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严道古城遗址 |
释义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雅安市荥经县城西古城坪。位于中峻山下荥河南岸的第三阶地上。台地东西长约九百米,南北宽约七百五十米,高出荥河约四十米。荥经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荥经古严道文化早于广汉三星堆文化。古严道城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城垣板夯而成,夯层厚达二十厘米。现存南墙和东北角墙体较好,中段发现有城门遗迹。 古城遗址简介严道县城由主城和子城两部分组成。主城平面约呈正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75米。夯土中发现汉代陶罐、瓮、钵、筒瓦等残片。子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建筑方法与主城同。东墙残高1.2米,宽1.5米,墙内夹有大量汉代遗物。 严道的由来与古严道居民的构成荥经最初的居民是由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氐羌系统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及外来的楚人(也应该包括有舜的后裔,因楚文化也有舜文化的成分)构成。春秋战国之际,楚庄王之后裔岷山庄王,约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以荥经城为中心的楚人建立了附庸于楚国的岷山王国。荥经县在岷山庄王管辖时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所以成为楚国从丽水地区运送黄金的转运站。岷山庄王以庄为氏,他是楚王派在荥经管理丽水地区黄金的代理人。至秦灭蜀后,岷山庄王族被迫“南迁滇池”,因而后来的滇王庄娇也应是楚庄王之后裔。公元前六世纪时,荥经便已是蜀国开明王朝的铜冶基地,同时也是开明蜀国的铜器、牦牛、笮马贸易的中心。为取得牦牛、笮马和铜冶资源,秦国于公元前329年吞并蜀国,并从上郡(现陕北地区)迁来大批“严允” 羌人,不久便以“严允”羌人和本地人“迎”部羌人(战国时期南迁的羌部落之一部,该羌人部落酋长叫“迎”),修筑了从临邛(今邛崃市临邛镇)至今荥经的道路,秦时“严”与“迎”同音,故所修之路称为“严道”(此路汉代时,从成都起经严道至云南,可直达缅甸北部,再转至印度,此路与通过各部落的民间商路合称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2004年发现于雅安荥经县的东汉“何君尊楗阁”摩崖石刻便印证了此路的存在)。公元前316年,秦在此设置严道县(治所就在今荥经县严道镇的近郊六合乡古城坪),隶于蜀国守。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秦惠文王的异母兄弟樗里疾因战功显赫并从楚国夺取汉中而封爵于严道,号为“严君”,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三年),樗里疾被任为秦国相。公元前285年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废蜀国守,设蜀郡,严道隶之。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迁楚庄王(于公元前613—590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之后于此,因而严道又名“庄道”,直至东汉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而停用此名。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156年)时,赐幸臣邓通于严道铜山冶铜铸钱,随即有“邓氏钱,布天下”一说。直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设“荣经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荣字改木从水,“荣经”设为“荥经”。 各类墓葬及出土文物从严道古城发现的春秋至秦汉的各类墓葬及出土文物主要有: 同心村石器制作场及巴蜀墓群: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炊具、印章、陶器等。其中一件青铜罍和一件“成都”矛,非常珍贵,为研究西南民族史,巴蜀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南罗坝巴蜀墓群南罗坝巴蜀墓群: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炊具、陶器、骨器。经专家考证,其时代略早于同心村巴蜀墓,可上溯到西周时期。 曾家沟战国墓群曾家沟战国墓群为土坑竖穴墓群: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奁盒、扁壶、耳杯、剑),木器(梳、蓖、杖),陶器(罐、釜),竹器(笥、筐)等。发现的漆器填补了四川作为漆器生产基地而未出土实物证明的空白。其中一件漆奁盒上刻有“成草”二字,经专家鉴定,成都在得名前,就有“成草”、“成亭”之称。由此荥经的文物为成都的得名提供了史籍未清之迷,同时也为成都得名的演变过程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资料。 牛头山砖室墓群牛头山砖室墓群:出土了一批器物,陶器(侍俑、文俑、鸡、狗、罐、甑),铁器(釜、刀、削),铜器(釜、爽瓦),钱币(两汉五铢、大布黄千、大泉五十),以及纹饰砖,吉祥语砖等。过去在古城遗址周围曾发现过丰富的战国至秦汉木椁墓,巴蜀土坑墓、东汉崖墓等。现又发现砖室墓,增添了一种新的墓葬形式,为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 水井坎沟崖墓群水井坎沟崖墓群出:土器物有,楔形花边砖、吉祥语(“安定”、“干万岁”),陶器(侍俑、鸡、瓮、罐、釜、狗、甑),曲柄铁刀、铁削、“大泉五十”铜钱等。水井坎沟崖墓排例密集、修凿形式,排水设施、封土方法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增加和丰富了四川的崖墓分布区域,文化内涵等。 水井坎沟崖墓:基本把严道古城历史从战国初年到东汉晚期连贯起来,证明这里曾是一个相当繁荣的边塞重镇,从而为探讨地处通西南夷牦牛道起点的严道历史,提供了线索。 高山庙墓群高山庙墓群:出土一批器物,漆器(奁盒、圆盒、长盒、耳杯),陶器(罐、釜),炭精发簪、八铢两钱等。出土器物尤以漆器数量多,价值高。一件为竹胎,其余均为麻胎和木胎,多数内外髹黑漆,朱漆彩绘,少数内髹朱漆,外髹黑漆。