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芙清 |
释义 | 杨芙清教授,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IEEE Fellow,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中文名:杨芙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32.11 职业:教授 计算机软件专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98年、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代表作品:《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 杨芙清院士简介杨芙清教授,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IEEE Fellow,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北大青鸟集团董事长,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名誉校长。2009年5月15日,澳洲ISTS(国际七三学社)主席陈恩田在中科院向杨芙清院士赠送了中国道教书法大师泰山仙翁的题词:未湖飞杨,芙出冰清。高度赞扬了杨芙清院士的才学和品格。 人物生平杨芙清,女,汉族。1932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苏无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62-1964年任前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所计算中心中国专家。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1957年至1959年赴前苏联学习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软件。1962年至1964年,杨芙清以中国专家身份被国家派往莫斯科杜勃纳联合核系物理所计算中心工作。归国后一直在北大任教,1983年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七十年代。她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规模大、功能强、支持多道程序运行的计算机(150机)操作系统。这一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该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七十年代中后期,她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DJS240机操作系统,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6年,杨教授主持研制成功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软件工程核心支持环境BETA—85》,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地区优秀软件一等奖。 杨芙清教授另一突出贡献是组织了全国2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38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新历程,终于研制成功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它是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综合性的软件工程环境,不论在集成度,还是对软件开发的支持力度等方面,都达到或超过了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以迅速之势走进了工厂、机关学校和家庭。286、386、486、586,当人们使用电脑、享受电脑的恩惠时,可曾知道和想到为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第一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的女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杨芙清教授又在为软件的工业化生产进行研究。她因是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可支持高级语言及多道运行的操作系统,第一个研制出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第一个研制出初具规模的软件工程支撑环境……而被美国名人录列为世界最杰出的5000人之一,被英国名人录中心列为终身研究院士、被列入澳洲和远东名人录。 1993年,世界微软大王、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首次来华访问时,他向中国郑重提出了他最想拜访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科学界老前辈周光召,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科学家杨芙清。杨芙清教授在北京大学接待了大名鼎鼎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参观了青鸟工程展览室之后,他承认中国的软件开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含苞待放江南杰1932年11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留芳声巷52号杨家大宅院里,诞生了一名可爱的女婴。她的父母望着女儿花朵般的小脸庞,不由联想起每年夏天,当地芙蓉花开,满城清香的美景,就给女儿起名叫杨芙清。 他们盼望女儿的容貌能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更希望女儿成年以后能品格出众,才气过人。多少年后,杨芙清成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专家。少年时期,杨芙清学习好是出了名的,班里的同学都叫她“小先生”,但是她可不是那种书呆子,甚至她曾一度幻想能修炼成一个武艺高强、惩恶扬善、救人危难的女侠客。为此,她还真在自家庭院里练就了一手让表妹们交口称赞的扔纸飞标的本领。而且她曾一夜之间,以舞蹈闻名全城。 那是1949年,无锡市解放,当时杨芙清刚刚升入高中。有一天,市政府在人民剧场组织了一场救济贫寒学生义演活动,杨芙清也参加了演出。在军乐团的伴奏下,杨芙清和8名女生身穿白上衣和军绿色短裤,手执红旗登上舞台。她们挥舞着红旗,随着乐曲轻盈跳跃,宛如一队英姿飒爽的女兵,在红旗漫卷的田野里练操场习武,舞姿优美,英武动人。义演结束之后,“红旗”舞轰动全市,各单位争相邀请,十分火爆。杨芙清等9位姑娘,一夜之间成为无锡市红极一时的业余舞蹈明星。从此,舞蹈成了杨芙清的终身业余爱好。 她考上北大之后,很快就被推举为校舞蹈队长。她的老同学至今还记得她表演大头娃娃舞、采茶捕蝶以及她在中南海为外宾演出红绸舞的动人风采。不久,杨芙清就被选为北大学生会文化部长,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少年的杨芙清学习基础扎实,各科成绩在班上都是最高分。