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志达 |
释义 | 1957年元月25日生,汉族,1976年2月入伍,1978年3月入党,大学本科学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楚印社社长。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班长、排长、营部书记、副指导员、总队司令部办公室秘书、支队司令部参谋、指导员、副教导员、支队政治处干事、教导员、支队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党内历任中队党支部书记、大队党委书记、支队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总队党委委员。武警上校警衔。 中文名:杨志达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7年元月25日 职业:南楚印社社长 基本信息杨志达,男,1957年元月25日生,军人,业余书法家。 主要经历杨志达自幼嗜书画,勤习不辍,乡间小有名气。年二十从军入湘,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楚文化熏陶下,苦读书,积底蕴。其篆刻初宗白石老人,后直追秦汉古玺,旁及明清诸家及当代名贤,于汉官印得益尤多。对治印之道,自有独到见解,重传统,不墨规。其治印常不起稿,以刀当笔,对石奏刀,冲切兼施,一气呵成,极为爽利。形成萧散古朴,浑厚华滋,清新典雅,醇和隽永之风格。治印之外,亦常常挥毫作画,兴之所至,逸笔草草,所写花卉、墨虾、雄鸡、人物皆栩栩如生,有飘然脱俗之感;其山水则以石鼓文线条入画,别具自家面目。纵观其作画,皆以金石之刀法和石鼓文之笔法恣意挥写,线条老辣简洁,一笔一画,一枝一叶,无不精神饱满,极富金石气。其画构图奇特,匠心独运,意远情深,得齐派艺术重、大、力、拙之精神。再观其书,又多参与画法刀法,成功地把国画的墨法和篆刻的刀法融入书法,强调笔情墨韵,富于意境创造。李立教授欣喜地赞赏其作品:“承齐派艺术之余韵,而独树风彩,面貌粲然有奇意。金石书画,皆以一股气贯之,气至法备,痛快淋漓,有夺魂之妙。” 杨志达襟度自如,淡泊自甘,以读书品茗为乐,为人坦诚谦和,胸无城府,而心直口快,积年精思,每有所获。其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全国首届、第二届篆刻艺术展等大型展览及应邀参加日本、南韩等国举办之展览和获奖,并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家》等专业刊物发表和收入专集及被多家博物馆收藏,且有多篇学术论文见诸报端。出版有《杨志达书画篆刻集》,《中国印学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有其小传。 三壶轩记三壶者,茶壶、烟壶、酒壶之谓也。茶可清心,烟能怡神,酒以忘形。此三者,余所嗜,吾以名吾轩。军旅生涯,廿有七载,位居团座,衔及上校。今蛰居斯室,日以读书挥毫泼墨饮酒品茗谈天说地为乐,不以所有自多,亦不以所无自少。往来无官宦,谈笑有白丁。此地无崇山峻岭,其人乃孤陋寡闻,于以养生治性,无适而不可也。诗云: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刀笔纵横生雅趣,胸怀坦荡自逍遥。是为记。 戎马书生 金石上校雷 铎 金石书画家羊城老兵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976年当兵,从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逐级提升为武警支队上校政委;他1983年拜师学艺,从一名舞枪弄棒的军人,而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楚印社社长,书、画、印兼长的艺术家。 