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家坳乡 |
释义 | 乡情概况杨家坳乡贵州省思南县,是1992年在建、并、撤改革中由原来的水口寺、杨家坳、大盆水3个乡合并而成的。距县城75公里,是思南最边远,水、陆交通最不便的一个乡。该乡辖19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支部19个,机关党支部5个,党员463人(其中农民党员403人)。1993年以来,乡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抓得扎实,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1992年10月,全县进行建并乡撤区工作,以原杨家坳、大盆水、水口寺三乡合并建立杨家坳苗族土家族乡,下设党、政、群、公、检、法、司等办事机构(股、室),原大盆水、杨家坳、水口寺乡设工委、2001年工委改为办事处。全乡辖关田坝、邵家渡、堰塘、土井、栏杆、干家山、王大坪、岑头盖、帅家沟、观音山、水口寺、桅杆坝、中城、青年台、小丰溪、大盆水、安家沟、川塘、坪上19个行政村,149个村民组,乡政府驻关田坝村。1978年至1983年,杨家坳人民公社属青杠坡区公所管辖,1984年全县改人民公社为乡,下辖村民委员会,直至撤区并乡。 风土人情杨家坳乡地貌发育以溶石浸蚀为主,境内山峰雄奇隽秀,溪流蜿蜒曲折,溶洞幽深奇妙。最高海拔1190米,最低海拔470米,平均海拔700米左右,属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形地貌。150多年前,白号军大本营建在杨家坳乡境内的城头盖。城头盖资源富集,风光秀丽,四周悬崖险峻,山峦叠嶂,中部低洼开阔,三座水库错落分布,水系蜿蜒村寨中,恰似“高原水乡”。有“空谷晨钟”等八大景观和十里画廊,集奇、险、幽、美于一体。1985年,城头盖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坳民工族乡主要为汉、苗、土家等民族英雄杂居之地。截至2005年底,全乡总人口2018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7817人,占总人口的38.7%,少数民族中有苗族4929人,土家族2560人,仡佬族142人,其他少数民族共计186人。汉族12372人,占总人中的61.3%。各族群众共同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节、重阳节等。每逢这些节日,各族群众都会以几乎相同的方式进行庆贺。另外,婚丧嫁娶、修房建屋、生儿生女等红白喜事,人们都会摆酒设宴来纪念或庆祝。 经济发展近年来,杨家坳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抓党建、强队伍、保稳定、创平安、降人口、促增收;稳队伍、强畜牧、夯基础、促旅游、兴茶业、活市场”的发展思路,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垮越式发展。该乡近年大力发展种植业,除了引导农民种植烤烟外,还试种的52亩玉竹,又发展了1050亩红高粱,为茅台集团提供酿酒的原材料,由茅台集团的供货商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向当地农民收购。红高粱在当地亩产可达400公斤,农民收入800元左右。该乡还栽种了1500亩板栗、美国黑李子、雪梨等经济作物。此外,该乡还贴息40万元发展畜牧业,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目前,该乡劳务输出人员达6000余人,年劳务收入1000余万元,仅此一项就为全乡2万人口人均增收500多元。组织外出打工成为该乡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2005年,全乡人均收入增加至1965元,人均纯收入增加至1270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乡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正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逐步改变过去交通信息闭塞、生活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存环境恶劣的历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