194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无锡市最有名的女子一中。这里不仅小桥流水,环境优美,且教师水平很高。杨芙清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这位江南才女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把文科理科并入北京大学,杨芙清也随着同学来到未名湖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是我国的一流大学,治学严谨,学术气氛浓厚,老一辈科学家如江泽培、吴光磊、程民德、徐献谕等著名教授对杨芙清的成长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杨芙清在北京大学艰苦的学习中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她一生受益良多。1955年品学兼优的杨芙清一毕业就留校当了研究生,参加计算数学研究室的创建工作。这里一穷二白,资料奇缺,只有一本苏联的《线性代数计算方法》和一台手摇计算机。杨芙清每日踏实的收集资料,钻研《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直到深夜。谁知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正悄悄向她走来。 才貌双全中国的居里夫人和居里 1957年初,杨芙清结束了留苏前的俄语集训。出国前夕,杨芙清和北大物理系高材生王阳元,在晨雾迷漫的未名湖畔订下了终身大事。 “才貌双全的杨芙清,选定了一个穷大学生!”杨芙清的抉择,在亲朋好友当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年的王阳元,是位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的美少年。但他出身清贫,亲友们对王阳元本人都很满意,只是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太差了!王的父母在乡镇经营着一家不景气的小杂货店,他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7个弟妹,如此贫困的家庭,哪年哪月才能翻身哪! 杨芙清是名门闺秀,书香门第,她本人更是才貌出众的姑娘,马上就要出国留学,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凭她的条件,什么样的白马王子找不到?干吗找这么个穷大学生!杨芙清听了亲友们的议论,只是淡淡一笑:我的择友标准是人品和才华,是真诚的爱。他的弟妹虽多,但总有一天会长大。 1959年末,杨芙清在莫斯科进修了两年程序之后,如期归国。那天,王阳元早早地就赶到了火车站。当他见到了久别的未婚妻时,才发现自己脚下的一双旧布鞋正超期服役,一只脚的大脚拇趾,在鞋面下隐约可见,走不了多远就可能从鞋尖处露出头来。嗨!又忘了买鞋了! 王阳元正为此感到尴尬的时候,未婚妻已经悄悄递过来一具纸匣子。他接过来一看,是一个印着俄文商标的鞋盒儿,里面装着一双漂亮的黑色牛皮鞋。1960年金秋时节,杨芙清和王阳元在北京大学物理大楼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一对新人,每月工资合起来才112元。他们没买毛料礼服,也无力购买当时流行的三大件:手表、大衣柜和自行车。他们也没有大宴宾客,只花了几十元钱买喜糖招待亲友们。新郎、新娘的穿着虽然朴素,但新婚夫妇那俊俏的外貌和端庄的风度,依然使他俩风采照人。 当年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未必能料到:13年后,杨芙清将亲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多道运行的百万次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20年后,杨芙清和丈夫都将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30年后,他俩将共同踏进中国科学院殿堂,成为令人敬佩的“中科院院士”。当然,作为女人,杨芙清还获得一系列值得骄傲的成功;她不仅选中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好老公,而且养育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位可爱的女儿。他们现在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两赴留苏苦求学50年代初、西方计算机刚刚进入实用化阶段,并且在军事、科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欧美各国都把计算机技术当做绝密资料,对中国严加封锁。新中国的国民生产、军事科研急需自己的计算机,于是1957年我国派出了一个计算机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杨芙清作为代表团的成员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第一次接触了电子管计算机,开始学习编写程序。这里的计算机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编程十分繁琐。新手接触编程,往往要修改多次才能通过,但杨芙清总是一次通过,屡获老师表扬。次年,她转入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师从世界一流科学家、苏联著名教授米哈伊尔·罗蒙诺维奇·舒拉波拉学习程序设计自动化。杨芙清工作踏实细致,又极富独创性。她独立设计出的逆向验证方法《分析程序》(即逆编译程序)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 1962年底,杨芙清赴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工作,以中国计算机专家的身份负责科学计算。她努力学习核物理基本概念,及时总结程序设计的规律,积累有关资料,为回国后开展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授,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苏拉勃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这样一个思维敏捷而又勤奋好学的中国学生。程序设计必须经过一步步的检查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特别是编译程序这样一个大而复杂的程序更是如此。因而这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苏拉勃拉教授说,能否反译过去看看。两个思维优势的相互碰撞定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苏拉勃拉教授一闪而过的想法,触动了杨芙清那敏感的思维网络。 不久,一篇反向思维的毕业论文“逆编译程序”横空出世。编写计算机程序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而检验所编写的程序的正确与否更为艰难。在一般人看来,解决问题都是按事物的发展过程“顺流而下”。这是常规思维之路,而杨芙清反编译程序的正确性,一下子使这项极为艰难的程序验证工作“柳暗花明”。杨芙清的这一论文立即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关注。后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至今,年迈的苏拉勃拉教授仍念念不忘杨芙清这个优秀学生,每逢有中国学者去访问时,总是关心地问起她的现状,称赞她是一位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工作认真的年轻软件科学家。 