羊城老兵,广东开平人氏,一九五七年生于惠东,少性聪颖,尤喜书画,高中毕业后务农,十九岁应征入伍,到了被誉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南当兵,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涯。到了二十七岁那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才开始了他真正的艺术之路,拜齐白石的高足李立教授为师,从此,便如鱼得水,平步艺术的青云了。 李立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书香世家子弟。十八岁那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立,将自已的篆刻作品寄给其时业已名噪天下的白石老人,但并不敢对此抱有厚望,不料事隔不久,即接到白石老人亲笔复信,信中说:“所刻之印数方,刀法足与余乱真-----白石刻石替人二三,皆在四川,不料家山又有卧龙、石庵,能倾心学于余,余心喜又可畏可惭也…”,白石老人评价之高,令李立喜出望外,大受鼓舞。白石老人又嘱咐道:“始必先学于古人,或近代时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立自家派别”,谆谆善诱,如师如父。这后一番话,也是后来李立教给羊城老兵的艺术之旨。 一九八四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为日本首相中曾根题字盖章时,指着案上一盒印章对日本客人说:“为了给这些条幅盖章,我特地请了中国著名画家和篆刻家齐白石的高足李立为我刻了这些印章”。在胡耀邦之后,诸多政要和名人的印章,不少出自李立之手,可谓一时“湘潭石贵”(李立乃湘潭人氏),名满华夏矣。 一入门,即拜在当代最高水准的艺术家门下,羊城老兵可谓福分甚厚矣。 名师出高徒,理固然矣,但“师傅引入门,修炼靠个人”,因此故,孔子“门人三千”、而“贤人七十二”,羊城老兵深明此理,除天性聪颖之外,便靠“勤奋”两个字。 在拜识李立之前,业余自学书画篆刻的羊城老兵,自学研究过《说文解字》、《篆刻学》等书,并试着在石头上刻印;拜师之后,在时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李立亲自点拨下,眼界顿然为之大开,从此广为借镜,不论甲骨、钟鼎、镜铭、砖刻、瓦当、古钱币,皆在借鉴搜罗之列。 摹印读帖,此为一道,勤于奏刀,此又为一道。老兵每逢出差,行囊中所备者,非字帖印谱,即刀与石。多看广摹,即眼光开阔,勤刻多练,即技艺娴熟。 渐渐地,老兵在治印上有了自已的见解、自已的风格;逐渐形成齐白石所说的“自家面目”。 此期间,老兵由感性的摹刻,进入对理论的研究。 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见识深浅与广狭,是初登山岭时候境界高低的差别所在;学养高低与雅鄙,则是登堂入室后,要领略“妙高峰顶”风光美妙之处的关于键所在。在李立的指导下,老兵开始了对中国篆刻史和金石理论的研究,并写成了《篆刻漫谈》一书。 中国印始肇于殷商时代,古朴不羁,颇有原始艺术之美;初具面目于东周时期,天然而多变,朴纳而奇瑰;初步定型于李斯为相的秦皇统一六国时期,古雅而灵动,规规矩矩之中又变化莫测;全盛于天下大一统的汉代,奇正参出,力可扛鼎,妙不可言;历经隋唐而至两宋,繁复与积弱之风渐行,金石之道,渐渐模式化,几至弱不可救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元末明初,“画梅圣手”王冕顿开新天,王冕用花乳石代替金玉之属来刻印。从此,真正的文人治印的艺术产生了,并且大行其道,终于成为金石艺术的主流。 在王冕之后,明清两代,诸派名家并起,文彭的吴派、何震的徽派、程邃的皖派、邓石如的邓派,各异其风,赵之谦、黄士陵等,各旨其趣;到了晚近,吴昌硕和白石老人,是两面伟大旗帜,尤其齐白石,以单刀冲刻,力敌千军,留红布白,妙趣无穷,成为一代宗师巨匠,桃李满天下,影响至巨。 