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门巴族文学
释义

门巴族的文学艺术是西藏文化宝库中又一颗晶莹的明珠。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习俗,有反映男女爱情,还有反映生产与生活斗争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又受到宗教的影响,使许多作品带有宗教思想的印记。门巴族的神话主要反映了古代门巴人对自然现象的一些想象和幻想,门巴族的民间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寓言故事如《猫和老鼠》、《猪和狗的对话》、《蝙蝠的故事》,生活故事如《宝碗》、《菩萨偷米》、《阿比勒保借粮》等,都是门巴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

中文名:门巴族文学

民族:门巴族

地区:西藏

著名作品:《宝碗》、《菩萨偷米》、

简介

门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墨脱、林芝等县。约6000余人(1982),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因与藏族长期杂居,通用藏文。口头文学中诗歌占有突出地位。

萨玛酒歌是门巴族诗歌中主要歌体。“萨玛”是曲调名称,多用于婚礼、节日、酒会或劳动等喜庆和欢乐的场合,偏重抒情。歌词内容以表达祝福、赞颂和祈愿为主,从各方面反映了民族生活和习俗。萨玛酒歌分多段体和独段体两种,以多段体居多数。诗体形式大多六音节或九音节一行,三行或四行构成一个诗段;也有七音节、八音节或十音节一行,五行、六行或八行构成一个诗段。每首歌,诗段无定数。在一首歌中,各诗段的结构形式是一致的。《白鹤歌》、《聚欢》、《流浪歌》、《长虹山》、《逃亡歌》、《建屋歌》、《牧人歌》等是萨玛酒歌的代表作品。

文学类型及分类

门巴族的文学艺术是西藏文化宝库中又一颗晶莹的明珠。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习俗,有反映男女爱情,还有反映生产与生活斗争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又受到宗教的影响,使许多作品带有宗教思想的印记。

门巴族有很多神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类诞生神话、生殖崇拜神话、地理地貌神话。《猴子变人》、《三兄弟和扎深木》讲述的就是人类起源的故事,《房脊神》就是一篇最初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对男性生殖器和生殖崇拜的神话,地理地貌神话则有《那嘎湖》、《三兄弟河》《镇压妖女》等。

门巴族的神话主要反映了古代门巴人对自然现象的一些想象和幻想,而门巴族传说,如《皮休嘎木》则反映了古代门巴人想改造自然的愿望。门巴族的民间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寓言故事如《猫和老鼠》、《猪和狗的对话》、《蝙蝠的故事》,生活故事如《宝碗》、《菩萨偷米》、《阿比勒保借粮》等,都是门巴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但是在门巴族文学艺术中成就最高的还应该是诗歌,有萨玛酒歌、民间古典情歌、叙事诗等多种类型。

萨玛酒歌是门巴族民间广为流行的抒情短歌,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和生产中,歌词生动,曲调欢快高昂。酒歌多为七字或九字构成为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豪放的感觉。在萨玛酒歌中,有较多的作品是歌颂、赞美家乡的。萨玛酒歌传说最早是一位名叫拉不热的人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乐传给人们,最后他坐化成佛,他是门巴族传说中的歌神。

情歌,门巴语称为“森木能古鲁”,意思是“心中的歌”。在丰富的古典情歌中,主要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向往和追求,也有反映对有权势者强娶豪夺女性的愤怒,有些是抒发了由于爱情悲剧所引起的的思怨和忧伤,情歌触及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门巴族情歌多为独段体,句法整齐,每句都有六个音节,分三顿,多为四句一首,也有六句、八句的。曲调固定,填词歌唱。有的前两句一韵,后二句换韵,多用比、兴手段,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诗,门巴语称为“卓巴古鲁”,意思是“牧人的歌”。《太波嘎列》就是一部很有影响而有流传甚广的叙事长诗,共十四章,四百五十多行。相传,诗的主人公,亦是门巴族的牧业始祖--太波嘎列,全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牧业生产的全过程,显示了太波嘎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

历史概况

823年设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记载:“孟族”等族向吐蕃王朝“争相朝贡,俯首听命”。这个孟族,即包括门巴族。元至正六年(1346)的藏文史籍《红史》载,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吐蕃和门巴等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吐蕃王朝的疆界南方包括门隅地区,门巴族是王朝的属民。当时门巴族地区由吐蕃王朝派藏族官员统治,由没卢氏、努氏及年氏等所谓“古、久等部”在此为官。

13世纪,门隅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初叶,藏族帕竹地方势力统治西藏以后,门隅地区成为竹巴噶举派的世袭领地。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统一了西藏,派他的弟子梅惹喇嘛洛卓嘉措和错那宗官员朗喀主札前往门隅,建立绛喀溪宗康(宗本衙门),扩建达旺寺,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其后,西藏地方政府把门隅地区划分32个“错”(个别的称为“定”,相当于区)。并在这里实行“僧差”制度,征收赋税,支派“乌拉”。19世纪,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加强对门隅的统治,在门隅的首府达旺,建立了叫做“达旺细哲”的全区性行政委员会(由达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聂仓”两人和“扎仓”的代表组成)和叫做“达旺住哲”的高一级非常设行政会议(由“达旺细哲”的组成人员加上错那宗两个宗本组成),负责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专人到门隅征收征购大米,专管该区盐米等经济贸易。

文化艺术

门巴族是一个口头文学十分丰富的民族,尤其擅长诗歌的创作。在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中,有反映本民族生活、习俗、心理、意志和愿望的酒歌,称作“萨玛”,有反映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情歌,称作“加鲁”,还有叫做“东三巴”的喜歌。情歌作品极富有特色,多歌唱男女双方的思慕,追恋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情歌大部分是四行一首,曲调固定,歌词大部分押韵,而且运用大量的比喻借喻,使情歌的感情更加鲜明。门巴族的戏剧是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来的,受到藏传佛教不小的影响,在内容上有不少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成分。门巴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朴素粗犷,用四孔笛伴奏。

风俗习惯

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氇长袍,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由红黑两种氆氇镶配缝制。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戒指等装饰品。墨脱地区的门巴族,男女一般穿长短两种上衣。妇女喜穿长条花色裙子,戴耳环、戒指。门巴族以大米、玉米、荞麦为主食,喜吃酥油、糌粑、辣椒,嗜烟、酒。门巴族房屋多为木顶、竹顶或草顶的两三层小楼,屋顶为人字形,上层住人,下层关圈牲畜。

门巴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1951年以前,有一妻多夫、姐妹共夫等原始群婚残余。通婚范围,除本民族外还和藏族、珞巴族、汉族有通婚关系。在父系血缘亲属中不能婚配,普遍认为姑舅表婚为最好。青年男女婚前的恋爱和交往比较自由,父母最后帮助择定。门巴族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有的家庭女子掌握经济大权,地位甚至高于男子,男娶女的家庭占大多数,但男到女家上门入赘的也不少。入赘男子在女家地位并无贵贱之分,在家庭中同样享受平等权利,并可继承财产,如同岳家亲子女一般。人死后多行水葬和土葬,也行火葬和天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