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秀奇 |
释义 | 个人简介杨秀奇,男,汉族,196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三级警监警衔,丰台公安分局政治处民警,原为西罗园派出所第一社区民警,1979年参军,1984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他在责任区的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1990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1997年被公安部评为二级英模,200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2002年、2004年连续获得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荣誉称号。杨秀奇是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至今一直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他始终以“牢记宗旨,真诚服务”为目标,以社区为家,心系百姓,通过主动沟通、热情服务,从通邮、铺马路、实施灯光工程等这些“闲事”入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建立起水乳交融的警民关系,动员出一批治保力量,构筑起严密的社区防控网络,开创了“警民互动、共保社区平安”的新局面。 他确立了防范就是服务的观念,突出防范的针对性,加强物防和技防建设,提高社区防范水平;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形成严密的社区防控体系;加强实有人口的调查和了解工作,突出对重点人的管理。他将科学管理引进社区,同北师大的博士生导师共同研制开发了社区管理软件,获得一致好评。 人物特写为了尽快熟悉社区情况,杨秀奇暗下决心,只要有时间就到责任区走门串户。但是最初的工作并不顺利,他的满腔工作热情总是被泼冷水。社区居民不认识他,他叫门,居民不但不开,甚至把他当贼。晚上,他躺在床上就琢磨:老百姓不让我进屋,这说明我与老百姓之间有隔阂,这种隔阂影响了我的工作,我应该尽快缩短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经过一番调查后,杨秀奇决定从清理社区的垃圾入手。 盛夏天气酷热,杨秀奇却一连20多天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带领民工拿着铁锹,推着小车清理堵塞的垃圾口。清理完后,他又找来专人负责保洁。每天晚上,居民下楼遛弯时看到整洁的社区环境,心里感到很舒服,也对社区民警有了新的认识。此后,杨秀奇就专从老百姓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想方设法去解决,他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 每天在社区里转悠,杨秀奇总能发现问题。他发现社区的绿地经常遭到人为和自然的破坏,绿地越来越少,与社区整体规划不衔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与园林局协商后负责起社区的绿化维护和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为小区铺设水泥方砖2500平方米,植树1100多棵,修建草坪5200平方米,改变了小区“雨天满脚泥,晴天尘土漫天飞”的状况,将居民小区建成了绿色小区。他发现社区的道路坑坑洼洼,就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后来,区政府投资80万元,将社区水泥路改造成了柏油路。他又筹资20万元对社区环境进行整修,使居民出门再也不为行路难发愁了。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杨秀奇提出了“封闭式管理”的建议并在小区内开始实行。在1995年,实行住宅小区的封闭式管理,这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新鲜事。杨秀奇认为,实行封闭式管理能有效提高防控能力,减少案件发生。 杨秀奇一边找有关部门协调,一边做群众工作。西罗园一区24楼南侧没有封闭前,一层的几户居民纷纷开起了小卖部。他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苦口婆心地讲隐患、讲危害,动员他们舍弃个人小利,维护小区安全,最后终于说服这几户居民,将一区24楼南侧的400平方米空地进行了封闭。 杨秀奇采取警卫人员与专职巡逻人员相结合,义务巡逻人员与安全员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多功能、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式网络。他在社区内组织了“小区治安工作协商会”,协助民警了解治安情况,做好各项安全保卫工作。为抓好基础工作,又建立了18种防范力量。他给自己提出要求,每月入户不得少于30户,以动员发动更多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在他的组织和发动下,目前配合他们工作的联防队员、积极分子、志愿者等总共有600多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