倘从理论上看,中国印艺术,当是人类符号登峰造极的少数几个品类之一:在方寸之间营造一个变化无穷的大世界:举凡阴阳、奇正、刚柔、粗细、动静、疏密、平斜、繁简、黑白、徐疾、藏露、穿插与迎让、规整与疏散… …,莫不在这方寸之间得到变化无穷的体现,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叫做“一粒粟中藏大千”,融和了数千年中华文华与哲学的意念在里面;而就其风格个性化来说,又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一种极纯粹的形式美,不需读懂其间的文字或意思,仅仅其形式,便令人咀嚼再三,回味无穷矣。 大而论之,人类的许多举动,全是“符号”:文字是符号、手势是符号、军队的旗语灯号是符号、雕塑与建筑是立体的符号、京剧脸谱是很典型的符号、中国的水墨画和书法是极艺术化的符号,而最纯粹的符号,除了周易(一阴一阳)和二进制编码(0和1)这样的例子之外,大概就是“寸方藏世界、片石营大千”的中国印了。 倘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则中国印艺术是人类最为纯粹的符号学体系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懂得了中国印的奥妙,简直令人痴迷不已。 研究了这些历史和理论,老兵更领会了齐白石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所在,这也是他的恩师李立对他的教导。 他需要从齐白石这棵钜形大树的影子中走出来。为此,他遍访名师,先后又得到个人风格强烈的福建篆刻名家林健、石开的指导。 规秦抚汉,悉心研究,他终于顿悟出了一个道理:篆刻,无非“书法、章法、刀法”“三法”综合运用而已。书法是字的功底,章法是营构布置,刀法是前二者在石头上的实施。但是,这还远远不是大匠之道,大道不可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秦汉人治印,原无所谓章法刀法,而“法”自在有意无意之间出矣,这便是“法无定法、师法自然”的大道了。老兵曾经在一首自述诗中写道: “年华廿七始雕虫,单刀冲切任纵横,刻到白石无印谱,始悟汉印妙无穷。”老兵师法汉印,学的是其大气天成的境界,有时仍用齐派的单刀冲刻和有意的留红布白,但冲切兼用,以求浑然天成,又借用了今人石开等的萧散疏淡,清新典雅,因而,形成了自家师古而不泥古,散淡自然,又雄浑朴纳的面目。以老兵所刻的“好色之涂”和“尚涛之印”两方为例,“好色之涂”一印用齐派刀法,但变侧刀冲削为中锋冲刻,用力猛烈,笔画间自然崩裂连接,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红白对比强烈,似齐白石又非齐白石,“尚涛之印”则冲切兼用,布局均衡,笔画方正,颇有汉将军印的厚实大方,但因其奏刀之前并不起稿,随意刻来,方笔平笔中便有欹侧圆斜的变化,笔画粗不均,且亦有断续与崩缺,极有古印之风味。 不起稿而直接对石奏刀,是老兵的一大绝招,更是他追慕古人的心得之后的一种技法的独特表达,据知,今人能此法者,不多。 老兵初学印时,是湖南武警总队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百余次月缺月圆,渐渐升迁到中校、上校,十几番花开花落,老兵也由一个业余自学篆刻的青年,变为一个屡次得奖、名噪一方的中年金石书画家了。 兴趣、机遇、勤奋、再加上悟性,这便是老兵金石书画生涯成功之道的四大因素了。 一般都把齐白石当作中国水墨画大师,尤以画虾为第一;但齐氏自称其篆刻第一、书法第二、诗词第三、国画第四,自扬其印而自抑其画,公平论来,其印与书画,当在等量齐观之列。故齐氏的弟子,亦多多才之士。 老兵之画,以虾、藤二者居多,画虾是齐氏门人十有八九的承继之作,画藤,则是老兵的偏爱。 老兵曾在乃师李立处,多番研究揣摩齐氏的珍品原作,得益非浅,直至近年始动笔画虾,为求不“似我者死”,老兵的墨虾,多有作弓状弹跃之态,虽不及齐氏的笔墨老到,却多了一些引弓待发的情趣---虾本好动,老兵生于农家长于农家,高中毕业后又务农两年,对自然生态中的游虾有其独到的感悟。