汗浸科研志韧铭1965年1月,杨芙清回国,立即投入科研和教学工作。1969年12月,杨芙清作为总体设计组成员,参加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研制任务,负责指令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设计。当时我国尚没有研制类似计算机的经验,杨芙清和她的课题组发明了很多独创性的方法克服研发和调试150机操作系统的困难。她和同事们于1974年独立设计出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 1973年,北京大学被邀参加了研制大型机DJS200系列的总体设计。杨芙清被任命为200系列软件总体设计组成员,并任240机软件项目负责人。期间,她深入研究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层次管程结构模型和PCM设计方法”,并与徐家福教授和仲萃豪研究员共同设计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在240机操作系统(DJS200/XT2)的设计中,采用了先进的层次管程结构,并全部用XCY语言书写。1981年,DJS200/XT2通过电子工业部鉴定,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沃土耕耘学科情“回顾20年的历程,无不凝聚着全系师生员工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创新劳动。今天我们能无愧地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是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是国内领先,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这一切是心血的凝聚,是事业的凝聚,是团结奋斗的结果。”这是杨芙清院士在1998年系庆20周年大会上的肺腑之言。 时至今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如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成为北京大学重要的大系,不仅拥有微电子学、计算机语言学、计算机软件与系统三个研究所而且还有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所有的成就都是杨芙清和她团队所有同事共同辛劳的结果。 1978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成立,杨芙清担任操作系统教研室主任;1981年,杨芙清被学校任命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1983年,系里领导进行换届,在领导和群众的一致推举下,杨芙清挑起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重担。 尽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成立六年,但是系里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无资料,二无办公用房,三无机器,四无经费,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杨芙清上任之后,下定决心改变当时的局面。 1984年初,趁着国家科委发展软件科学的机会,北京大学“承包”下了培训高级软件工程人才的项目,正是这一举措为学校赢得了400万元的经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贫困”状态也得到了缓解;这之后,电子工业部15所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赠送了一台HP3000/68型号计算机,同时成立了“北京大学HP计算中心”;当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急需资料室,杨芙清向校领导保证,系里的资料室将对全校计算机学科开放,这一举措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要建设一流的学科,没有好的教材和师资是不行的。杨芙清一方面组织人员翻译、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另一方面聘请外国教员,外派本系的教师出国深造。同时,杨芙清身体力行,亲自制定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岗位责任制规划”。这一系列的举措,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摆脱了“贫困”的帽子,真正的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征程。 进入90年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为全国第一批一级学科授权点,不仅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而且还出版了《操作系统结构分析》、《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58本专著,编写教材18本。 在杨芙清担任系主任的16年,正是计算机系的建设成长期。没有杨芙清和她团队的沃土耕耘就没有北大计算机学科灿烂辉煌的今天。 青鸟展翅傲苍穹20世纪80年代初,杨芙清开始进行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历经国家四个五年计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作为青鸟工程的领导者和首席科学家,杨芙清倾注了她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经过10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杨芙清发现科研软件过程异常的艰巨与复杂,要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必须攻克高(软件复杂程度高)、长(软件的研制周期长)和难(软件质量保证难以保证)这三大难题。1982年,杨芙清在全国计算机学术年会上详细阐述了“软件工程”的内涵;同年,杨芙清在长春召开的中科院学部扩大会议上作了题目为《软件的结构和工具》的报告。这一系列的行动,标志着杨芙清已经把科研思路和方向转为“软件工程”。 从1983年开始,杨芙清带领科研团队历经四个五年计划开展“青鸟工程”的研发。青鸟工程经历了“基础技术——实用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工程化、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研发阶段。其中,“六五”、“七五”,主要开展了软件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了“核心支撑环境BETA--85”,进而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的“集成化软件工程支撑环境”,命名为青鸟Ⅰ型系统(JBⅠ)。它的诞生,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1991年的国际软件工程研讨会上,国外专家认为“青鸟系统可以和国际上同类软件相媲美”。