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家峪村
释义
1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杨家峪村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杨家峪村,位于镇政府东南三十里大寒岭西北麓。地域面积7.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5亩,村占地1.2万平米。

概况

杨家峪村位于镇政府东南三十里大寒岭西北麓,地域面积7.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5亩,村占地1.2万平米。主要物产为核桃、红杏、山杏。

村内高谷深,四周环山,高山多被灌木荆棘和野草覆盖。沟谷中多植杨树、柳树、榆树等乔木,高达数丈。村东大寒岭把关;村北髽髻山护卫;村上龙凤二松镇守;村下玉玺峰守门。

村内所植树木以香椿树具多,因此,清明时节处处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村东、村北多植洋槐,槐花盛开的季节,蝶舞蜂忙。阳历六月底、七月初正是大红杏采摘的季节。饱满成熟的大红杏令人馋涎欲滴,到了秋季,东北部群山一片金黄,而西南部峰岭因为遍生黄芦,而如霞如火,连绵不断。古松、古槐、古庙、古建,使杨家峪堪称是原生态古山村的精品。

位置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距京城86公里。据明代一残碑记载,该村始建于辽代,最初为杨姓族群部落,最兴旺时在清末民初,当时人口也不过百户。杨家峪自古便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村,村内有供奉龙王、树王、虫王的庙宇和保存完好的贞节匾,而升官喜报、炕上书桌、碾房题字等古迹更是体现了这个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没有怎么经历过战争,杨家峪是斋堂古建民居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在这种小村里呆一个下午,可以踏青也可以沉下心来品味一段历史。 杨家峪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曾是有名的闭塞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离鬼子据点仅5公里的根据地一直没有被鬼子扫荡到,可想而知此地的隐秘。此地藏在茫茫大山深处,原来只有探亲的和探险的两种人光顾,今年十月一日托新中国的福,此地受市政府“村村通公路”的政策惠顾终于通了公路 据说这个村子目前已被北京中坤集团出资收购(每座院子3-5万元买断),路已一直修到了村头,看来是准备打造成为距爨底下村之后的又一座旅游景点,目前也只有20来位老人住在村子里面(以后都得迁走),看来这些即将倒塌毁灭的古老建筑是有救啦,但不知大批游人涌入过于商业化运作后是否还能让人感受到那段厚重的文化和历史。从"杨家峪"这个村名中我们就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全村的大姓人家自然就是姓"杨"了。另外,从这个村名中就可以准确的了解到村子所处地理位置。它是建在高山下的坡谷地带,海拔有710米,并且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植被繁茂。

这里的房舍和青山、绿树、田野融为一体,村民们同居、同耕、同乐,过着田园式的生活。村子的原始风貌几乎没有被破坏,整体的格局下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远离喧嚣都市,在崇山峻岭中,小憩古朴静谧的村落,找寻流逝的时光。这古朴苍凉的情境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当你漫步在蜿蜒曲折青石板铺就的小街和深巷,杂草和野花随风摇曳,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古民居(旅游观光)

当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上行时,看不到村子的一点儿影子。迎接我们的是狭窄村口旁的一座废弃的老庙。这座庙在过去应该在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从它的地理位置,从建庙垒起的土石高地和庙址旁的参天大树便可见一斑。 往前走,不过十步便见一个开阔的场地,视野顿时宽阔,而周围是紧紧环绕着的按地势分布错落有致的古宅,一色的青砖灰瓦,那未经修饰的自然和谐之美摄人心魄。而站在这个场子上纵览整个村子,从狭窄的村口到远处散布的民居,宛如观音手中的净瓶,令人叹为观止。杨家峪村所在的位置真令人叫绝!

四合院

走过村前场地,村落巷道纵横,屋宇叠错,建筑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也有明代风格。村落数十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硬山式,清水脊,玉阶雕梁,古香古色。门楼为皮条脊,脊下遍施雕花,瓦当图案以"虎头"、"蝙蝠"和"花卉"居多。杨家峪村民居多为一进四合院。每家的院落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民居庭院中的花草树木,清香四溢,情深味浓,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同行的几人流连其间,说笑着要是自己垂暮之年能有这样的佳处颐养天年该是怎样的绝妙啊!

