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巨源
释义
1 唐代诗人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另外同名的还有宋代抗金名将以及莘县政协原副主席杨巨源。

中文名:杨巨源

别名:巨济

国籍:唐

民族:汉

出生日期:公元755年

职业:诗人

简要介绍

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五年擢进士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 《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赵□ 《因话录》说他“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 《全唐诗》辑录其诗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主要作品

城东早春、独不见、相和歌辞·乌夜啼、相和歌辞·大堤曲、琴曲歌辞·别鹤、杂曲歌辞·独不见、秋夜闲居即事寄庐山郑员外、蜀郡符处士、题赵孟庄、辞魏博田尚书出境后、夏日、送李虞仲秀才、和卢谏议、奉酬窦郎中早入、野园献果呈员外、杨花落、月宫词、赠从弟茂卿、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胡姬词、春日有赠、襄阳乐、关山月、长城闻笛、春晚东归留赠李功曹、送殷员外使北蕃、送许侍御充云南哀册使判官、秋日题陈、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春日与刘评事过故证上人院、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题表丈三大夫书斋、春日送沈赞府归浔阳觐叔父、与李文仲秀才同赋泛酒花诗、登宁州城楼、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和权相公南园闲涉寄广宣上人、供奉定法师归安南、池上竹、长安春游、早朝、赠张将军、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送人过卫州、寄中书同年舍人、酬于驸马二首、将归东都寄令狐舍人、寄江州白司马、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酬卢员外、古意赠王常侍、送裴中丞出使、送绛州卢使君、赠李傅、上裴中丞、和人与人分惠赐冰、观打球有作、早春即事呈刘员外、送司徒童子、寄昭应王丞、酬崔博士、酬裴舍人见寄、和刘员外陪韩仆射野亭公宴、酬崔驸马惠笺百张兼贻四韵、赠史开封、奉寄通州元九侍御、赠浑钜中允、重送胡大夫赴振武、送陈判官罢举赴江外、奉和裴相公、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张郎中段员外初直翰林报寄长句、奉酬端公春雪见寄、卢郎中拜陵遇雪蒙见召因寄、冬夜陪丘侍御先辈听崔校书弹琴、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元日观朝、题贾巡官林亭、和元员外题升平里新斋、送澹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邵州陪王郎中宴、和令狐舍人酬峰上人题山栏孤竹、寄赠田仓曹湾、上刘侍中、赠侯侍御、怀德抒情寄上信州座主、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夏日裴尹员外西斋看花、赠邻家老将、和吕舍人、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和郑相公寻宣上人不遇、题范阳金台驿、寄薛侍御、折杨柳、雪中听筝、卢龙塞行送韦掌记二首、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僧院听琴、和武相公春晓闻莺、唐昌观玉蕊花、山中主人、太原赠李属侍御、崔娘诗、秋日登亭赠薛侍御、石水词二首、答振武李逢吉判官、宫燕词、赠崔驸马、听李凭弹箜篌二首、临水看花、观妓人入道二首、方城驿逢孟侍御、题清凉寺、酬令狐舍人、和令狐郎中、送太和公主和蕃、秋日韦少府厅池上咏石、失题、春日题龙门香山寺、寄申州卢拱使君、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圣恩洗雪镇州寄献裴相公、贺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和裴舍人观田尚书出猎、送李舍人归兰陵里、同太常尉迟博士阙下待漏、见薛侍御戴不损裹帽子因赠、胡二十拜户部兼判度支、元日呈李逢吉舍人、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句、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赠陈判官求子花诗(魏府出此物)。

鉴赏辞典

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 《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细味诗意,可能也是写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象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烦者,劳也,是行者向送者表示谢意。这一情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从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真是多情啊!诗句以物比人,蕴含深情。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意谓,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激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而贴切,堪称巧比妙喻。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正如宋谢枋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所常用的,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 《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 )。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末两句耐人寻味,主要是采用了巧比妙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成功之处。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作者小传

杨巨源,字景山,京兆长安人。事亲至孝。应制举,高第。俄被黜落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岑羲器之曰:"今之郄诜也。"特荐为左补阙。开元中,拜中书侍郎,出为魏州刺史。征还,分掌十铨。以清直历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纪,多所建议。诗一首。