“八五”攻关的重点是建立产业基础,一方面在跟踪研究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青鸟标准规范系列,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出“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Ⅱ型系统(JB2)”,另一方面,集中研究软件产品化技术,对青鸟Ⅰ型系统进行了实用化和产品化,推出了以“青鸟”命名的系列软件产品。在研制青鸟系统过程中,杨芙清组织全国2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33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了一支空前壮观的高科技攻关团队。在杨芙清的带领下,科研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仅建立了“总体组——工作组——专题组”的三级管理模式而且确定了三个狠抓、三个统一和三个意识的12字指导思想。为了顺利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经过长时间的努力,1994年11月,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杨芙清任董事长。为了实现和完善青鸟软件生产线,制定软件工业化生产标准,推进我国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杨芙清带领团队人员开发出基于异构平台、可访问多信息源的应用系统集成环境——青鸟Ⅲ型系统(JB3),为形成规模经济准备了条件。 青鸟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规模综合性软件工程支撑环境,青鸟系统的研制成功被誉为“我国基础软件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标志我国软件开发从手工作坊式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一个里程碑,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老骥伏枥软件园为了加快我国软件人才建设的步伐,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于2001年下发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看到通知后,杨芙清立刻组织人员,提出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建设方案,建设软件学院的方案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和教育部的批准。北京大学任命杨芙清负责软件学院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年近70的杨芙清又一次斗志昂扬地迎接了新的挑战。 杨芙清曾说过:“别人说我在快到70岁的时候,找了最苦最累最难的活来干,我说我这个人最喜欢挑战性工作,老想去创一点新的东西。”正是在“老想创一点新的东西”的思想牵引下,杨芙清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院建设当中。 杨芙清为软件学院的发展提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和坚持创新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建院宗旨;确立了“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教育学分制,素质教育学苑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设计出“多层次、多方向、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课程体系;拟定出“软件学院建设运作框架”;明确了“全方位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的发展战略,与国际著名高校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面向全球招聘教师,推行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软件学院已发展成为两个学科、四个基地、十个系所的教学研究单位。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评估结果为“综合排名第一”。 面对所获得的荣誉,杨芙清并没有满足,她给软件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人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做到“实、深、精、透”。在初步形成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目标:如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严格规范工程硕士论文标准提高论文质量、以软件工程学科为主发展大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面向行业定制发展终身教育计划、为学生(包括毕业生)提供多元化服务等。杨芙清被誉为 “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开拓者和设计师”,她正继续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向实现创世界一流软件学院的目标挺进。 研究方向杨芙清主要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倡导和推动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1983-1999年担任系主任期间,将该系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率先倡导软件工程研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软件工程学科;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和国家863计划若干重点课题的研究;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的理念,创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8部,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她对程序自动化的早期研究成果,被西方杂志称为是"程序自动化研究早期的优秀工作";70年代中后期,开展系统软件研究,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多道操作系统,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80年代以来,在国内首先倡导开展软件结构与工具、软件设计技术等软件工程基础研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一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项目)青鸟工程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大型软件工程开发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中国软件产业基础建设,对软件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承担了多项863高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1984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出百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发表论文90余篇,著作7部。 