造型典雅、精美。是研究巴蜀漆器制造史,古代髹漆工艺等宝贵的实物资料。 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有近7000件馆藏文物,这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是不多见的,所以,荥经是四川省的文物大县之一。这些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石棺葬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交融。为研究巴蜀历史、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提供了系统详实的珍贵实物资料。 探访严道古城遗址有史学专家指出,严道古城在秦灭巴、蜀两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舒认为,严道最早是楚人建立的岷山王国。 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高俊刚馆长日前对记者表示,“明年我们要向国家申请进行古城的地下发掘,还预计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馆。” 秦汉时的严道城建筑在一个地势险要的荥河阶地上,以山岩陡坎作屏障,易守难攻。背靠大山,下临荥河的严道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这使得那里的居民世代受益,几千年来,人们在那里繁衍生息。 今年7月,严道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件大喜事。”雅安市文管所负责人、著名古代文化研究者李炳中表示。 与文化界人士的敏感相比,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似乎一时还不明白国家文物保护的意义,更不明白这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关联。到现在,那座古代城池对于他们来讲,更多地还只是个地名,或者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 记者寻秘古城遗址 在荥经县城里打听严道古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并不困难,“你看到卖砂器的那里就到了” 县城里,一位饭馆老板热情地介绍说。“不过那里只有两块碑,看不到什么,你去干嘛”?店老板有些不解。 即便是身处众多林立的砂器作坊广告牌中,有严道古城遗址几个大字的指示牌仍赫然入目。顺着指示的小路走,右侧是一间小学,前方左侧是两块碑,分别写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碑旁,但见地里三三两两地忙着收割,正是一派秋收景象。唯一的那条“主干道”看来是通往一位农户家中。道旁,一头黄牛正怡然自得地吃草,偶尔懒洋洋地抬起头瞅瞅四周。 这样的景象似乎与几千年前有重兵把守、商贸繁华的丝路重镇相去甚远。 阳光下,三个小男孩正在碑前嬉戏,对于每天都能看到的两座石碑上的文字,他们似乎兴趣不大。“课间休息和中午休息我们都爱在这里耍”孩子们说。个头高一点的小男生大声地念出了碑上的文字,当被问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啥意思时,孩子们全部摇头。提到古城遗址四个字,他们更是一脸茫然。 比起对古城的兴趣,记者手里的数码相机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孩子们大声地笑闹着,童稚的声音在古城遗址的上空飘荡。 1970年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多次对严道古城遗址周围墓葬进行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更是异彩纷呈。专家们发现,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址周围发现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战国时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这些出土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石棺葬文化因素的存在。 严道古城由主城与子城两部分组成。城址规模虽然不大,但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布局完整。作为蜀国的边境,这里曾是民族交融地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和发展,一旦对遗址发掘,对揭密古老的巴、蜀文化有巨大意义。 有史学专家指出,严道古城在秦灭巴、蜀两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舒认为,严道最早是楚人建立的岷山王国。 申请发掘地下古城 紧挨着严道古城遗址的一段汉代城墙,多年来吸引了无数考古工作者的眼光。 站在老黄牛旁,看向路的尽头,这番景象很难与潜意识中的那种雄伟古城墙发生关联。一位赶路的小姑娘指着小路的尽头说:“你要找的城墙就在那里,在竹林那边。” 绕过竹林,在杂草掩映中,果然看到一段几米长的泛黄岩石。 村民杨先伟(音)告诉记者,他3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这个墙周围全是种的竹子,墙外是墓地,墙比现在高2倍还多,从右边一直弯到河边,我小时候还去玩过,现在都看不到了。”他说。 抚摸着这些古老的岩石,那些绿色的青苔和风化的小洞明显可见,每隔一米多便有一个小洞,竹林旁是一户人家的竹篱笆……从表面上看,这里已经看不出城墙的基本形状。 杨先伟回忆自己小时候曾听他的祖父辈们说起过,这道墙内有地道可通向城外,至于实际有没有,现在也没人去证实了。 既然经专家考证系汉代城墙,为什么没有碑文加以介绍? 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高俊刚馆长表示,明年他们将请有关专家来设计严道古城遗址保护方案,包括古城墙在内都属于保护对象。为有效保护这段古城墙,也为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他们打算请专家统一进行设计。 “明年我们要向国家申请进行古城的地下发掘,还预计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馆。”高俊刚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