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花
释义
1 汉语词语

中文名:杨花

《辞源》解释:柳絮

诗词意象:迁客骚人、异乡游子

汉语词语

简介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史书记载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垂杨柳,垂杨柳,我们现在说的杨树有垂的么?其实垂杨即垂柳。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既然古代诗文中的“杨”其实是柳树,那么诗词意象中的杨花当然也是指柳絮。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出于压韵平仄有关。至于说到柳树叫杨柳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开运河,下令河岸种柳树,后世遂称“杨柳”,这纯粹小说家附会。《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显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杨柳一词了。

这里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苏轼那首著名的咏杨花的《水龙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这里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典故,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典故。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其中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从这里看,这个诗文中用的是“杨花”,自注中说的就是柳絮,所以明显杨花就是柳絮。

而苏轼那首《水龙吟》是次韵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的。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标题说的是咏杨花,而词中说正堤上柳花飘坠。显然这里的杨花也是指柳絮。很显然,古代说的杨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现在所说的杨树柳树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不过从上面看,如果过去杨柳是指柳树的话,那现在的杨树在过去应该不是叫“杨树”的,那时应该叫什么呢?或者杨树是后来引进的国外树种?或者也有可能,过去虽然有杨树,但种得比较少,而且杨树是比较难看的,不像柳树那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很有观赏价值且适合用作诗词意象,故而不受诗人重视。究竟如何,还需具体考证,这里不再赘述。

杨花/柳絮的诗词意象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那如蒙蒙细雨般的杨花又怎能解尽词人的愁绪呢?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漂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真难预料亦不堪想象时,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怜他”句的动人处,正在于从“理还乱”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层,传述了难以尽传的心灵悸动。也许此时的杨花最易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将哀思寄予杨花。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轼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柳絮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不能误认为是柳花。柳的花都是单性花。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柳的雄花有两枚雄蕊,两个蜜腺。柳的雌花有一枚雌蕊,一个蜜腺。柳的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是借着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虫媒花。现代说的杨树和柳树是两种不同的树,但他们同属杨柳科。杨的花与柳的花很相似,结构也很简单,但是没有蜜腺,不能分泌花蜜引诱昆虫传布花粉,只能借风力传布花粉,所以它是风媒花。杨和柳都有毛毛虫样的花序(柔荑花序),这种花序有雌雄之分,老熟时整个脱落,雌花序中的果实裂成两瓣,具有白色茸毛的种子就随风飘散出,柳絮里面的小黑点就是种子。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杨树】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银白杨、毛白杨、小叶杨等。

[杨柳]①杨树和柳树。②泛指柳树。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

2、古代文献

((1)——(5)摘自《故训汇篡》)

(1)《说文》:杨柳无别。

《说文》:柳,小杨也。(《大戴礼·夏小正》:柳稊。王聘珍《解诂》同)

《说文》:杨,木也。

(2)杨:柳。

《玉篇·木部》:杨,杨柳也。

《尔雅·释木》:杨,蒲柳也。

《文选·潘岳〈闲居赋〉》:长杨映沼。刘良注:杨,柳树也。

《文选·王巾〈答颜延年〉》:杨园流好音。吕向注:杨,柳也。

《急就篇·卷一》:柏杜杨。颜师古注:杨,一名蒲柳,可以为矢。

《广韵·杨韵》:杨,赤茎柳。

《诗·小雅·采薇》:杨柳依依。毛传:杨柳,蒲柳也。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朱熹《集传》:杨,柳之扬起者也。

2 谭咏麟演唱歌曲

演唱:谭咏麟

作曲:黄庆元

填词:娃娃

编曲:洪敬尧

人的心在江湖容易老,也许梦想失去得太早,

又有身不由己的苦恼,旧情难忘当雨夜潇潇;

有些爱在流光中变了,想起几分当年他的好,

无息无声岁月已过了,人在风尘何处能寻找?

多少浮世男女身,随情海波浪漂,

好像杨花顺著风招摇;

为爱痴痴的笑,把情狠狠的燃烧,

地大天大无处可逃!

寂寞的风慢慢吹,吹杨花四散飞,

冷语流言但愿听不到;

无情的风轻轻吹,吹落杨花四散飞,

前尘往事烟散云消!

我看杨花多寂寞,杨花看我又如何?又如何?

3 郑怡演唱歌曲

歌曲信息

歌曲:杨花

专辑:《枫叶情》

歌手:郑怡

作词:彭季康

作曲:彭季康

发行时间:1989年06月

发行公司:可登唱片

电影插曲:《灵幻新娘》又名《倩女云雨情》

歌词

风轻轻吹轻轻吹 吹入你眼中

不要带著尘埃 湿了你的眸

风轻轻吹轻轻吹 吹入你怀中

不要带著寒冷 让你颤抖

人说你似杨花 飘飞在风尘间

无人了解 无人惜 无人怜

有谁能化作春风 吹干乾你阑珊的脸

有谁能化作浮萍伴你 如水中的莲

风轻轻吹轻轻吹 吹入你眼中

不要带著尘埃 湿了你的眸

风轻轻吹轻轻吹 吹入你怀中

不要带著寒冷 让你颤抖

人说你似杨花 飘飞在风尘间

无人了解 无人惜 无人怜

有谁能化作春风 吹干乾你阑珊的脸

有谁能化作浮萍伴你 如水中的莲

4 唐诗《杨花》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着重刻画了杨花随风飘荡的特征。首句写其不比桃李之繁茂,以下写其随风而舞,所以独异群花,不怕风而爱风,大凡咏物诗,都要别有寄托,才能小中见大,具有社会意义。

作品名称:杨花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律

作者:吴融

作品原文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作品欣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着重刻画了杨花(柳絮)随风飘荡的特征。首句写其不比桃李之繁茂,也没有其它花常有的红艳,是陪衬,以下写其随风而舞,所以独异群花,不怕风而爱风,也是用“惟有”两字勾勒,突出了它的特点。大凡咏物的诗,都要别有寄托,才能小中见大,具有社会意义。如果只是单纯的咏物,则往往不免陷于小巧,初看似乎新颖可赏,细玩则缺乏余味,如此诗即是。

作者简介

吴 融 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昭宗龙纪元年 (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年)朝贺时,受命于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顷刻而就,深得昭宗激赏,进户部侍郎。同年冬,昭宗被劫持至凤翔,吴融扈从不及,客居阌乡。不久,召还为翰林学士承旨。卒于官。

作品风格

吴融的诗歌基本上属于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多流连光景、艳情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前人评为“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四库全书总目》却说吴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可能指其一部分篇什中所包含的比较浑融疏淡的意境,如“吟处远峰横落照,定中黄叶下青苔”(《酬僧》)、“阑珊半局和微醉,花落中庭树影移”(《山居即事四首》)。其实,吴融诗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引向凄清的一路。像“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红白牡丹》)、“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废宅》),这类情趣在其诗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子规》、《叶落》、《红叶》、《野庙》、《途中见杏花》都是代表作。吴融也有少数感时怀事或托古讽今的篇章,如《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文德初闻车驾东游》、《华清宫》、《隋堤》。其中七律《金桥感事》,气格沉雄,音节宏亮,是难得的佳篇。 有《唐英歌诗》3卷,明汲古阁刊本。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