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泗洪
释义

杨泗洪(1847~1895)字锡九,号茂龄,江苏宿迁人。出身武术世家,自幼矫健勇武,峻宇高楼,能一跃而登,以拳触壁而壁震。且性情倜傥,少有大志。读书未竟,即投笔从戎,1862年,以武童资格入湘军(一说淮军)效力,积功而官至花翎游击。1884年,刘铭传奉命督办台湾军务,抗击入侵法军,杨泗洪被聘为营官。沪尾之战,杨泗洪率部迎敌,屡挫法军前锋,令敌退却,从而威名大震。

人生履历

督军台湾

刘铭传为充实台湾军力,于去台第4年委泗洪以招募之责。

1891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被迫与日方签订《马关条约》,许割台湾,激起台湾人民的反抗。台湾民众推刘永福为军民抗日首领,任军统,推举杨泗洪任分统。1895年夏,杨泗洪屡败日军,后因中弹负重伤于彰化牺牲,牺牲之前,泗洪曾抱定与台湾共存亡之决心,驰书与母亲和妻子决别。伤重弥留之际,又令军中不可发丧,标树姓旗一如平常,退时灵柩先行,大军随后缓缓后撤。日军远望泗洪军队旗号齐整,退而有序,不知虚实,狐疑畏惧而不敢追逼。

重大事迹

(一)马关条约

甲午之战,清政府屈辱求和。1895年4月签订丧权辱国得《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清光绪皇帝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着唐景菘令陆续内渡。”同时,日政府派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率兵强占基隆。

杨泗洪丢下老母、夫人和一女儿,远涉重洋,赴台湾之后,不久由于刘铭传离职,继任得邵左濂、唐景菘忌贤妒能,排斥异己,竭力排挤淮军势力,他虽是记名提督、台湾省总兵,实际上被派驻守在贫瘠得台南。日军侵台之时,守台主力“官兵”号称四万,加上新招募的以及地方军(即民军)、义军,总数约十万之众。爱国军民的抗战情绪十分高昂,而巡抚唐景菘既怕主持抗战得罪朝廷,丢掉乌纱帽和前程,又怕不战而退把台湾拱手让给日本人,会落得千古骂名,所以他拒不接受刘永福、杨泗洪合作坚守台北的战略部署,把他们一直放在台南。当时唐景菘一手接过“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大印,发文宣告抗战,一手又发电给清政府说:“惟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可臣赞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当相机自处。”唐景菘根本就没有抗日的打算,只做了12天“总统”,便畏敌偷偷逃回大陆了。刘永福虽受命台湾军务帮办,但一直被清政府看作是只可利用、不可扩编为8个营。官兵中只剩下黑旗军、淮军、新楚军等部。新楚军兵力单薄,台湾义军中有一部分原先被认为是土匪的绿林好汉,只有杨泗洪是跟随刘铭传入台的元老,并立有战功,实际上已成为驻台湾淮军的最高将领了,军内军外影响都较大,是举足轻重人物,各方面抗战爱国力量都看着他的态度。

(二)台北沦陷

农历五月十四日台北沦陷。日军由台北向台南长驱直入,所到之处,焚掠屠杀,道路无人。台南绅民处在台北、新竹相继沦陷,台中空虚,台南孤立,强敌压境的危急时刻。杨泗洪虽力主抗日,但反对台湾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立国。他说:“我乃大清国的总兵,若令我等保护台湾,仍称旧职,以尽力维持,若改台立国,实非理也。总统之名,更非大清所有,实难领受。”后来,各路义军、民军和爱国绅士便请刘永福为军统,杨泗洪为分统。这时杨泗洪怀着驱仇复士的悲壮情怀和抗战决心,提议说:“今日大敌当前,刘公愿撑义旗,我等同心杀敌,千秋盛事,何妨歃血为盟!”于是刘永福、杨泗洪和布政使顾兆熙、台中知府黎景林、安平县知县郑汉卿及各军统领、民军领袖等登台盟誓,誓曰:“甘苦势必同尝,生死有所不计。”歃血盟誓,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形式,讲义气团结,当时还没有别的组织形式能够代替它。杨泗洪曾悲愤地说:“与其瓦全,不如玉碎”,“固有死难之心,无偷生之气”。当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杨泗洪和其他爱国将领一样,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抗圣旨拒绝内渡,留台湾坚志拒敌、以死报国。