四合院一角

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村民极为友好,得知我们来此探访建筑与民俗,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中小坐,穿过一座跨院,来到一个四合院,主人掀开竹帘请我们进去。屋内宽敞而舒适,两壁为紫红色雕花隔扇,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隔扇的里面是主人的卧床。墙壁四周悬有字画,翰墨飘香,风雅备至。愉快地畅谈了些许时候,我们不忍继续打扰,起身告辞,出门才看到来时被忽略掉的四合院一角盛开的锦簇花团,顿觉这才是生活,简单、满足,充满芬芳。

边走边看,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中处处都有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无论是斑驳老宅的屋檐斗梁,还是古民居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即使残破缺损,却依旧固守着昔日的精致与风采。村落的古民居建造精良,古朴典雅,山地四合院幽邃气质浑然其中,美之极致。

杨家峪村错落有秩的民居

村中的房屋大多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建筑物破败严重,有些已经坍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窗棂破损,房门洞开,人去屋空。正可谓流年似水,多少往事随岁月而逝。 老碾房

杨家峪的是解放初建的,村中公用。碾房坐西朝东,三间,硬山式,石头墙,石板屋顶,上压瓦垅,房内现在还保留着两盘大石碾子。

碾房的墙上留存有过去的字迹。中间的一幅对联一定是最先映入眼帘的,仔细辨认墙上班驳的字迹可以看出上联是"运旺起村村起运",下联是"人能兴地地兴人",很明显,这是一幅回文联,反正都可以念。反过来念即是"运起村村起旺运","人兴地地能兴人"。同样的,若把每句头尾相连,拿其中任何一个字作为开头都仍是一幅好联。而当你的目光移向两旁看到那已经同样班驳的告示时,大概就不会诧异为什么在这样偏远的村子里能出现这样精彩的体现农村文化的回文联了。

南侧的告示,七字一句,合辙押韵,宛如一首七言诗。字迹清楚,保存完好,仅落款处缺失几字。根据告示上的原文大概是写于此碾坊刚刚建好的时候,提醒村民要爱护这个大家的公共财物。而最后的一句"农村遗留公益事,继承传统万古传。"更是可以体现杨家峪村注重公益事业和道德风尚建设的文化内涵。

在墙北侧也写有一份告示,语言亲切,通俗易懂;但由于墙皮脱落,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大意是提醒村民用碾子要相互谦让,遵守秩序,和睦相处。

当同行的女孩提出要看看碾子是怎样工作的时候,村民遗憾的告诉她这碾子已经不能再用了,也只是留在这个空置的碾坊里做个想念。

随着岁月的流逝,斑驳的碾房门窗皆无,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忙,在夕阳斜晖里静默,剩下的只是两盘石碾子和两张告示,中国民间最为传统的道德礼仪教育就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代代传了下来。

贞节匾

村口的古树

我们早就听说杨家峪的一户村民至今还保存有一块民国初期的"贞节匾",为寻访到这户人家,我们颇费了番周折。在热心的村民的帮助下,我们敲开了保存贞洁匾人家的大门。

而当这块牌匾被从炕上抬下来特意供我们拍照的时候,我们却感到此行不虚。牌匾为木质,横长方形,黑漆底色,金色大字,书法刚劲有力,一气呵成。这时,站在旁边的村妇还搔着头,憨憨地笑着说,"大小刚好适合俺家的炕,土改的时候当作家具分给俺的。"

经过仔细的测量,杨家峪的贞节匾长207厘米,宽90厘米,由几块椿木板拼接而成,卯榫镶嵌。匾面正中用行楷写着"节励松筠"四个大字。上款竖刻"大总统题褒";下款竖刻有"宛平杨李氏"、"中华民国七年六月乡谊仝立"。贞节匾中部上方有一个明显的剜过的正方形凹陷。那里原本刻有一方官印,10厘米见方,据说是文革时被人铲掉了,所以不能得知是何人的官印,但是匾上的方形官印的凹痕却清晰可见。据说贞节匾原来的主人杨李氏18岁丧夫,誓不改嫁,抚养幼子,奋发读书,其子考入京城的一所大学堂,后在宛平县为官。

