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湖镇 |
释义 | 杨湖镇是颍上县标准建制镇之一,位于颍上县东南部,东与鲁口镇接界,南靠淮河,隔河与寿县正阳关相望,西界颍河,隔河与王岗镇、赛涧回族乡为邻,北邻黄坝乡、江店孜镇。全镇总面积49.7平方公里,可耕地43521亩,总人口为53571人,下辖21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民族有汉族和回族。该镇水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特色农业丰富,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429万元 小镇历史在没有成为“镇”这一行政区名之前,当地即有“杨湖镇”之称谓,取名来自于汉语本义之“扶镇”,当地方言,“扶”读如“湖”,以讹传为“杨湖”,其实,当地并无此“湖”。扶镇之义,本因此地为颍河边一小镇,名为“杨垴子”,建于颍河边一垴湾自然港,因河水冲涮,年年坍塌,乡民传“羊脑子叫陈嘴子(垴湾对面伸出河滩)喝了”,自名“杨湖镇”,实义为“扶镇”,以求扼止坍塌之势。五十年代末建立行政建制时取正式名“杨湖公社”,后改为镇这一行政建制时,始正式有“杨湖镇”之谓。此记,以见证方言对地名的影响。按名索湖,实不可得。 杨湖镇是历史上阜阳东方第一大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兴于清朝康熙四年。杨湖镇水陆交通便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老的杨湖镇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解放前民国就在杨湖镇设立水陆督察处,管辖百里河道及淮、颍两河相关集镇,当时对杨湖商业贸易曾流传着“金垛孜,银正阳,杨脑孜,小香港”的民谣,杨湖镇繁华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后杨湖镇成为颍上县四大标准建制镇之一,1948年颍上淮颍中学在杨湖建立。民族有汉族和回族。 自然地理该镇平均海拔17.5米,地势低平,土质肥活,多为黄淤土和水稻土。全镇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适宜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红芋。蒜苔生产规模大,年种植面积20010亩,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蒜苔市场的兴起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杨湖古镇。在农业方面,按照高科技高投入的思路,全镇狠抓种植结构的调整,大力引时优良品种,全年粮食总产23966吨,农业总产值达8179万元。 经济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4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1元,在镇党委书记、镇长为首的镇党委政府的率领下,立足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商贸,为杨湖经济的全面振兴而努力拼搏。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底,全镇乡镇企业593家,其中集体18家,私营4家,联户或个体办571家,企业人员3100人,较好敢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乡镇企业总产值9573万元,上缴税金157万元。主要乡镇企业有塑料彩印厂,蓄电池厂、福利绣品厂、养鸡厂、月华卫生巾厂、轮窑厂及建材、粮食加工、农机维修、商店、浴池、旅社、饭店等。工业企业18家,规模企业安徽好圆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000万元;民营企业杨湖食品厂、安徽颍上杨湖鑫泰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杨湖制笔厂、安徽省颍上杨湖昌盛面粉厂、安徽颍上杨湖沼气炉制品有限公司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其中蓄电池厂,拥有固定资产112万元,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创利税22万元,成为该镇主要骨干企业;福利绣品厂,拥有固定资产90万元,年营销收入1100万元,创利税185万元,该厂产品有庄上用品、睡衣、童装、台布四大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省外贸包购包销,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和东欧地区,该厂是镇主要骨干企业。 水陆交通该镇水陆交通便利,水上运输上通颍上、阜阳等地,下达淮南、蚌埠,颍河入淮口的沫河口轮渡是颍上、寿县之间的水上通道,沿淮河东下可通江达海。汽车运输也十分便捷,夏(桥)杨(湖)路是杨湖镇通往102省道的主干公路,半小时内可到达合淮阜高速入口,每天都有直达阜阳、淮南、合肥、上海等地的班车,镇区内杨(湖)沫(口)路、杨(湖)鲁(口)路、杨(湖)江(店)路、杨(湖)黄(坝)路构成了村村相通的公路网络,实现乡村道路硬基础化。 科教文卫广播、邮电有新发展,镇建广播电视差转台,各村建有广播室,有线电视和3800门程控电话覆盖率达80%。教育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全镇有中小学16所,其中中学3所,教职工85人,在校学生2630人;小学13所,教职工232人,在校学生5612人;幼儿园1所,教职工3人,幼儿34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普及率达98%ftyc;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中小学均建了教学楼,教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镇建中心卫生院1所,增建医院住院部大楼1200平方米,病床120张,医院科室齐全,医疗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各村建有全作医疗室,基本上解决了群众防病治病问题。 城市改造集镇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对旧集镇进行改造,拓宽了中华街、胜利街、建设街、交通路等街道,投入资金4845万,建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200吨,保证了集镇人民饮用卫生水,建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务性建筑165400平方米,为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了条件,沿街维修兴建排水道27200米,配置路灯和绿化带等设施,使杨湖古镇旧貌换新颜。 杨湖名人矛延桢(1897——1925),字致祥,颍上杨湖镇人,出身中医世家。1914年考入阜阳第三师范,未毕业即考入陆军第一预备学校,1920年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2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在北京经邓中夏介绍,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3年?月,军校毕业后,到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同林伯渠等一起进行革命活动。1924年国共合作,他受上海党组织派遣,前往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经廖仲恺推荐,任第一期学生队第二队队长。1925年2月,任黄埔学生军中校参谋和代理参谋处长,参加淡水和棉湖之战,打垮了陈炯明和林虎的主力。6月,他率部随东征军回师广州,被任为四团二营营长。随着南方革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1925年8月,他奉命到北方各省搞策反工作,在河南郑州吴佩孚部陈文钊师,被师部参谋孔繁熔阴谋诱杀,年仅28岁。葬于五宫花园门前。郑州立有河南省长刘峙题写的“茅延桢烈士殉难处”纪念碑。 杨立辉(1941—1984),杨湖区杨岗村人,共产党员。1960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阜阳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九车队、国营颍上县焦岗湖农场、颍上拖拉机站、颍上汽车队等单位汽车驾驶员。他对行车技术精益求精,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行车准则。开车20多年,创安全行车90万公里的记录。他作风正派,从不干损公肥私的事。开货车时,不论有无货主押车,都能自觉爱护货物,更不受货主的招待。他多次被评为县、地、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1984年,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并荣获省汽车运输公司行车90万公里的奖牌。因病去世。 李会亭(1896 1976),祖籍寿县板桥集李家老圩,18岁随母迁居颍上杨湖镇。当年即到“天德堂”药店学徒,学习勤奋,有时彻夜不眠,20岁即开始行医。1953年,他创办颍上工农联合诊所,后转为国家正式医务工作人员,系颍上地方名医,以中医内科、妇科著名。他医术高超,用药机动灵活,针对病人的发病时间,居住环境和健康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1970年,杨胡镇龚某确诊为肠癌。且脐部经常冒屎,后经他采取吸血人脾方法治疗月余,病愈。他从医多年,工作勤奋,救死扶伤。曾被选为颍上县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县科普协会副主席,两次出席省中医座谈会。北京中医学院传染病专家钟费谰教授曾专程来访会亭先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