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大荣 |
释义 | 杨大荣,男,汉族,1954年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知识创新基地首席研究员和“协同进化研究”学科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研究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等项目12项,参加国家、省(院)、部委研究项目21项。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2~3等奖七项。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和云南省有特殊贡献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第一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目前主攻方向是进化生态学,主要从事动物与植物间协同进化研究。 个人简历1972~1973年: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下乡当知识青年。1974~1977年: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昆虫学专业学习。 1977~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从事动物(主要为昆虫)生态学、生物学、形态学等研究。曾先后对农业病害虫、经济作物病虫害、生物资源、药用和工业用昆虫资源开展过研究,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先后被昆明动物所聘为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云南内省重点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等研究项目11项,参加18项。先后任课题组长、学科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2000年~现今: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事“物种相互作用与重要物种协同进化关系”研究。被聘为创新基地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 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动物学,生态学,昆虫学,中药学。 进化生态学:动植物相互关系协同进化研究 资源昆虫学:生物学、生态学、种群与多样性研究 中华冬虫夏草培植:有中国冬虫夏草之父之称 学术兼职中国昆虫学会理事 云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 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云南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发明家协会会员 中国动物学会会员 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云南昆明地区专家委员会成员 课题项目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面上基金 2006~2009:榕小蜂性比率的调节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58)(参加) 2006:榕树与榕小蜂国际学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10303033)(主持) 2005~2008:榕树非传粉小蜂对榕—蜂互惠共生体系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507)(主持) 中国科学院项目 2007~2011:青藏高原濒危真菌—冬虫夏草形成机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项目,KSCX2-YW-G-024)(主持) 2008~2011:钝叶榕与三种不同属小蜂的相互关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参加) 2008~2011:榕—蜂互惠系统中传粉特征的演化。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参加) 2008~2011:中国被毛孢优良菌株的选育。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参加) 2007~2010:榕树与榕小蜂种质资源保护对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与生物分类学研究项目,KSCX2-YW-003(参加) 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 2008~2010:榕树隐头果内生真菌寄主专一性与物种多样性研究。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项目,2007C105M(参加) 已完成研究的主要项目国家攻关项目 2003~2005:冬虫夏草培养技术研究(二级课题主持)(2001BA701A08c) 国家重点自然科学资金 1995~1998: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动物研究。(重点基金;二级课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面上基金 2001~2004: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传粉生态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171)(主持) 2002~2005:榕小蜂交配机制对榕树繁殖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0200220)(参加) 1995~1997:青藏高原虫草菌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的研究(参加) 1990~1993:(39070156)青藏高原蝠蛾属分布区系与系统发育研究。