2 宋代名将

抗金名将

杨巨源(?—1207年),字子渊,利州昭化(今四川省广元西南)人,祖籍成都。开禧三年(1207年)正月,南宋叛将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招抚使,按兵不动,献关外阶、成、和、凤四州地于金,求金封蜀王。并遣将利吉引金兵入凤州,僭王位于兴州,议行削发左祍之令,统军十万沿嘉陵江而下,声言约金兵夹击襄阳。嘉陵土豪首领郭靖和当地百姓却不愿降金,投江自杀。杨巨源与安丙、李好义等密谋,巨源、好义乘夜率勇士七十人斧门而入,杀吴曦,裂其尸。

杨巨源又与李好义共商大计。李好义指出杨巨源与安丙商议的计划欠妥,“彼出则龊巷,从卫且千人,事必难济”,应改在吴曦“熟食节(寒食节)祭东园”时杀吴曦。于是杨巨源假造圣旨,倒盖合江仓印,这样即使事情败露,也与安丙无关。以后又恐日久事泄,决定提前于二月的最后一天进行。李好义遂约敢勇军士李贵和与李贵关系密切的李彪、张渊、陈立、刘虎、张海等人,以及吴曦的亲卫军黄术、赵亮、吴政等低级军官及军士74人,加上李好义的弟兄李好古、李好仁、李好问、妹夫杨君玉等亲属,后又有禄袆所率军士10人,共百余人。在李好义的率领下,黎明前冲进吴曦内宫。李好义宣称是奉密诏来杀吴曦,杨巨源也骑马赶来宣布密诏。吴曦的亲卫兵遂放下武器逃走,李贵首先冲入吴曦的卧室,“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李好义急忙命王换连砍吴曦的腰二斧,吴曦因痛松手,李贵遂乘机砍下吴曦首级。

此次平叛有功,李好义自成忠郎特升转承宣使,李贵特升补授武功大夫、团练使衔,杨巨源升补为朝奉郎、通判差遣,任宣抚使司参议官。李好古等无官的授官,有官的升官,并都赏赐钱物。根本没有参加平叛,仅仅是事前与闻其事,而持观望态度的安丙,却窃据首功,升任兴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并享受执政官的礼遇。在平叛的奖谕诏书中,竟然对积极策划者杨巨源只字未提。而与平叛毫无关系,且“诛曦之日不肯拜诏”的吴曦党羽、踏白军统制王喜,却被说成是“谋戮逆曦,备罄忠劳”,不仅特升转为节度使,还被任命为兴州诸军都统制要职。这使杨巨源以赏不酬功,心颇不平。因而想向朝廷直接申报自己在平叛中的功劳。杨巨源在给刘光祖的信中,记述了当初策划诛杀吴曦时,安丙的“酬答之语”,并刻印传布。安抚副使安丙害怕暴露他当初持观望态度,以及他申报的平叛情形不实的情况,就以杨巨源“自负倡义之功,阴欲除之”。六月,授命彭辂逮捕杨巨源,押送阆州(今阆中)狱。押解至大安(今陕西省略阳南)时,杨巨源被杀害于途中,而安丙却以自杀上报。杨巨源的被害,引起“军情叵测”,安丙“以人情汹汹,封章求免”。南宋朝廷虽未罢安丙安抚副使之职,但因此另派刘甲出任四川安抚使,以稳定人心。后有李珙讼其冤于朝,嘉定六年(1213年),为杨巨源立褒忠庙。嘉熙元年(1237年)又赐谥忠愍

《宋史·杨巨源传》

杨巨源字子渊,其先成都人。父信臣,客益昌,因家焉。巨源倜傥有大志,善骑射,涉猎诸子百家之书。应进士不中,武举又不中。刘光祖见而异之,荐之总领钱粮陈晔,以右职举为凤州堡子原仓官,驰骋射猎,倾财养士,沿边忠义,咸服其才。分差鱼关粮料院,移监兴州合江赡军仓。

