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岩桂 |
释义 | 一、木樨科桂花产地与习性:产中国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北等省区均有野生,印度,尼泊尔,柬埔寒也有分布。为常绿灌或小乔木。喜光,但在幼苗期要求有一定的庇荫。喜温暖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适生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壤土,忌碱性土和积水。通常可连续开花两次,前后相隔17天。花期9-10月。 形态特性:株高约15m,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叶对生,椭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花簇生叶腋生成聚伞状,花小,黄白色,极芳香。 繁殖与栽培:播种、压条、嫁接和扦插法繁殖。当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实生苗始花期较晚,且不易保持品种原有性状。压条繁殖,用于繁殖良种。嫁接繁殖是常用的方法,多用女贞、小叶女贞、小蜡、水蜡、流苏和白蜡等树种作砧木,行靠接或切接。扦插繁殖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进行。移植常在秋季花后或春季进行,也可在梅雨季节移栽,大苗需带土球,种植穴多施基肥。盆栽桂花,夏季可置庭院阳光之下,不需遮荫,冬季在一般室内即可安全越冬。病虫害有枯斑病、枯枝病、桂花叶蜂、柑橘粉虱、蚱蝉等。 应用:桂花终年常绿,花期正值仲秋,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园林中常作孤植、对植,也可成丛成片栽植。为盆栽观赏的好材料。 诗: 咏岩桂 (宋)朱熹 露邑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株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难同调,篱边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二、樟科岩桂简介科:樟科属:樟属 学名:Cinnamomum petrophilum N .C hao, sp, nov. in Addenda P. 460. 植物形态灌木或乔木。小枝褐色或黄褐色,当年生的被稀疏小柔毛,二年生的无毛。芽小,密被灰白色小绢毛,扁。叶对生,近对生或互生,椭圆形至矩圆形,先端钝至长渐尖,基部渐狭,长4 -12厘米,宽1.6-5厘米,腹面黄绿色,无毛,有光泽,背面粉绿色,被稀疏灰白色小柔毛,后毛渐脱落,离基三出脉,直达叶端,两面凸起,腹面较细,背面较粗,二侧脉通常向外分出纤细的次生脉,横脉腹面稍明显,背面明显,细脉不明显;叶柄暗褐色,长0.5-1:5厘米,初被稀疏小柔毛,后变为近无毛,腹面平或微凹。花序总状或聚伞状,纤细,腋生或着生当年生小枝下部,被小绢毛,长达6.5厘米,花3一7枚,总梗长。.7- 4厘米;花梗长达1.1厘米,被小绢毛;花被长4 -4.5毫米,外侧密被小绢毛,裂片6枚,矩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约3.5毫米,内侧特别是两端密被短柔毛,花后脱落,雄蕊基部或下部被短柔毛,长2一3毫米,第3轮的花丝近中部各具2枚圆肾状无柄腺体;退化雄蕊长约1.5毫米,三角状,被短柔毛;雌蕊长约3.5毫米,无毛,子房椭圆状,花柱远较子房为长,向上逐渐增粗,柱头膨大,不规则盾状。果序轴两侧压扁;果矩圆状,长约1.5厘米,直径约0.6厘米,绿色变为紫蓝色,表面有戎状突起;果托杯状,全缘或有不规则截状裂片,直径3.5-4.5毫米,长约2毫米;果梗长0.4-0.7厘米,向上明显增粗,与果托成漏斗状。花期4月;果期8一9月。 产地产于四川绮连、琪县等县。生于海拔1100米处。一般生长在石灰岩的岩缝中,或石灰岩上发育的土壤上,有较强的萌发能力。模式标本采自摘连县观音岩。 用途枝、叶含芳香油,油的主要成分为黄樟油素,是外贸畅销物资,也是有关轻工业的重要原料,现已进行生产。黄樟油素曾经是从另外的樟科植物的根部提取的,这种方式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不易补充,同时挖根也费劳动力。现从岩桂的枝、叶中提取,就避免了这些问题,并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为了扩大资源,有关地区现已积极开展育苗造林。 本种与少花桂C, pauciflorum Nees相近,·但本种的小枝、芽、叶背均被小柔毛或小绢毛,花序较长,花较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