(主持) 1986~1989:虫草蝙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主持)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1993~1996:(PD85-3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基础;(PD85-31-03-0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关键种榕属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研究(子课题主持) 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1980~1983:中国西南、西北粘虫迁飞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国家科委项目,参加) 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 2003~2004:物种间协同进化机制及生态学效应,(二级课题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项目,KSCX2-SW-105) 2002~2004:榕小蜂进化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基金,20020419(主持) 2000~2003:西双版纳榕树与榕小蜂共生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费)、(参加) 1992~199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永续利用(院“八五“重大项目),参加课题“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参加) 1991~1995: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参加) 1995~2000:澜沧江流域人文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院“九五”重大项目,二级课题主持)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合作项目 2004~2006:榕树与榕小蜂繁殖机理研究。(KW2000-7-06)云南省基金项目(主持) 云南省重点和攻关项目 1991~1993:冬虫夏草人工培养关键技术(云南省行业重点项目,主持) 1985~1989:冬虫夏草生物学特性研究(云南省行业重点项目,主持) 1985~1989:冬虫夏草生物学特性研究(云南省行业重点项目,主持) 1984~1988:云南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研究(云南省攻关,主持) 1983~1985:云南小地老虎迁飞危害规律(云南省攻关,二级课题主持) 1980~1983:云南稻综卷叶螟迁飞规律研究(云南省攻关,主持人之一) 1979~1981:云南粘虫迁飞规律研究(云南省攻关,参加) 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 2001~2004: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传粉生态学研究。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项目,2001C0065M(主持) 2002~2005: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交配机制对榕树繁殖的影响。云南省应用基础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2002C0019Q(参加) 2000~2003:榕树化学生态学研究及其在榕果栽培和森林保护中的作用。(参加) 1997~2000:茶叶茸毒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云南省科委主任基金;主持) 1996~1999:热带雨林片断化对传粉昆虫的影响(主持) 1988~1991:虫草蝠蛾室内人工饲养关键技术(主持) 奖励情况获得的研究成果奖(主持和参加项目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 2000年:茶叶茸毒蛾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技术,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者,第1名。 1995年: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加者,第13名。 1993年:虫草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持者,第1名。 1993年: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加者,第13名。 1989年:冬虫夏草菌生物学及人工培育研究(云南省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持者,第1名。 1988年:云南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研究(云南省重点项目),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者,第1名。 1987年:云南小地老虎迁飞为害规律研究(云南省重点研项目),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参加,第5名。 1985年:我国西半部地区粘虫常发世代虫源及预测预报技术(全国协作攻关项目),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参加,第10名。 1984年:稻纵卷叶螟迁飞为害规律研究(云南省协作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主持者之一,第2名。 1982年:中国西南、西北粘虫迁飞为害规律的研究(全国协作攻关项目),农牧渔业部技术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参加,第11名。 1980年:云南粘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全省协作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主要参加,第8名。 荣誉称号和奖励(省部级以上奖励) 1998年获中国:第二届周尧昆虫分类奖 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获云南省政府: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1991年获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为“七、五”建设出成果作贡献竞赛奖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班组称号(本人任组长) 1988年获中国第一届:青年科技奖 论文著作主要学术论文2008 Yang Da Rong, Peng Yan-Qiong, Yang pei, Guan Jun Ming, 2008.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insects associated with figs at Xishuangbnna, China. Symbiosis, 45: 153 -158. (SCI) Peng Yan Qiong, Duan Zhu Biao, Yang Da Rong*, Rasplus, J.