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子威 |
释义 | 人物简介1990年4月3日出生,大四学生,就读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他以义务献血为自己18岁成人礼,并于2010年1月、2011年3月先后两次向北京一名白血病少女捐献造血干细胞(即“捐献骨髓”),又将两次捐髓后所得红十字会慰问金1万元捐给了四川一名白血病女研究生。 人物事迹2008年,杨子威18岁。生日那天,他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借来同学的剃须刀,第一次刮胡子;另一件是献血。鉴于之前已经有两次因为年龄不够而献血被拒的经历,这次具有“成人礼”意义的献血让他感觉“一身轻松”。 发现自己的血型是“万能供血者”的O型血,半年后,他再次义务献血。在献血车上,医生给了他一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单。他填写了申请表并进行了血样采集,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行列,并另外抽取5毫升血液留作初配样本。之后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毕 ngjnbnjmgh好几天竟配型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 2009年底,杨子威的邮箱收到一份电子邮件,邮件里说,他保存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学生配型成功,请考虑好是否捐献。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是骗子吧?”他按照邮件留的联系电话打过去咨询,仔细核对各种信息后才相信是真的。 没有犹豫,杨子威开始按照要求进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初配成功后进行高分倍配型,之后再进行体检。等这些程序完成后,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前几天,杨子威才给家里打电话。为了不让爸妈紧张,他一直使用“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专业术语,而没有用“捐献骨髓”的一般说法。但妈妈一听就不同意,让他问爸爸。问爸爸,爸爸更不同意。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杨子威不仅是家里的独子,也是家族的长孙,父母及家族都视为珍宝。 2010年1月3日是确定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日子,杨子威给家里打电话,让爸妈过来陪自己。始终没有松口的父母还是来到武汉,陪着“倔强”的儿子进了手术室。手术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抽出的血液经离心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又回流到体内。杨子威双臂插着针管,手术期间一动也不能动,父母始终紧张地陪在身边。 术后第二天,父母仔细叮嘱后,坐上了返程的火车。杨子威回到之前休息的宾馆收拾东西,等待同学来接自己回学校。他随手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一群学生正为身患白血病的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李瑞芳募捐,节目末尾留了李瑞芳同学的电话。他赶紧记下电话号码。 爸妈临走前把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给的5000元康复慰问金留给了自己。回校后,他打通李瑞芳同学的电话,问清银行账号,把5000元汇给了李瑞芳。 考完试回到家,杨子威看到妈妈的梳妆台上放着父母搜集的各种有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资料,心里一酸。第二次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时,杨子威直接说了“不”。 几天后,他又接到电话,得知那个小女孩病危。他心里一下子堵得慌,特别难受,感觉就像是自己的亲人即将离开。 这次他的回答变成了“好”。他准备说服父母,第二次走向捐献骨髓的手术台。 又要进行第二次捐献,杨子威的父母非常难受。为了让家人放心,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捐赠骨髓的知识,杨子威请在国外留学的同学在当地查询,把中外文资料两相印证,最后认定捐髓对人体无害,甚至还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清除血液杂质的积极作用。 他对父母说:“如果这次不试试,以前作的努力不就前功尽弃了吗?”父母被说动,陪着杨子威到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再次拯救那个女孩。 捐献完毕后,他将5000元康复慰问金汇给了李瑞芳。 按照规定,捐赠骨髓者与捐赠对象第一年不能有任何接触,除了知道对方的年龄外,杨子威对自己两次挽救其生命的那个小女孩一无所知。第二次捐献时,小女孩的父母托人带来一封信,信里写道:“躺在病床上的女儿拉着我的手说:‘妈妈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那么这位好心人已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又给了我第三次生命,我要好好地活着’。” 社会反响杨子威多次义务献血、捐髓、捐款的“爱心三部曲”感动了校园内外: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1500多名师生报名,其中100余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初具影响的“杨子威现象”;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报道转载其事迹,网友称其为“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受到热捧。 杨子威同学是90后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经过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特别受到90后大学生的认同。这对我们高教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如何从“杨子威现象”中找到那把能引领90后大学生建立主流价值观的金钥匙?这次研讨会就是我们寻求解答的开端。今后还将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来学习杨子威事迹、分析“杨子威现象”、形成“杨子威效应”、培养“杨子威精神”,研究探讨如何以身边的典型来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杨子威现象一、“杨子威现象”告诉我们,90后大学生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来看,90后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大多由独生子女组成的特殊群体。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使社会上产生了90后是否是“自私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质疑。杨子威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实的90后大学生。 二、“杨子威现象”告诉我们,只有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起来形成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才有保障。家庭教育和影响不可替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不可削弱;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不可或缺。 三、“杨子威现象”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呼唤道德呼唤崇高。选择向什么人致敬,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从如此众多的媒体密集报道杨子威同学的事迹来看,在社会急剧转型和巨大变迁的今天,人们仍然对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保持着敬意。 四、“杨子威现象”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从文化传承创新的视角解读“杨子威现象”,探讨如何引领90后大学生认同和形成主流价值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