,使之成为一个永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