-Y., 2008. Co-occurrence of two Eupristina species on Ficus altissima in Xishuangbnna, SW China. Symbiosis,45:9-14. (SCI)(通讯作者) Bai Li Feng, Yang Da Rong* Compton S. G., 2008. A gall midge inhabiting the figs of Ficus benjamina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ern China. Symbiosis, 45: 149- 152. (通讯作者) Zhai Shu Wei, Yang Da Rong*, Peng Yan Qiong. 2008.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of two Philotrypesis species on Ficus hispida. Symbiosis,45:117-121. (SCI)(通讯作者) 宋 波,彭艳琼,杨赵雄,杨大荣*. 2008. 钝叶榕非传粉小蜂的交配生态学. 生态学报,28(2):595-601. (CSCD) (通讯作者) 宋 波,彭艳琼,管俊明,杨培,杨大荣*. 2008. 鸡嗉果榕内一种非传粉小蜂性比调节机制. 应用生态学报,17(3):588-592. (CSCD) (通讯作者) 翟树伟,杨大荣,彭艳琼. 2008. 聚果榕雄花前期隐头果内小蜂瘿花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21(1):70-84. (CSCD) (通讯作者) 徐法键,杨大荣,彭艳琼,徐磊,陈国华. 2008. 聚果榕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及食性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3(1):36-41. (CSCD) (通讯作者) 2007 管俊明,彭艳琼,杨大荣*. 2007. 榕—蜂互惠关系中榕树对未传粉榕小蜂的惩罚效应. 生物多样性,15(6):626-632. (CSCD) (通讯作者) 徐法健,陈国华,彭艳琼,谢晓波,杨大荣*. 2007. 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31(5):969-975 . (CSCD) (通讯作者) 翟树伟,杨大荣*,彭艳琼,徐 磊,白莉芬. 2007. 对叶榕隐头果内佩妃延腹小蜂属两种非传粉人先富的繁殖特点. 昆虫学报,50(4):389-394. (CSCD) (通讯作者) 翟树伟,杨大荣*,彭艳琼,徐 磊,白莉芬. 2007. 聚果榕与大果榕隐头果内雌花花柱分布方式及其传粉蜂间的关系. 林业科学,43(6):67-71. (CSCD) (通讯作者) 谢晓波,陶玫,彭艳琼,徐法健,杨大荣*. 2007. 榕小蜂传粉行为对其繁殖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20(1):74-78. (CSCD) (通讯作者) 侯堂云,杨大荣. 2007. 神奇的冬虫夏草. 大自然探索,9:46-49. 2006 石章红,杨大荣*,彭艳琼. 2006. 歪叶榕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昆虫学报,49(4):650-655. (CSCD) (通讯作者) Shi Zhang-Hong, Yang Da-Rong and Peng Yan-Qiong. 2006. The style length of the female florets and their fate in two dioecious species of Xishuangbanna, China. Trees, 20(4): 410-415. (SCI)(通讯作者) 石章红,杨大荣. 2006. 歪叶榕繁殖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报,30(4):610-616。 (CSCD) (通讯作者) 舒梅,彭艳琼,杨大荣. 2006. 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在时间格局上的种群动态.生态学杂志,25(7):765-768 . (CSCD) (通讯作者) 白莉芬,杨大荣,石章红,彭艳琼,翟树伟. 2006. 垂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与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生物多样性,14(4):340-344. (CSCD) (通讯作者) 2005 Peng Yan-qiong, Yang Da-rong, Wang Qiu-yan. 2005. Quantitative test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inating and non-pollinating fig wasps on Ficus hispida. Ecological Entomology, 30:70-77. (SCI)(通讯作者) 杨大荣,彭艳琼,赵庭周,王秋艳,徐磊. 2005. 热带雨林聚果榕隐头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林业科学,41(1):25~29. (CSCD) 魏作东,杨大荣,彭艳琼,徐磊,2005. 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学杂志,24(3):230~238. (CSCD) (通讯作者) Wang rui-wu, Yang Jun-Xing, Yang Da- Rong. 2005.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trade-off among fig-supported wasps and viable seeds in figs and their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7(2):144-152. (SCI) 2004 杨大荣,徐磊,彭艳琼,魏作东,段柱标. 云南榕小蜂和榕属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12(6): 611—617. (CSCD) Liu F L., Fu W J., Yang D R., et al., 2004. Reinforcement of bee-plant interaction by phenolics in food. Journal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43 (4):155-157. (SCI) 彭艳琼,杨大荣,王秋艳. 2004. 木瓜榕的性配置及繁殖策略. 林业科学研究. 17(1):60~65. (CSCD) (通讯作者) 甄文全,朱朝东,杨大荣,黄大卫. 2004. 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繁衍. 昆虫学报,47(1):99~105. (CSCD) 张光明,谷海燕,宋启示,彭艳琼,杨大荣. 2004. 聚果榕小蜂种群分布格局和季节差异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24(5). (CSCD) 2003 杨大荣,彭艳琼,王秋艳,徐磊,魏作东. 2003.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上昆虫群落与功能群生态特性. 生态学报,23(9):1798~1806. (CSCD) 杨大荣,彭艳琼,张光明,宋启示,谷海燕,王秋艳. 2003.