(三)奋勇抗敌

农历闰五月下旬,日军出新竹,分三路南犯,只靠大刀、梭标和少量土枪土炮的杨泗洪临阵不惧,分片以应。他自领黑旗军直冲中路,猛扑日军,在安溪相遇,他以快攻和勇猛擒斩了日酋戈藤文录、式武却哥哥、武生诌邪等,收复了安溪,大振了黑旗军军威。日军安溪打败,固守新竹。杨泗洪又率军直驱新竹,屡攻不下,便在军中遍布地雷,弃营而去,用计诱敌,日军入则炮声轰鸣,杨泗洪反兵肉搏,日军损失惨重,败逃至平溪湾。惊慌未定,杨泗洪又率军追至,杀敌无数,随又收复了南溪湾。当时,在台南的刘永福同说杨泗洪每战必先,身居前敌,便星夜派人驰书劝其自重。杨泗洪复信刘永福说:“我为驱饥羊搏饿虎,利在速战,机在勇决,我苟不先,士气少阻,无能为也。”

(四)壮烈牺牲

杨泗洪率军直插中路北上,迫使日本侵略军不得长驱南下。农历七月上旬,驻新竹的日军调来大批援军,全力向南进攻。而杨泗洪所率各军,只有抬炮、土炮,双方兵力、器械相差太远。况且经历了两个月战斗,深入无援,月月断饷,军械既无援应,粮草也无接济。甘心卖国的清政府,说什么“台已割弃,官已内渡”,不仅自己拒绝援台抗日,而且严令官民“不得丝毫接济台南”。驻台南的刘永福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就地筹集八千两银遣送前方,不料在路上全部被日军登陆兵和汉奸、土匪抢去。杨泗洪和将士们在饷械奇缺的环境里,不屈不挠与敌奋战。在彰化、云林、苗栗相继失守,台南形势危急的关头,杨泗洪受命前敌指挥,统率黑旗军、淮军会同义军、民军北上抗日,与日军奋勇作战,重创日本侵略军,夺回了云林,把日军赶到北斗溪以北,声势复振。时值酷暑,加之饷械奇缺,抗战形势十分不利。杨泗洪推行“联庄法”,发动各绅民组织武装联合抗日自卫。他常常激励将士:“谁无父母,谁无妻女,谁无家园”,“诸台父犹如我父,戮台母犹如我母,辱台女犹如我女。”他部下的将士人人奋发御敌,威勇莫当。日军得知杨泗洪内缺粮械,外无援兵,便勾结当地土匪,用重金使其为前锋,引日军走辟径包抄杨泗洪的左翼马廷卿军的后路,左翼随溃。杨泗洪自知敌众我寡,不能正面搏斗,便策划夜袭嘉义北面的大莆林。农历七月十八日夜,杨率兵暗暗进入,伏军两旁,但日军有备,自己反而陷入重重包围,杨泗洪冲锋在前,大声疾呼杀敌,将士们风卷云涌,直冲其阵,短兵疾搏,驰骋于血光刀影之中。日军见黑旗军奋不畏死,直捣阵地,吓得狼狈溃退,又被两面伏兵截击,死伤大半,围遂溃,收复了大莆林。杨泗洪乘胜追击,大腿中弹,裹伤督战,带伤追击数十里。苦战两昼夜,追击到落虹桥(又名大马岭)时,日军溃败过桥北窜,纷纷落水。杨泗洪见一日将尾随败兵后面逃窜,便纵马出队过桥,欲生擒日将,不料行至桥中,腹部又中弹。但他声色不露,且战且退,直到日落。由于伤势严重,即嘱其部将说:“此次北上抗日,我中华以数万饥疲之兵,当日寇数倍虎狼之敌......今陷重围而得出,历苦战而终奋,我今虽死,而兵犹胜,军中切勿发丧,仍标姓旗如故,棺柩先行,诸军继退,务必退而成军,退而能战,再报刘帅,图谋恢复......”当夜子时,杨泗洪壮烈殉国,时年四十九岁。

杨泗洪为国捐躯后,他的女婿陈利华扶柩返里,归丧所过,州府县境必有拥途祭吊,挥泪叹息,灵柩安葬在宿迁城南东关的西堤下。

历史记载

《宿迁县志》记载:“昔我国与日本甲午之战,死事最烈者三人,北则左葆贵殉于陆,邓世昌殉于海,南则殉台湾者杨公锡九也。”清政府对在甲午战争中奉命抗日以身殉国的左葆贵、邓世昌等,分别授予了“忠壮”、“壮节”等称号,而对抗命、坚决抗日捐躯的杨泗洪则既无抚恤表彰,也甚少记载于史籍。

然而,人民永远忘不了他。杨泗洪殉难后不久,宿迁人民在马陵山顶的真武殿前建立了杨公亭。亭前楹联是:

“沂泗如襟,黄运如带,横贯十三州,独立中流如砥柱”;

“摧秦有项,败倭有杨,上下两千载,同生一地两英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