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军昌 |
释义 | 贵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军昌杨军昌,男,侗族,贵州石阡县人,1963.11生,硕士、民族学博士、教授,省管专家。现任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兼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会理事、贵州省老年学会副会长。是贵州省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2006-2010年全国高校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6年杨军昌从石阡县调入贵州大学后,把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贵州人口与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研究中。他撰写了《面向21世纪的贵州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贵州民族地区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方志学概论》《西南民族地区人口与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区域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人口学方面的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包括《妇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他还独立主持过国家社科项目1项,贵州省社科规划、省教育厅、省“五个一”、省人口发展战略招标、省人口理论等项目17项,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贵州省第二届人口奖科学奖、贵州省首届高校人文社科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贵州省社科三等奖等奖项。 杨军昌教授最初对人口学的了解,是从1986年至1996年在石阡从事人口志的编写和协助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县长处理政务开始的。1999年,杨军昌在著名人口学家吕左教授的帮助下真正涉入了人口学领域的研究。对于毕业于历史学专业的杨军昌来说,36岁改行,无疑是件考验人的难事。在十年的基层工作中,杨教授编撰过人口志、军事志、地理志、财政金融志、教育志、司法志、民族志、学校志等方志,也曾协助县长、副县长处理过农业、工交、财税、文教卫体等方面的政务。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阅历经验,选择了将与人口学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从文理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由于其刻苦钻研、勤奋治学,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与研究重点的转移,一年内便在《贵州社会科学》、《中国地方志》等刊物上发表了《西部大开发与农村人口问题》等人口学研究论文。 2000年,杨军昌担任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连续申报了几个相关的省级课题,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材料基础上,撰成了《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一书,在书中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在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怎样因时因地调整民族地区的人口政策等系列的有创建性的观点和对策。 在教学中,被学生称为“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杨军昌十分强调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他的参与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杨军昌在教学科研中,非常注重学科交叉性,注重学科的前沿和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与资治效果。除上述研究外,杨军昌在农村贫困人口与反贫困、人口安全与全面小康建设、出生性别比失调与和谐社会建构、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老年人口问题与农村社会保障、人口法律法规等问题均有较深的思考,并相继发表了系列研究文章,曾多次参加省内外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应邀到湖南吉首大学、贵阳市、黔西南州等地作人口学专题报告和远程教育讲座,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黔东南州出生性别比调查分析》、《贵州省农村特困人口移民搬迁与安置问题研究》等为贵州省有关人口与发展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铺垫,被公认为是贵州人口学理论研究的带头人。 “知识海洋,勤耕道途唯求实;桑梓情怀,直面人生可问天。”这是杨军昌教授所撰一长联中上下联各最后一句,并将之作为自己做人、做学问抑或是工作中的座右铭。丰硕的成果,奏响了这位省管专家为人民服务的嘹亮音符。在他身上凝聚着一个学者对科研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乐于奉献、谦虚朴实的传统美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 杨军昌杨军昌,男, 1962年出生于陕西三原,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曾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ICCROM、意大利罗马修复中心(ICR)、德国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美国Freer Gallery of Art和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开展相关研究。参加多项国际合作和国家级研究项目,主持《汉唐墓室壁画规范化保护研究》获国家文物局2004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合作出版《汉唐墓葬壁画保护与修复》专著1部,为《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卷》编委,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16篇。为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考古与文物保护学科组学术委员等。为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课题《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卷》编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2010年被聘为首批陕西省“三秦学者”。 领导创新团队、建设学术梯队、培养青年人才情况 2004年,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学科带头人,开始组建学科专业梯队。目前该学科研究方向已拥有三个专业研究方向:墓葬壁画保护、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和糟朽丝织品保护,每个研究方向有一名专项负责人和若干技术人员,并有专门的实验室。每个课题组的组成打破以往固定在所在的实验室的格局,可根据实际任务(需求)既时变更(适时调整),这样有助于每个成员的成长和保护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易于管理、能充分施展个人特长、并最大限度发挥集体效能的强有力的文物保护修复团队。 以课题组的形式有针对性的选择课题,通过项目研究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通过项目以课题组的形式得到锻炼的2位中青年保护修复人员已经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培训班”和“考古领队资格培训班”的授课,或参加有关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课题项目评审。在此基础上,以传帮带的方式,分不同层次在文物保护修复技能和文物保护研究两个方向培养年轻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目前6位年轻的文物保护人员已经成为不同方向的业务骨干。从2004年至今,有2位青年文物保护专业在英国获得文物保护专业硕士学位,1位现正在美国攻读文物保护专业硕士学位,1位在国内攻读文物保护博士学位,2位分别赴法国和美国研修,从而成为文物保护专业梯队的主体力量。 