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隐头果的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应用生态学报,14(10):1710~1714. (CSCD) 杨大荣. 2003. 榕树的生存绝技. 大自然探索,2003(9):66~73. 彭艳琼,杨大荣,周芳,张光明,宋启示. 2003. 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传粉生物学. 植物生态学报,27(1):111~117. (CSCD) (通讯作者) 谷海燕,杨大荣,张光明,彭艳琼,宋启示. 2003. 高山榕隐头果内小蜂及生态学特性. 生态学杂志,22(3):70~73. (CSCD) (通讯作者) 谷海燕,杨大荣. 2003. 高榕小蜂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生物多样性,11(3):188~196。(CSCD) (通讯作者) 王秋艳,杨大荣,彭艳琼. 2003.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 昆虫学报, 46(1):27~34. (CSCD) (通讯作者) 徐磊,杨大荣,彭艳琼,王秋艳,张光明. 2003. 西双版纳聚果榕果内小蜂种群组成及种间关系. 生态学报,23(8):1554~1560. (CSCD) (通讯作者) 张光明,杨大荣,徐磊,彭艳琼,卢耀. 2003. 西双版纳聚果榕小蜂种间联结性研究. 生态学杂志. 22(4):20~26. (CSCD) 张光明,杨大荣,王瑞武,彭艳琼,宋启示. 2003. 聚果榕小蜂繁殖性雌蜂的时空分布格局. 昆虫知识,40(3):251~254。(CSCD) 2002 Yang Da-Rong, Peng Yan-Qiong , Song Qi-Shi, Zhuang Guang-Ming, Wang Rui-Wu, Zhao Ting-Zhou, Wang Qiu-Yan.2002. Pollinationg Biology of Ficus hispida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of Xishuangbanna,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5: 519~527.(SCI) 杨大荣,彭艳琼,张光明,宋启示,赵庭周,王秋燕. 200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树种群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科学,23(5):29~36。(CSCD) 彭艳琼,杨大荣,苏绍菊. 2002. 木瓜榕和对叶榕上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15(2): 142~148. (CSCD) (通讯作者) 彭艳琼,杨大荣,王秋艳,周芳,罗进荣. 2002. 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昆虫学报, 45(5):629~635. (CSCD) (通讯作者)(CSCD) 2001 杨大荣,赵庭周,王瑞武,张光明,宋启示. 2001. 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传粉生态学研究. 动物学研究. 22 (2): 110~128. (CSCD) 赵庭周,杨大荣,许继宏. 2001. 榕树在热带雨林中的地位和综合利用价值. 林业科学研究,14(4):441~445. (CSCD) (通讯作者) Song Qi-Shi, Yang Da-Rong Zhang guang-ming. 2001. Volatiles from Ficus hispida and Its Attractiong to Fig Wasps. Journal Chemical Ecology. 27:1929~1942.(SCI) 2000 杨大荣,王瑞武,宋启示等. 200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季节性变化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13(5):477~484。(CSCD) 杨大荣,杨有武,字庭超. 2000. 茶茸毒蛾在高海拔茶区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茶叶,26(2):88。 杨大荣,赵庭周,王瑞武,张光明,宋启示. 200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繁殖和传粉特性. 热带植物研究,46: 1~8. 杨大荣,李朝达,韩灯保等. 2000.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树和榕小蜂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419~425. 1999 杨大荣. 1999. 云南澜沧江传粉昆虫—熊蜂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生物多样性,7 (3):170~175. (CSCD) 杨大荣. 1999. 我国对榕小蜂和榕树协同进化研究的进展. 资源昆虫学研究进展.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2~29. 杨大荣. 1999. 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的区域分布和生态地理分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第四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增刊),143 ~149. (CSCD) 杨大荣,李朝达,韩灯保,姚瑞英. 1999.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20(2):126~130。(CSCD) Yang Da-rong,1999.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ination insects at different altitude in Lanc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 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mekong Basin. P. 14~16. 杨大荣. 1999. 云南食用昆虫资源与民族食虫文化. 昆虫知识,36(2):122~125. (CSCD) 刘桂华,杨大荣. 1999. 茶茸毒蛾形态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4(2):132~136. 许再富,朱华,杨大荣,殷寿华. 1999.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关键种. 中国重点地区与类型生态系统多样性.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14. 1998 杨大荣. 1998.