老兵有一方白文印,印文为“余少问稼田间”,说的便是这一段经历。 老兵的画藤,说来有文章。 老兵曾自名其书斋为“缘木堂”,倘以自谦解,是“缘木求鱼”,不得要领的意思;但其实不然,“缘木”者,藤也,老兵将齐白石及其高足李立视为大树,自己只是“靠着大树往上爬”的“藤本植物”,一是表达对恩师和师祖的倚赖和感激之情;二是确有自谦之意,不能为大树,便为藤,亦可矣;三是寄托了一种老庄哲学情怀;柔可克刚,即“知雄守雌”、“知黑守白”的意思。老兵后来又自署其别号为“藤翁”,并以草书法画藤,一画再画,用意益明矣。老兵书法则多参以画法、刀法、线条老辣,有如刀刻斧削,极富金石气,得齐派艺术重、大、力、拙之精神。李立教授曾评其作品“承齐派艺术之余韵,而独树风彩,面貌粲然有奇意,金石书画皆以一股气贯之,气至法备,痛快淋漓,有夺魂之妙。” 由此,联系到老兵为人,刚直、果断、利落、豪爽、讲义气的表层之下,又用心颇细,刚中有柔。前者,似其印风;后者,见其人生哲学:淡漠功名。老兵官至上校,人正当年,忽然于某日顿悟,功名百岁,艺术千秋。故毅然脱离宦海,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一个武装警察的支队政委,不热热衷于“升官发财”,而痴迷于寡淡的刻石与丹青之道,本身便令常人觉得不可思议。 笔者曾有一幅急就的五言冠首嵌名联语赠羊城老兵,曰“志在封侯外,达于金石中”(羊城老兵原名杨志达),虽不甚工,却大致是达意的。 故,本文,题目便叫做“戎马书生、金石上校”,以平淡文,记不平淡人。 杨志达金石记癸未春月橘乡壶翁陈志雄识 印章符信,盖昉自春秋之世,而极盛于秦、汉之时。至宋王冕、文彭辈,以叶腊石料之青田、寿山诸石章开士人自篆自镌之方便法门。自此,数百年来,无计印人发欢喜愿,了金石缘,耕石不倦,能者名家者,济济踵起,各具佳胜,治印一道遂成专门之学,与书画等重。 吾友志达,博学多才,于廿载之前,师白石门人长沙李立氏,初遵白石老人单刀法,后复得石开先生指授,博涉诸家,力追秦汉,渐益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触处洞然,更变所适,自具面目。其治印也,意在笔先,刀无狂发,以有余之游刃,取象外之真神。粤若稽史,以汉急就章入印之风,乃白石老人所开,故独有千古。今志达之刻,己探大匠之门,何得更赞一辞耶? 序《杨志达书画篆刻展》戊子岁首 雷铎谨序 志达道兄,开平杨氏,溯源乃世家,家境则贫寒:幼小牧樵以助家庭,少岁从戎以求饱食。而竟赖聪慧,乃得天缘,先拜白石门下李立公,后师闽中石开氏,刊石写字,不竞数岁,乃入中书协,登大雅堂,遂不可自拔矣。每每退堂归家,则操刀治印,濡墨染丹。其书或商汤旧拓,或唐宋诸家;其画或虾蟹鱼蛙,山水木华,皆信手拈来,自得其乐,但求自娱,不问评说,竟至一发不可收拾。虽衔居上校,官号政委,然不善逢迎,生厌时政,一念之间,毅然卸剑,铸铁为刀,刊石是乐。寂寂营缘木堂,默默作书画痴,时时以酒会朋,以艺会友,知己则剖心见肺,歧路则拍案分途。故其为人也刚,习艺也真,逸笔草草,自求一家,生于斯世,心追古人。今次《杨志达书画篆刻展》,非一时之急就,乃积岁之所成。杨氏性好交友,故作品不以尺卖,而以件论,大小不拘,有缘者得,也算别开生面,同好同欢焉。 《杨志达书画篆刻集》后记杨志达 二千零八年三月于五羊城东憨石斋 据说,我的师祖、艺术大师白石老人在出版第一本作品集时,曾百感交集地说:我齐白石也居然也能够出书!没想到在我年过半百的这个时候,也能够装模作样出版这本集子。虽然里面的东西多有难入大方清鉴,但敝帚自珍,我还是感到很自豪的。据家谱记载,我的家乡皇思扬杨氏先祖自明末清初由闽入粤定居至今四、五百年,其间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进士,但能够单独出版书画篆刻集的,我还是第一个。今年家乡有人在牵头续修家谱,这也可以算是给家谱增添一些新的资料吧。 我祖籍广东开平,1957年元月出于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文风甚盛、私塾过十、曾经十分富裕的惠东县皇思扬古围村。感谢上天赋予我从小热爱中华传统艺术的禀性,感谢我的父亲始终坚持认为--我在兄弟姐妹中今后一定必然是最有出息的而着意加以培养的似海深情。