墓葬壁画保护修复 主持的《汉唐墓室壁画规范化保护研究》获国家文物局2004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应用该研究成果保护修复的壁画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帮助山西、江西、湖南、河北和湖南等兄弟省市保护修复的墓葬壁画,均受到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近三年,壁画保护课题组又突破性的对陕西渭南一座金代壁画墓和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尝试整体搬迁,取得成功,实现了最大限度保护壁画本体和保存原始信息的目标,被专家认为是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典范。指导的课题组所开展的山西绛县西周墓葬“荒帷”的保护修复与研究(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性提取及后续实验室的保护修复),推动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修复的紧密结合,开创了大规模“痕迹”保护的先例。这项成果是杨军昌领导的另外一个课题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课题组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意文物保护合作 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为期5年的中意建设“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直接参与文物科学实验室和保护修复实验室的建设及其相关培训与研究工作。发表在英国Studies in Conservation(《文物保护研究》)中的论文‘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Treatment on the Yang Sui Excavated from Zhou Yuan Ruins’,从光学角度对中国早期的实物阳燧进行了系统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价值;研究论文《X光无损探伤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修复及古代工艺技术研究中的应用》,系统论述了X光探伤技术用于不同材质文物的测试分析,能够反映文物保存状况,揭示古代工艺痕迹,显示相关历史艺术信息,为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古代工艺研究及文物鉴定等提供科学依据,其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属于开创性的,达到国际水平。 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 作为中方文物保护技术负责人,参加至今还在继续进行的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国际合作项目,积极组织并参与了《李倕墓出土冠饰及身体饰件的保护修复》、《秦始皇帝陵园K0007出土青铜水禽的保护修复》和《法门寺糟朽丝织品保护》等项目及其研究工作,推动了实验室内微观清理发掘及其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唐代捻金线初步研究及其价值》一文,首次系统对唐代捻金线进行了科学分析与研究,揭示了捻金线的工艺特征及形貌,其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对于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研究极为重要,对于中国纺织发展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 在陕西省文物局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泾渭基地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室,并把原来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细分为三个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保护修复实验室:金属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壁画保护修复实验室和古代纺织品保护实验室,使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在专业化建设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五年的研究成果 专著: 尹申平,杨军昌,王啸啸,赵西晨.汉唐墓葬壁画保护与修复[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论文: 1. 肖琳,杨军昌,韩汝玢.四川金沙遗址出土金属器物的实验分析与研究[J].文物,2004,4:78-89. 2. 杨军昌,申秦雁,齐洋,方萍.唐代鎏金鹦鹉纹海棠形铜盘的科学分析与研究[J].故宫文物月刊(台湾),2004,22(8期):110-119. 3. 杨军昌.汉唐墓室壁画修复[J].文物天地,2005,1:84-87. 4. 齐洋,杨钟堂,杨军昌,薛东星,马宏林.耀州窑宋代青瓷及现代仿瓷的初步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17(1):16-21. 5. 安娜格雷特·格里克,杨军昌.关于李倕出土冠饰清理及修复的最新报告//让过去拥有未来:十五年德中文物保护方法的发展与检验[M].伯恩-柏林:联邦教育与研究部,2006:294-305. 6. Yang Junchang and Han Rubin. Technical Studies of Proto-Zhou and Early Western Zhou Bronze Vessels Excavated in Guanzhong, Shaanxi [C] //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Symposium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Asian Art at Washington DC. London: Archetype Publications Ltd, 2007:39-47. 7. 杨军昌, Paul Jett (美),,张天恩,丁岩.陕西西安南郊战国陵园遗址出土的金银材料:技术分析与研究[J].故宫文物月刊,2007,291:114-122. 8. 杨军昌, Paul Jett (美), 赵西晨,Michelle Taube (美),.唐代金属银线:技术分析与研究.考古与文物, 2007, 6:106-109. 9. Janet G. DOUGLAS and YANG Juncha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of Chinese jades dating to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1050-771 BCE) [J]. Sci China Ser E-Tech Sci, 2008, 51(4):1-14. 10. 杨军昌,姜捷,路智勇,张静.唐代捻金线初步研究及其价值[C] // 法门寺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190-196. 11. Junchang Yang, Paul Jett, Lynn Brostoff and Michelle Taube. A technical study of silver samples from Xi’a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dating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Tang dynasty[C] // Proceedings of the 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eginnings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 (BUMA Ⅵ)at Beijing. London: Archetype Publications Ltd, 2009:170-176. 12. Chen Jianli, Junchang Yang, Sun Bingjun and Pan Yan. The Manufacture technique of bronze-iron bimetallic objects found in M27 of Liangdaicun Site, Hancheng, Shaanxi [J]. Sci China Ser E-Tech Sci, 2009, 52(10):3038-3045. 13. 周文丽,陈建立,杨军昌等.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出土残铜块和炉渣的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9, 6:96-103. 北京海淀区卫生局副局长杨军昌杨军昌是北京海淀区卫生副局长,他的主管工作是∶ 1、分管卫生局行政后勤、基建工作,组织制定基本建设及专项工程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监督完成。 2、监管辖区医疗机构的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本部门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和防汛、消防制度。 3、分管卫生局机关政务、党务、纪检监察、宣传、信息化、统计、人事、信访等工作。 4、分管社区卫生、爱国卫生工作。 5、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工作任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