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戟
释义
1 神话人物

杨戟

元明清以来小说、戏曲中二郎神的形象:三眼,手持三尖两刃枪,牵一哮天犬,可以变成三头六臂。

在今天四川都江堰市,有一座二王庙,所谓二王,指的是那位名垂後世的秦朝蜀太守李冰,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为了驯服岷江的洪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起一座福荫万代 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二郎神是古蜀国治水功臣李冰的第二子。当时协助李冰修筑都江堰,出力至多,积劳成疾,升天化神。传说当中,二郎降服了岷江作乱的恶龙,李二郎又被称作二郎神,今都江堰的二郎神庙所祀之神正是。该庙的二郎神像原为坐像,右脚搁在左腿上,此是“跷二郎腿”的起源。

另说与李冰和都江堰有关,但非是第二子,而是李手下的两个副官,即“二侍郎”。神庙原名“二侍郎庙”,後人误作“二郎神庙”。此说有实据,一九七四年都江堰水中曾出土三个石像,一李冰,背有“XX太守李X,,,”;另两个有“XX侍郎,,,”,下款刻有什麼“二侍郎庙”等模糊字样。

神魔小说《封神榜》说,二郎助姜太公讨伐暴纣,长有第三只眼---通天眼,七十二变化,无所不能。自此二郎神成了除暴安民,降魔伏妖的天界第一战神。走遍中国大地,处处可见二郎神庙,水患多处,说是治水之神;火患多处,说是制火之仙。

杨戬(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民间俗称二郎神)

初下山时,使白马长枪,後改用三尖刀和弹弓。宠物哮天犬,擅长七十二变和八九元功。收五夷山金毛童子二人为弟子。有一说法、天下最厉害武器有两件,一件是化成定海神针的如意金箍棒,另一件就是杨戬的三尖两刃刀。此兵器是盤古化身成天地後其中一转化不了的牙齿、後给女娲拿去磨成此器。

古老的都江堰,也许是从李冰父子的时空流传至今的唯一见证。历经千年风雨,长城昔日的雄浑早已经消散殆尽。而古老的都江堰,至今仍在向成都平原输送著汩汩清流,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关於这奇妙工程的缔造者――李冰,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最早的记述:“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曾经缔造无数万世景仰的伟业,雄踞北方的万里长城,灌溉关中沃野的郑国渠,还有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所有现今可以查阅的秦史的古籍中,可以多次见到郑国渠,长城,却始终不见都江堰的有关记载,李冰和他的伟大工程只是零星见於少数地方史志当中。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鱼嘴分水堤,分沙堰,宝瓶口,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古代先贤顺应山水的自然态势,让水量进行自动调节,看似随意的构思,却使都江堰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不废。

鱼嘴分水堤,长约3000米,它把迎面而来的岷江水从中间分割为内江和外江。春耕用水季节,内江进水六成,外江进水四成。而在夏秋洪水季节,内外江进水比例自动颠倒过来,内江进水四成,外江进水六成,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此外,鱼嘴利用弯道环流原理,表面清水冲往凹岸,含沙浊流从河底流向凸岸,成功地完成了水流的自动排沙。鱼嘴的精妙,即使今天的水利技术来看都令人叹服,然而,就是这样巧夺天工的设计,在秦汉之後的数百年间,找不到任何历史记载。直到南宋时期,学者范成大亲临都江堰,对鱼嘴的结构作了第一次描述:

民间流传,有关二郎神的说法有李冰、张仙、孟昶、赵显、杨戬、邓遐、二郎独健等,然众人所说均同的,即此神产生之地与四川灌口有关,所谓灌口神也。

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河道的淤泥当中,挖出了一尊高约3米的石人雕像,根据石像身上的刻字,人们可以确定,石像建造于东汉灵帝建甯元年,而石像的身份,正是那个两千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

蜀中灌口二郎神,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许多神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华阳国志》中说,“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髣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濆为古蜀方言,指大漩涡,巫师在祭祀仪式和舞蹈後,将手中的神器洼璧投入大漩涡之中,以表示对神明的景仰。古代蜀人也以玉器为神器,在早期蜀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广汉,曾出土大量玉器,我们认为其中不乏巫师使用的神器。拍摄这一场,是在都江堰上游的一处河心滩,因为是借黎明的天光拍摄,摄制组半夜就赶到河边,用一支小木船把人员机器分批渡到江心沙洲,一直拍到天亮。站在江心,听著耳边隆隆的水声,看著夜色中迎面奔涌而来的江流,两岸青山相对,似乎能够找到一点当年李冰的感觉,只不过那种感觉很飘忽,很奇怪,难以名状。

司马迁所言,“蜀守冰凿离堆”,就是指李冰开凿了玉垒山上的宝瓶口。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云: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於人间。讫无祠者。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罗哩嗹而已。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3云:“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中略)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礼焉,俗曰灌口二郎。”

《蜀檮杌》卷上云:“五代十国前蜀後主王衍, 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

宋人江少虞《事实类苑》卷23《程文简》条载:“蜀川有不逞者聚恶少百馀人,作灌口二郎神像,私立官号,作士卒衣装,铙鼓箫吹,日椎牛为会。其中祠灌口二郎时歌舞、幻术等事与唐人祠祆神之习俗十分类似。

资料来源:国家之窗

2 紫金山天文台常务副台长

男,1961年04月出生,紫金山天文台常务副台长(法定代表人)、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戟研究员是“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和青海德令哈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科院射电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主任、973项目“星系形成和演化”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主持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六专业委员会“天体化学工作组”专家。他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和会议文集上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取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前沿领域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先进观测设备研制等成果。各类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天文学刊物受到国际同行的百次引用和高度评价,三次应邀在国际天文学会专业大会和地区大会上作特邀报告,他主持研制的“移动式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 获得200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杨戟研究员正在推进中国毫米波VLBI项目和ALMA国际合作项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