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宗荣
释义

杨宗荣,男,山东省高密市人,笔名“胡杨树”,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

个人简介

杨宗荣,男,汉族,中共党员,高密市人,笔名“胡杨树”,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现任高密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管理理念

2008年,针对教师行业特点,结合教育实际,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管理理念,加强教育内涵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搭建多种发展平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构建起高密教育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教育文化建设、城乡教师交流、高中教学管理区、教育艺术团等创新性工作引起省内外教育界关注。先后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时代文学》、《山东教育》等各种报刊发表诗文数百篇,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教育随想录》

日前,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同志的专著《教育随想录――杨宗荣网络作品选》,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当代教育家、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为该书作序,著名作家莫言题写书名。

该书收集了作者去年以来发表在康成书院――高密教育资讯网“教育社区”的原创作品30多篇,分为“管理理念”“工作感悟”“榜样魅力”“激情放歌”四个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既有可读性又有实用性,是教育管理工作者、教师、师范院校师生的良好读物,对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教育随想录――杨宗荣网络作品选》,是作者利用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广大网友互动交流的真实写照。这些作品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都是结合实际的经验和感悟,比较充分地展示出作者倡树“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这一管理理念的背景、初衷,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字里行间折射出一位文化型、学者型、创新型教育局长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和使命担当,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文学素养和管理智慧。

教育旗帜:用文化凝心聚力 靠学研富脑修身

用文化凝心聚力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讲:“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者,必是在学术领域卓有建树的文化领军人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者,理应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拥有相当的文化品位。但无庸讳言,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精神生活匮乏,学识素养单薄,厌教情绪增长,人格魅力不彰。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以为,用高雅文化的阳光雨露来滋养老师们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切实、有效的途径。

高雅文化可以让人胸襟开阔。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志趣高远、爱好广泛的人,轻易可以摆脱一些名缰利索的羁绊,超越一些琐碎小事的烦忧,达到清静心看世界,欢喜心过生活,平常心有情味,柔软心无怨尤的境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世界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而这广阔的心灵就来自高远的志向,高尚的追求和高雅的情趣。

高雅文化可以让人生活充实。一个人拥有了高雅文化,工作之余,每每读读书,弹弹琴,或者写写诗歌,下下围棋,或者涂几笔丹青,临两张碑帖,沉浸其中而洋洋有所得,放松身心而怡怡有所乐。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压力,关键在于如何调节自己,释放情绪。做为一名教师,假如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对琴棋书画写作歌唱等才艺有所擅长,那么他就可以适时适地调整自己,放松自己,甚至成就自己。我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谭海霞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叙写自己的教育心得,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艺术和写作水平,还结集印行了《且行且思》教学随笔,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高雅文化可以让人修养丰厚。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淡泊,宁静,其实是一种境界。没有耐得寂寞、守住清贫的超脱的人格品位,没有丰厚、高雅的文化修养,有几人能达到淡泊、宁静的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教师,假如他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赢得学生的佩服、甚至尊崇。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离开母校多少年了,老师们教的什么知识可能都记不清了,但哪个老师会拉二胡,哪个老师会吹笛子,哪个老师能写一笔好字,哪个老师颇有书卷气,都会深深地烙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富有才学、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爱戴的文化型教师,我市教育局积极倡树读书学习、调研思考、写作交流的风气,以期用高雅文化充实教师、赢得教师、提升教师。

加强读书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一个好学不倦、广泛吸收文化营养的老师,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鉴于此,我们开启了干部教师读书工程,设立了干部教师读书基金,组建了读书学习中心组,把喜欢学习读书的干部教师吸收到中心组来,推荐《教师怎样做研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西点式员工实用手册》、《常用公文写作》、《教育者谬误手册》、《教师礼仪》、《怎样用好你的时间》等方面的优秀图书,定期组织举办读书报告会,印发教师的读书心得,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加强调研思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问题发现、决策科学、措施有力的源泉所在。充分的调研和有效的思考,是获得“活水”的必由之路。我们出台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要求每人每周至少拿出一天时间到基层全程调研,放下架子,铺下身子,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调研思考情况要形成书面材料,在每周六的机关集中研究日进行交流。通过机关干部的带动,引导全市教育系统大兴调研思考的良好风气,让调研思考逐步内化为干部教师的习惯。

加强写作交流。我们鼓励干部教师成名成家,举办写作讲座,在高密教育资讯网设立“凤城文学”、“杏坛诗苑”、“读书天地”、“教育日志”、“教育反思”、“教学案例”等栏目,鼓励干部教师开设博客,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文艺特长,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局对干部教师的优秀作品将组织结集印刷,特别优秀者将帮助联系有关出版社出版专著。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老师们,我们既然从事着教书育人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事业,那么,就让我们的职业尽可能地浸润着高雅文化的琼浆,让我们的人生因为高雅文化的眷恋而充满幸福吧!