从我记事起,我就感到自己行为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喜欢翻箱倒柜,自家的、别人家的阁楼都是我的去处,寻找我爷爷和祖辈流传下来的古书,尤其对书里面的插图(正确的说法叫绣像)、画谱和放在墙角的古旧字画兴趣盎然,经常废寝忘食地依样画葫芦。顺便说一下,那时在我们村里,小孩子是可以随便窜门的,也没听说过我们这些小顽童在未经主人允许而私拿别人家东西的事情。在我的童年里,红瓦片和青砖墙是我的笔和纸,我经常在村里的墙上乱涂乱画,家门口的晒谷坪成了我最大的画板。在家乡的时候,无论是放牛、读书、干农活,写字画画读古书始终是我的第一嗜好。那时村里有一位萧姓老“地主”,是曾在广州读过书的,在镇里靠给别人画像为生。我有空就跑到他那里去玩乐,他看我不同他划清“阶级界线”,也乐意教我一些基本功。这期间我还差一点被当作“反面典型”抓去批斗呢。由于我只喜欢画一些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不喜欢我的人想把我当作反面典型进行批斗,幸亏好心的班主任许显基老师及时帮了我一把,才使我躲了这场无妄之灾。他画了几幅工农兵画像给我临摹,并给我写了一份讲用稿,抢先把我树为由“坏”变“好”的典型。故在十多年后我有能力请喝茅台酒时,在广州请的第一个客人就是我尊敬的许老师。读书期间,我的毛笔字和图画始终是学校的前三名,十六岁的时候我画的一幅人物《认真读书》还入选县文化馆举办的画展。我父亲对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逢人便“吹”,感到十分光荣。但由于条件所限,缺乏老师的指导,当年写字画画只能是自娱自乐的“涂鸦”而已。 1976年,我参军去了湖南,连队的黑板报成了我自我表现的新阵地。非常幸运的是,1983年底,我从山沟里奉调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南省会长沙,半年后有幸认识艺术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李立教授、并拜其为师学习篆刻艺术,从此才算真正找到了学习书画篆刻艺术的正确途径。三年后,经李立老师授意,我向当代篆刻名家福州石开先生请教。在两位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的篆刻艺术有了长足进步,1989年就入选国展,并加入中国书协。 1988年6月,我和我的几个学生成立南楚印社,每月一次雅集,共同探讨篆刻艺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的几个学生也都先后加入中国书协,南楚印社也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篆刻艺术团体之一。1990年7月,我奉调到广东省武警总队第一支队任职,到了新的环境,一切从头开始,为稻粱谋,只好暂弃刀笔,一心一意发展事业。 2003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赋闲在家,往来无官宦,论道有友朋,终于有时间和条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每日以读书品茗挥毫泼墨奏刀刻石饮酒聊天为乐。时下,“大师”满街走,报纸为之粉墨,电台为之鼓噪,市场为之哄抬。而我不是大师,所以,没有精神负担,我只是想在传统的笔墨精神里得到心灵的一丝宁静,故不以人喜自喜,亦不以人恶自恶。废纸三千,愚者一得,在众多好友的纵容下,百选其一,编成这个集子,聊当一个自我总结,还请诸方家同道不吝赐教为是。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给予我大力支持的家人和给我诸多帮助的雷铎老师,以及许伟名、陈南树、黄惠青、许美群、梁超杰、李镇绵等等好友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