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有游奕军统领张林者,力能挽两石弓,队将朱邦宁身长六尺,勇力过人,皆为曦所忌,虽屡战有功亦不加赏,林等憾之。时林在罝口,邦宁在合江,巨源因与深相缔结,并集忠义人朱福、陈安、傅桧之徒。

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眉士程梦锡见丙,丙叹曰:“世事如此,世无豪杰!”梦锡因及巨源之谋。丙曰:“肯见我乎?”乃嘱梦锡以书致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先生而为逆贼丞相长史耶?”丙号哭曰:“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丙无复忧。”巨源曰:“先生之意决乎?”丙指天誓曰:“若诛此贼,虽死为忠鬼,夫复何恨!”巨源大喜,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

当是时,李好义、好问亦结李贵、杨君玉、李坤辰凡数十人,坤辰邀巨源与好义会。巨源又大喜曰:“吾与安长史议以三月六日邀曦谒庙,合勇士刺之。”好义曰:“彼出则龊巷,从卫且千人,事必难济。闻熟食日祭东园,图之此其时也。”巨源然之。好义愿一见长史以为信。巨源曰:“吾今先为长史言之,来日伪宫,令长史问君先世是已。”巨源以告丙,明日,好义在伪宫见丙,揖之。丙曰:“乡与尊父同僚,杨省干盛谈才略,旦夕以职事相委。”其谋乃决。

君玉先属其乡人白子申拟诏,文不雅驯,巨源更为之,例用合江仓朱记。巨源、好义忧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义率其徒入伪宫,巨源持诏乘马,自称奉使,入内户,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巨源、好义迎丙宣诏,以曦首徇。三军推丙权四川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丙奏功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事郎。

巨源谓丙曰:“曦死,贼胆以破,关外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复取。”好义亦以为言。丙虑军无见粮,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后患,自请为随军措置粮运。于是分遣好义复西和州,张林、李简复成州,刘昌国复阶州,孙忠锐复散关。俄诏巨源转朝奉郎,与通判差谴,兼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丙素恶忠锐,闻忠锐失守散关,檄其还,欲废之,先命巨源偕邦宁以沔兵二千策应。巨源至凤州,因忠锐出迎,伏壮士于幕后,突出斩之,并其子揆。丙遂以忠锐附伪贺表闻于朝,且待罪。

先是,奖谕诛叛诏书至沔州,巨源谓人曰:“诏命一字不及巨源,疑有以蔽其功者。”俄报王喜授节度使,巨源弥不平。时赵彦呐以在夔诛禄禧得州通判,巨源曰:“杀禄禧与通判,杀吴曦亦与通判耶?”以启谢丙曰:“飞矢以下聊城,深慕鲁仲连之高谊;解印而去彭泽,庶几陶靖节之清风。”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或言巨源与其徒米福、车彦威谋为乱,丙命喜鞫之,福、彦威皆抵罪。正将陈安复告巨源结死士入关,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则杀之。丙积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发也。

会巨源在凤州以檄书遗金凤翔都统使,其辞若用间者,且自称宣抚副使而以参议官印印之。金以檄至丙。巨源方与金战,败于长桥,丙乃移书召巨源,巨源疑焉。有梁泉主簿高岳成者,巨源荐为随军拨运,来见巨源,赞其归,巨源信之。

时辂已至沔,六月壬申,巨源还幕府,丙密命辂收巨源。巨源殊不知,以为谒己也,语毕,辂起,巨源送之宾次。武士就挽其裾,巨源犹叱之,则已为驱至庭下。巨源大呼曰:“我何罪?”丙隔屏遣人谓之曰:“若为诈称宣抚副使?”命械送阆州狱。巨源曰:“我一时用间,异时必有为我明其事。”丙饷以肴酒,巨源曰:“一身无愧,死且无憾;惟有妹未嫁,宣抚念之。”癸酉,巨源舟抵大安龙尾滩,将校樊世显者呼于岸,巨源知将见杀,指其地而语之曰:“此好一片葬地。”世显曰:“安有是?”舟行数步,谓曰:“宣参久渴,莫进杯酒?”巨源辞以不饮。又曰:“宣参荷械已久,盍少苏?”巨源未及答,左右遽取利刀断其头,不绝者逾寸,遂以巨源自殪闻宣抚司。后数日,丙命瘗之。

