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盐稻9号 |
释义 | 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于2001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品种简介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4年申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公告号CNA001452E。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产量变幅433.33~673.33kg,平均亩产562.19kg,比武育粳3号增产12.69%(极显著),居第一位,2004续试,产量变幅496.67~736.5kg,平均亩产592.7kg,比武育粳3号增产6.56%(极显著),居第五位。两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45kg,比武育粳3号增产9.46%(极显著),居第二位。2004年在继续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的同时,破格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6kg,比武育粳3号增产5.14%,居第二位。大面积生产一般亩产650公斤,产量潜力75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盐稻9号在江苏作麦茬中稻栽培,全生育155天,比武育粳3号迟熟2-3天,属迟熟中粳类型。盐稻9号幼苗矮壮,叶色淡绿,分蘖性中等偏强,成株株型集散适中,株高100cm左右,茎杆粗壮,成穗率较高,一般70%以上,每亩有效穗20-22万,每穗总粒140粒以上,每穗实粒13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28g。米质优,稻米品质所有指标均达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适口性与武育粳3号相仿。抗性较强,抗白叶枯KS-6-6(1级)、浙173(1级)、PX079(1级)、JS49-6(1级)四个致病型菌株,对稻瘟病ZB1、ZC5、ZD5、ZF1四个生理小种免疫,病级均为0级,感稻瘟病中ZE3、ZG1两个生理小种,病级均为5级,抗穗颈瘟(2级)。中抗纹枯病(0.2845),对条纹叶枯病抗性明显优于对照武育粳3号。适宜该省迟熟中粳稻地区中上肥水条件下种植。 栽培技术根据盐稻9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试验结果,盐稻9号属穗重型品种,高产栽培宜采取“力争足穗、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夺高产”的栽培策略。在江苏苏北地区作麦茬中稻栽培,5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25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3-4公斤,活水浸种,浸种时间一般3-4天为宜,以确保种子吸足水分。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5天左右,每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2-3本,栽足基本苗7-8万/亩,要求在栽后20天发足等穗苗,控制高峰苗不超26万/亩。肥水管理宜采取“前期促苗早发,奠定足穗基础;中期稳苗健株,促进大苗形成;后期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原则。生育期间密切注意病虫预报,秧田期重点抓好稻蓟马、蚜虫、飞虱的防治工作;本田期间重点做好一代、二代二化螟、大螟、纵叶螟以及条纹叶枯病等防治工作。生育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切忌断水过早。其他管理措施同武运粳8号(以上栽培技术要点仅供参考,各地应根据当地栽培条件进行调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