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蝶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昆虫学报, 41(1): 48~55. (CSCD) 杨大荣. 1998. 生物科学与农业新技术革命. 中国农村科技中青年优秀人才论“农业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工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75—281. 杨大荣等. 1998. 云南茶叶茸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4): 264~268. 杨大荣等. 1998. 白僵菌防治茶园中毒蛾的研究. 中国茶叶,(6):232~233. (CSCD) 杨大荣. 1998. 冬虫夏草. 中国昆虫资源利用和产业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8~89. 杨大荣. 1998. 鳞翅目幼虫. 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 北京:科学出版社,365~374; 663~674. 1997 杨大荣等. 1997.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榕树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动物学研究, 18(2): 189~196. (CSCD) 杨大荣. 1997.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蝠蛾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高原生物学集刊, 13: 107~120. 杨大荣. 1997. 云南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 经济论坛(1997年专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62~69. 李朝达,肖宁年,杨大荣等. 1997.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土壤动物组成的比较.动物学研究, 18(1): 45~49. (CSCD) 1996 杨大荣等. 1996. 中国蝠蛾属昆虫的种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昆虫学报, 39(4): 413~423。(CSCD) 杨大荣等. 1996. 五种昆虫的营养成分分析. 营养学报,18(2): 231~234. (CSCD) 许再富,朱华,杨大荣等. 1996. 滇南热带雨林榕树类群多样性及生态学意义.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第四集).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15. 1995 杨大荣等. 1995. 青海和甘肃蝠蛾属三新种记述. 昆虫学报, 38(3): 359~362. (CSCD) 杨大荣等. 1995. 西藏北部地区蝠蛾属二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 17(3):15~218. (CSCD) 杨大荣. 1995. 真菌农药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云南植保, (1): 54~55. 1994 杨大荣. 1994. 滇藏蝠蛾属四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 15(3): 5~11. (CSCD) 李朝达,杨大荣等. 1994. 三种虫草蝠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昆虫学报, 37(1): 59~62. (CSCD) 1993 杨大荣. 1993. 蝠蛾属二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 18(2): 184~187. (CSCD) 杨大荣等. 1993. 云南高寒地区虫生真菌资源.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三卷). 199~201. 杨大荣等. 1993. 云南蝙蝠蛾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的关系. 吴征镒主编,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 p.175~179. 李朝达,杨大荣等. 1993. 蝠蛾属一新种的记述. 昆虫学报, 36(4): 495~496. (CSCD) 舒 畅,杨大荣等. 1993. 阔孢虫草生活史的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三卷). 103~106. 杨跃雄,杨大荣等. 1993. 虫草菌的聚丙烯酰胺蛋白质凝胶电泳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三卷).78~82. 1992 杨大荣. 1992. 滇西北昆虫区系特点. 动物学研究, 13(4):333~342. (CSCD) 杨大荣等. 1992. 滇藏蝠蛾属三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 13(3):245~250. (CSCD) 杨大荣等. 1992. 虫草蝠蛾分布与高寒草甸植物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5(2):68~73. 杨跃雄,何远辉,杨大荣等. 1992. 微量元素对虫草蝠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 13(2): 145~151. (CSCD) 董大志,王淑芳,杨大荣等. 1992. 云南姬蜂亚科一新属四新种记述. 昆虫学报, 35(4): 476~481. (CSCD) 舒 畅,杨大荣等. 1992. 五种虫草蝠蛾同工酶及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云南卫星会议论文集. 430. 1991 杨大荣等. 1991. 白马蝠蛾幼虫的抗寒性研究. 昆虫学报, 34(1):32~37. (CSCD) 杨大荣等. 1991. 云南蝠蛾属一新种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昆虫学报, 34(2):218~224. (CSCD) 杨大荣等. 1991. 白马雪山小地老虎蛾迁飞观察. 动物学研究, 12(1):21~28. (CSCD) 杨大荣等. 1991. 白马蝠蛾生殖习性的研究. 动物学研究, 12(4):361~366. (CSCD) 杨大荣等. 1991. 四种蝠蛾昆虫与寄生菌的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 p 69~73. 杨大荣. 1991. 我国虫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 p58~66. 杨大荣. 1991. 虫草菌寄主—虫草蝙蝠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书坤主编,西南生物资源开发战略研究.157~158. 沈发荣,杨大荣等. 1991. 