巨源死,忠义之士为之扼腕,闻者流涕,剑外士人张伯威为文以吊,其辞尤悲判。巨源之属吏也,李壁在政府,闻之曰:“嘻,巨源其死矣!”丙以人情汹汹,封章求免。杨辅亦谓丙杀巨源必召变,请以刘甲代之。初,巨源与好义结官军,而丙密为反正之计,各未相知,合巨源于好义者李坤辰,而合好义于丙者巨源也。巨源遗光祖书,述丙酬答之语,锓梓竞传之,丙已弗乐,浸润不已,积成此祸。

成忠郎李珙投轨,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朝廷亦念其功,赐庙褒忠,赠宝谟阁待制,官其二子。制置使崔与之请官给其葬,加赠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嘉熙元年,理宗特赐谥忠愍。子履正终大理卿、四川制置副使。

3 政协副主席

修史立志为后人

莘县政协原副主席杨巨源肩负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时间长达15年之久。在这15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辉煌,使全县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连年走在省、市先进行列。

2003年杨巨源从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休,工作热情依然不减。退休后,仅短短的五年多时间,他亲自带领政协文史科的同志,共编辑出版了《莘县历史大事录》、《槐荫千秋》等六本文史资料专辑,总计230多万字,其中大约200万字是他亲自撰写的。《莘县史鉴》一书,2007年被省评为“优秀文史书刊”二等奖,他本人被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全省模范老人”,这在莘县是惟一的。杨巨源作为一个外籍人士,在莘县工作30多年,从事莘县历史文化研究近20年,对莘县的历史和现状可谓了如指掌。加之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不怕劳累,乐于助人,因而受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的一致好评。副市长赵庆忠称他是“莘县的宝”,聊城市原政协工委主任闫廷琛说他是“聊城的宝”,莘县县委书记王勇说他给莘县的工作“做了大贡献”。

杨巨源,生于1942年,祖籍山东济宁市,出生于山东巨野县,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原莘县政协副主席,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顾问。个人作品有《一得集》、《十思集》、《百衲集》《千叶集》、《联海拾贝》等。1970年来莘县工作,迄今已近40年。他说:“我的老家虽在巨野县,但现在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莘县人,对莘县的熟悉程度大大超过了仅生活过二十年的故乡。”在县政协工作15年里,他一直负责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几乎每年都要出版一至两本质量上乘的政协文史专辑,共出版了20多本专辑,总字数达500多万。2003年,他退休后,有不少人劝他:“这么多年来,你出的大力不少,现如今退休了,理应歇歇喘口气了。”可他却回答说:“修史立志为后人,年龄上退休,不等于工作上退休。修史立志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县委、县政府交给的一项光荣任务。它既服务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啊!”

2005年大张家镇建马陵之战纪念馆,他自始至终参与了建馆筹划、资料整理、解说词撰写、馆联编拟及开馆典礼筹备等各项工作。为了举办好莘县首届马陵之战研讨会,他和有关同志一起用整个夏天的时间,到聊城、济南、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联系专家学者,搜集有关资料,保证了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会后,又撰写会议纪要,编写论文集等,时间紧、要求严、难度大、标准高。因为莘县是首届举办这次规模较大的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6位专家和学者,均应邀与会。此次结集出版众多专家的论文,既要尊重专家的研究成果,又要体现作者的不同文风,杨巨源可谓下了番真功夫。他凭着深厚的文字功底,渊博的历史知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钻劲”和“韧劲”,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劳动,一部洋洋洒洒长达43.8万字的题为《千古战例垂青史》书稿终于脱手了。

去年年底,杨巨源又“马不停蹄”担任了《莘县地名》资料专辑主编。这本专辑,主要记述了莘县1154个行政村,每个村名的由来及耕地、户数、人口等方面的情况。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几乎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几百个村庄,往返行程数千里。今年元旦前夕,这部长达23万字的《莘县地名》资料专辑,终于出版问世,广大干部群众爱不释手,一致拍手叫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