靠学研富脑修身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确立了“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管理理念。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长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接受文化的浸润熏陶,精神追求、内心感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其他群体要强烈得多。而加强读书学习和研究反思,让老师们在学研的过程中开阔胸襟、增长知识、提升修养、丰富内涵、充实精神、展示自我,应当是适应教师心理特点,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群体形象的有效途径。

读书,是实现富脑修身的最主要和最简捷的形式。“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是源自“读书破万卷”的勤奋。“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由于长时间浸润在诗书的窖藏里而被其同化所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则从反面提醒我们要形成和保持读书的习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莎士比亚讲:“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笛卡尔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富兰克林称:“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可见这些名人对书籍的热爱、痴迷。

在教育家中,恐怕没有谁比苏霍姆林斯基更重视读书,并且时有精论的了。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关于读书的论述俯拾皆是:“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的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于书要有深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读书应当成为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世界。”“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有35位教师,平均每位教师拥有1400册书,他和妻子共拥有1.95万多册藏书。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其中包括一两种文艺杂志)和几份报纸。为了推动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师每月向同事们作学术问题讲演大约两次。苏霍姆林斯基能成为具有国际声望的教育大师,其教育思想和实践至今还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与他终生在师生中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并且率先垂范是分不开的。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在读书中,触摸孔子那颗高贵、和善的灵魂,认识司马迁的孤愤和雄奇,领略魏晋风度,体味李白的仙风傲骨、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灵逸安然,揣摩陆游、辛弃疾的许身报国、英雄长叹的情怀,了解曹雪芹百科全书式的描摹能力,学习毛泽东的宏大气魄和瑰丽气象。让我们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激荡情感,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里分辨美丑,从鲁迅的冷峻里读出思想的深邃和心的火热,从南怀瑾的讲说中惊诧国学的丰厚和文化的光色,从莫言的“文学王国”里观摩想象的神奇和感觉的纤细。

应该说,老师们工作很忙,在社会生活中担当多种角色,也定然会有烦心忧心的事情发生。但忙中可以偷闲,每天可以拿出一定时间,哪怕四五分钟读书,提升、扩展、充实自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坚持下来,就是一笔巨大而又宝贵的财富。惟其如此,也才能更好地对学生们和孩子进行有效的示范和引领。

读书,应该积极创设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为此,市教育局启动了读书工程,成立局中心读书组,向老师们推荐《如何做研究型教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西点式员工培训手册》等书,广泛组织开展“读·品·悟”活动,在高密教育资讯网上开辟“读书天地”等栏目,通过网络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很多校长、教管办主任 带头读书,反思,写作,努力做读书工程的“领头雁”,很多学校致力加强书香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这些举措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习研究的深入进行,产生了良好影响。

读书,应该与研究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师们在积极读书的同时,应该学会认真思考,及时记录点滴感悟,便于日后总结、整理、交流、推介。

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应该注意从实际出发,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善于发现和把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不搞大、空、难,力避科研与教学两张皮、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我们当下之所以提倡小课题研究,就是出于上述目的。老师们应认真学习“做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应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实际应用中确定问题,简化程序,讲求实效,做好过程性研究材料的积累和交流,最终以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案例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通过做一些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研究,切切实实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真真正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

在教师做研究上,苏霍姆林斯基同样是我们的榜样。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达的任务,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他常年坚持写教育日记,做教育观察,用心思考教育问题,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为他后来整理、提炼、挖掘教育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试办6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在10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各种表现。他曾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不是那种艰涩干巴、正襟危坐、令人望而生畏的纯教育理论著作,而一般是教育手记,教育随笔,教育答问,娓娓道来,平易近人,富有相当文学的感染力。正如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让这面激扬的帆引领我们奔向高密教育更加璀璨、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