杨家峪村巷子

从这块贞节匾的时间上不难看出,民国初期,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仍固守封建礼教,"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四德"仍然控制着村民们的思想,而其中的苦涩辛酸也只有这牌匾真正主人才可以体会了。

人口

原来有80余户人家的这个小村子,现在只有10户有人居住。村中许多古民居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还保存着一些值得一看的有趣"文物",如民国时期的"贞节匾"、清末民初的捷报和高小毕业文报等,我们平时很难得以一见。

交通

"背包游",在苹果园地铁站乘坐929路支线公共汽车在109国道75公里处下车,沿路标指向吕家村的方向行走约5公里处再左转,再沿盘山公路行3.5公里即可到达杨家峪村。"自驾游"者驾车走阜石路或莲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75公里处见岔路口,向左转行驶即可到达杨家峪村。

2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村

一、地理位置

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杨家峪村是太原市的东大门,距市区2.5公里,有过境高速公路横跨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通信非常便捷。

二、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面积6352亩,其中:园地林地920亩、耕地632亩、土地贫脊,由于工业生产的影响已不适应再进行农业生产,307国道以南有土地3400余亩。是东环高速杨家峪出口至朝阳街出口的中间地段。村民和居民分散居住在下庄、安圪洞、大水沟、小水沟、返坡、淖马沟、东水口、杏沟、朱家峰、黄土巷、南坡等11个自然村中。居住用地2000亩,办公学校等公益事业占地240亩。百分之八十的村、居民居住在307国道以北。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占用土地700余亩。村民矿工交错居住。

三、气候特点

内陆干燥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10-20℃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在7、8、9月份。

四、人口状况

全村农业人口为1980人,驻地单位有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太原市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刚玉东山热电有限公司、太原市城区信用联社杨家峪信用社、杨家峪中学、杨家峪小学、杨家峪中心医院。区域总人口50000余人。

五、产业现状和村民福利

2006年成立了由集体控股70%年满18岁的村民入股的山西天行健工贸有限公司。公司下属建材、煤制品、工业、物业、开发五个分公司,2006年公司实现利润400万元,运行良好。2007年实现利润900万元,2008年起至2011年预计每年以40%的幅度递增。

须特别提出的是建材公司,该公司是我村新成立的一个环保型企业,产品以空心砖为主,该产品是利用65%的粉煤灰,30%的粘土、5%的粘合剂,通过真空高压挤压成型自燃烧结后即为成品砖,该砖质量轻、压力高、随着国家对实心粘土砖的禁产,该产品是“禁实”后取代实心粘土砖的最佳替代品。而且该产品已经环保部门和太原市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认可,是一个环保型、节能型、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有可能形成规模生产。

以生产《高掺量粉煤灰自燃烧结轻质承重砖》为主的太原市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公司有员工288人,技术人员28人,拥有两条生产线,可年产6000万块粉煤灰砖,实现年纯创利润280万元 。

在我村福利方面,凡杨家峪村女性村民年满55岁,男性村民年满60岁,即可每月领取200元的养老金;凡杨家峪村村民每人每年分三次发给150斤白面、150斤大米、30斤食用油;过春节人均发给100元的副食补助;杨家峪幼儿园和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收,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每人每年给3000元的助学金;原定三年内解决村民人均配置面积低于成本价100元的28㎡住宅安置,已于2007年5月全部完成,实现了惠及村民总经济价值1680万元。

六、组织制度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实行村务公开,实行重大决策科学论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决定制度。

现在,杨家峪村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书记胡毓敏和村长胡政的直接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大路上加速发展,杨家峪村正在进行着一次大的历史变革,正在走者一条富民强村的成功之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3: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