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卓林 |
释义 | 杨卓林(1876~1907)又名恢,字公朴。清末黄沙杨林人。好武,喜读兵书及战争稗史,常与乡里会党交游。 光绪十九年(1893),入清军江南福字营当目兵。次年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二十六年,任张春发营武卫左军队官,开赴京津,抗击侵华八国联军,在张家湾战役中,奋勇当先,亲手刺死日军骑兵斥候,左足受枪伤。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瓜分中国的事实,使杨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和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遂萌发了反帝革命思想,愤然离开清军,遍游东南诸省,联络各地会党。两年后,入南京将备学堂,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毕业。时德国无理要求划南京狮子山为租地,两江总督周馥拟允诺,苏沪人士集议反对,杨激于爱国热忱,慷慨陈词,谓“国家土地,不可以尺寸与人,否则以卖国论罪。”首倡刺杀周馥,常携手枪外出,准备相机行事。事为周馥侦知,欲致之死地。而租借之议亦作罢。故交陶森甲劝杨勿作无谓牺牲,并资助东渡日本,先后入铁道学校与神田区等警监学校。常至横滨,从粤人李植生学制炸药、炸弹。秋,由黄兴介绍入同盟会。后经杨介绍入同盟会者数百人。杨所论军事问题深为孙中山称许。冬,日本政府循清廷之请,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遂与姚宏业、宁调元、陈天华等组织反对“取缔规则”斗争,鼓动留学生回国革命。陈天华在日本投海殉国后,杨迁居横滨,继续研习制造各种炸弹及使用方法。 光绪三十二年夏,闻姚宏业忧愤投江死难。愤然返国,在南京、上海等地活动。萍浏醴起义爆发,杨在南京运动军队和会党响应。起义失败,偕同李发群、廖德番至扬州联络会党,并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因混入会党之督署密探萧亮、刘炎告密,杨等三人同在扬州被捕,押解南京。 光绪三十三年一月,端方派要员审讯,杨慷慨陈词:“我是革命党,尝阅欧洲历史,知中国非实委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亡。法国卢梭云:‘不自由毋宁死。’佛家云:‘众生一日不出地狱,即余一日不出地狱。’白种迫我黄种,杨卓林立志保种救国,是非俟千百年后史家评论。”端方亲自审讯,志且骂且起,掀翻案桌,慨然道:“我志不遂,死耳,天下岂有畏死卓林耶!”二月初七日(3月20日)在南京东市英勇就义。县人潘晋、萍乡叶钧等收葬于南京。民国元年(1912)2月南京临时政府在南京玄武湖原端方私宅建烈士祠,祀殉难烈士杨卓林等。后改葬长沙岳麓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