个人荣誉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励,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十余项国家及部委级的奖励,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文渊研究杰出奖等。 杨芙清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8年、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十七项国家及部委级的奖励。 兼职情况: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IEEEFellow(2003年),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最光彩的岁月和最单调的计算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理查.伏森为了解决天气预报中的复杂计算,想要4万、6万人坐在一个圆形剧场中同时计算。这是最朴素的并行计算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行计算已不是几千、几万个操作员所能操作的。人类要把这些事交给计算机来做。1946年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重30多吨,它的计算速度每秒5000次,已比机械式计算机快了上万倍。 我国在“两弹”研制过程中许多复杂计算因条件所限,都是用手摇计算机来做。直到70年代末,我国仅拥有2000多台微机和小型电子计算机。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80年代初,上级决定由杨芙清负责主持我国第一台百万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当成功荣誉来临的时候,杨芙清没有像有的人那样以有功之臣自居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如何呕心沥血以及那些不眠之夜,她像居里夫人一样只对科学本身保持兴趣,而科学所带来的身外之物,她不是那么挂在心上的。 人们说她把她那最多彩的岁月交给了那些最单调的计算,然而她正是用这些极为简单枯燥的计算创造了许多辉煌。 院士教诲第一个问题基础软件所占份额尚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基础软件是软件产业的基石,是软件产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在中国软件产业规模中,近年来,基础软件虽有较快的增长,但所占的份额尚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所以我国虽然是软件应用大国,因为渗透各行各业,但还不会是一个软件产业的大国,更不是一个软件产业的强国。 问题二、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燃烧企业集团,我国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少品牌产品,还没有形成面向领域的专业化软件企业集团。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年鉴上看出,统计2005年中美软件企业前三强软件销售额对比,中国软件企业前三强是华为、海尔、中兴,如果我是搞软件的话,软件都不是我们以为的软件企业,当然华为是很强的软件企业,华为年产值19亿美元,美国软件前三强,IBM613亿美元,所以这方面可以看到差距很大,有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 问题三、软件人才结构性的矛盾突出。产业发展的品牌化需要相对应的人才质量,但是现在高管人才供给匮乏,缺少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产业发展规模化需要相对应的人才规模,现在离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产业发展多元化,需要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的人才。现在缺少面向产业,适应社企业需求,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我进入企业学要有一到两年的转型,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工作,形成企业人才滞后的现象。 设立无锡“北大讲坛”“将无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区域优势,与北大综合性学科优势相结合,走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将无锡基地建设成为北大进军长三角、面向世界的桥头堡”。对无锡基地的发展,杨芙清有着清晰的定位。她告诉记者,为了充分发挥北大多学科的学术优势,今年9月将在无锡设立“北大讲坛”,邀请厉以宁等一批北大著名学者前来授课,为无锡创新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是要有创新型人才。50年的科研教学生涯,使她对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跟实际需要脱节而产生的“人才滞后”现象,无锡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上将采用1年课程学习、1年半或2年深入企业搞研发的教学模式,并通过与国际著名院校合作,把海外最优秀的学子和专家引到基地,为无锡和长三角地区软件、微电子、数字动漫等产业培养一大批贴近实际、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今年,基地就将与美新半导体等海内外著名企业、院校联合建立5个研究中心。 成功诀窍做实、做精、做透 身为国内第一位软件研究生、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青鸟工程”的领衔者……杨芙清以其一系列首创性、开拓性的研究成果,赢得了我国“软件工程铺路人”的美誉,成为家乡的骄傲。 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杨芙清把成功归结于两点:一是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二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实、做精、做透。她也把这两句话送给了广大的家乡学子。她告诉记者,随着无锡基地规模的扩大,将通过招收在职研究生、开展人才培训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家乡学子有机会在家门口享受北大优质的教育资源。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