温湿度对德钦蝠蛾繁殖力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 12(3):271~276. (CSCD) 沈发荣,董大志,杨大荣等. 1991. 虫草蝠蛾幼虫、预蛹和冬虫夏草的氨基酸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6(2):122~123. 杨跃雄,杨大荣等. 1991. 冬虫夏草中十八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值及其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2(1): 63~68. 1990 李朝达,杨大荣等. 1990. 玉龙蝠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动物学研究, 11(1):83~87. (CSCD) Zang Mu, Da-rong Yang & Chao-da Li. 1990. A new taxon in the genus Cordyceps from China. Mycotaxon. 37(2):57~62. (SCI) 沈发荣,杨大荣等. 1990. 白马蝠蛾幼虫食性的观察. 昆虫知识, 27(1):36~37. (CSCD) 杨跃雄,陆源,杨大荣等. 1990.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在虫草菌感染虫草蝠蛾幼虫中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 11(3):273~242. (CSCD) 1989 杨大荣. 1989. 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平衡是脱贫的重要内容. 云南民族出版社. 脱贫对策,第一版. p.297~299. 杨跃雄,陆 源,杨大荣等. 1989. 群分析在研究虫草蝠蛾幼虫生长发育中的应用初探. 动物学研究, 10(2): 88. (CSCD) 赵万源,杨大荣等. 1989. 玉龙蝠蛾生殖系统的观察. 昆虫学报, 32(3):382~384. (CSCD) 杨跃雄,杨大荣等. 1989. 虫草菌感染虫草蝠蛾幼虫的研究. 动物学研究, 10(3):225~229. (CSCD) 沈发荣,杨大荣等. 1989. 白马蝠蛾幼虫消化系统的解剖. 动物学研究, 10(3): 232~234. (CSCD) 沈发荣,杨跃雄,杨大荣等. 1989. 珠芽蓼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利用前景研究. 中国草地, (4):37~40. (CSCD) 沈发荣,杨跃雄,杨大荣等. 1989. 云南冬虫夏草自然感染率的研究. 华中师大出版社. 杀虫微生物, (3):276~277. 1988 杨大荣等. 1988. 冬虫夏草真菌感染蝠蛾属幼虫的研究. 中国虫生真菌的研究与应用(第一卷) 学术期刊出版社. P.230~234. 杨大荣等. 1988. 虫草蝠蛾生态学研究III. 幼虫越冬与生理调节. 动物学研究(增刊) , 9:43~49. (CSCD) 杨大荣等. 1988. 冬虫夏草真菌的分离和培养条件研究.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 学术期刊出版社. 235~238. 杨大荣等. 1988. 滇西北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生态经济, (1): 47~50. 杨大荣等. 1988. 云南三江平流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4):37~40. 凌发瑶,沈发荣,杨大荣等. 1988. 虫草蝠蛾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特性. 动物学研究 9(1):15~20. 梁醒财,杨大荣等. 1988. 云南蝠蛾属Hepialus四新种. 动物学研究, 9(4):419 ~425. (CSCD) 沈发荣,杨跃雄,杨大荣. 1988. 云南冬虫夏草的初步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15(2):49~51. (CSCD) 杨跃雄,杨大荣等. 1988. 几种虫草的有效成分比较研究, 云南中医杂志, 9(1):33~36. 杨跃雄,杨大荣等. 1988. 人工培养虫草菌丝体的电泳研究——一种筛选虫草菌的方法. 中草药, 19(9): 28~29. (CSCD) 1987 杨大荣等. 1987. 云南虫草蝠蛾生态学研究I. 区域分布和生态地理分布. 动物学研究, 8(1):1~11. (CSCD) 杨大荣等. 1987. 虫草蝙蝠蛾幼虫和冬虫夏草氨基酸的研究. 昆虫知识, 24(4):239~241. 杨大荣等. 1987. 迪庆藏族自治州虫草菌的分布. 迪庆科技, (1):18~22. 杨大荣等. 1987.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饲养方法. 资源昆虫, 2(4):32~34. 龙勇诚,杨大荣等. 1987. 虫草蝠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动物学研究, 8(1):47~54. (CSCD) 杨跃雄,沈发荣,龙勇诚,杨大荣. 1987. 冬虫夏草的药理研究概况和展望. 资源昆虫, 2(4):27~32. 杨跃雄,杨大荣等. 1987. 冬虫夏草及其寄主昆虫、人工培养虫草菌微量元素的分析. 中草药, 18(6):19~20. (CSCD) 专著杨大荣. 1998. 冬虫夏草. 中国昆虫资源利用和产业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8~89. 杨大荣. 1998. 鳞翅目幼虫. 尹文英主编,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 北京:科学出版社,365~374; 663~674. 杨大荣. 2000. 中国六个典型地带土壤鳞翅目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尹文英主编,中国土壤动物,第五章,第十一节.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313~322. Yang Da-rong. 2000. Lepidoptera larvae. Pictorial Keys to soil animals of China.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365~375; 671~682. 杨大荣. 2001. 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第六册),七,动物药类和其他类. 陈书坤主编,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P452~479. 蒲富基,杨大荣. 1993. 鞘翅目:天牛科. 黄复生主编,西南武陵山地区昆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293~305. 达州市教育局局长杨大荣,男,1982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四川省达州市教育局局长。主持市教育局党委 行政全面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