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亚维农
释义

亚维农位于法国南部,隆河左岸。在克里门特五世到1378年之间的时期,天主教从罗马迁移至此,并受国王控制。后来更出现两地各立教宗的情形(史称“大分裂”)。亚维农,在古语原意是“河边之城”或“很多大风的城”,它站在普罗旺斯大河岸边的高坡上,凸出于周围的平原和低谷之上,终年都有大风刮过。这样的地势,历来是商家和兵家的常争之地,因此这里留下了很多罗马遗址。1995年以亚维农历史城区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亚维农

别名:河边之城

行政区类别:法国

所属地区:法国的南部

下辖地区:亚维侬

地理位置:法国南部,隆河左岸

方言:法语

气候条件:地中海气候

著名景点:亚维农教皇宫,亚维农圣贝内泽桥

简介

亚维农城被古老的城墙所包围,美丽的隆河从城墙外蜿蜒流过。再远处鲜绿的草地覆盖在略有起伏的原野上,其间还点缀着深绿色的树林,金色的阳光淡淡的撒在远处的小湖和河流上,反射出磷磷的波光。这里的空气,阳光,草木,河流都非常纯净,这一幅宁静安详的的景物画是任何画家都难以临摹的。亚维侬是个很容易激起人们浪漫因子的地名,不少人一听到亚维侬就想起彼得。梅尔的山居岁月,或直觉以为会看到满山遍野的熏衣草与太阳花,也不管其实是前往亚维侬的市区、更别提熏衣草与太阳花其实是有它开花的时节的。教皇宫本身展现的是十四世纪时波尔多大主教获选教皇,首次将教皇宫迁离罗马的壮美之姿,而静静地等在斜坡上的隆河景观以及知名的亚维侬断桥等开阔的景观则应该会是造访亚维侬最大的收获。在教皇宫旁的小巷弄间走走,那些个巷弄间藏着的是亚维侬没有受到太多污染的迷人原味,小巧而朴实的欧洲味。亚维农位于法国的南部,而法国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最高可达30多度。

著名景点

亚维农教皇宫

亚维农最著名的景点就是教皇宫,矗立在古城池顶的就是教皇宫,中世纪时,教皇克雷蒙五世因为派系斗争出走罗马,选定亚维农为驻地,此后共有7位教皇住进这里的教皇宫。在中世纪其间,教皇因为整个意大利境内战乱频仍,不得不离开罗马暂居平静的亚维农,谁知这一住就是六百年,历经九任教皇。根据现在的考证资料,教皇在六百年中只回过一次罗马,旋即又在和诸侯的权利斗争中失败而被迫离开。教皇之所以选择亚维农作为定居地,原因之一是由于其地理位置正处于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这三个最主要的基督教国家当中,隆河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自此亚维农的荣与衰就和教廷联系在了一起。教皇带来的大批随从使亚维农在极盛时期达到9万人口。为了自身安全教皇还筑起城墙防卫整个城市,教皇宫殿更是修筑的坚固无比,形同要塞,加以重兵把守。再加上宫殿建造在全城最高处,从顶部的望楼对周围情形一览无余,所以绝对易守难攻。教皇居住亚维农的数百年中,欧洲正处在蒙昧的中世纪时期,生活粗鄙野蛮。所以宫室内部丝毫没有豪华舒适的影子,举目望去都是阴冷坚硬的石块。只有房间的高大显示出教皇的气派,其余方面和伊夫堡的牢房也差不了多少。教皇宫里的多媒体系统做的非常好,对每一个房间的建造历史,用途或历次居住人的故事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生动翔实的介绍。很多房间里都发生过凶杀案,尤其是历任教皇和其大管家(一般由马赛大主教兼任)之间明争暗斗的阴谋尤其多。教皇们还无一例外的都有着大批的私生子。

亚维农圣贝内泽桥

圣贝内泽桥,这是亚维农另一处知名的景点。说起该桥还有一段故事:相传该桥是穷苦的牧羊人贝内泽受到上帝谕示后发起修建,当时人们都嘲笑他,亚维农的市长曾指着一块巨石对贝内泽说:“如果你当真受到了神谕,就把那块石头举起来。”这根本非人力所能,但贝内泽却真的办到了。从这以后人们就开始踊跃捐款,贝内泽也受到大家尊重,成了圣贝内泽。桥终于修成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传说归传说,桥的修成确实给人们渡河以极大的方便。现在在法语国家广为流传的民谣“我们在亚维农桥上跳舞”指的就是这座桥。于是,亚维农桥成了很多痴男怨女约会的地点。17世纪的隆河水,冲断了亚维农桥。这被冲断的亚维农断桥,更具有一种残缺美,更让许多人所痴迷。当我走到断桥边,看着落日下的断桥,它没有那么破败,更不是像长城那样残垣断壁。亚维农断桥被完整的保存着,仿佛是为了完整保存亚维农断桥上的记忆。桥边长满了薰衣草,而紫色的草尖轻抚着古老的断桥,唱着《我们在亚维农桥上跳舞》。让连一座断裂的桥都显得那么浪漫。

亚维农国际艺术节

基本信息

亚维农国际艺术节

成立时间:1947

国 家:法国

举行时间:一年一度,七月上旬到八月初

邀请内容:以戏剧为主,但亦包括舞蹈、音乐、专题展览等

演出地点:露天演出为主,亦包括剧院

演出介绍

一年一度的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艺术节之一,也是各国表演团队及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演出舞台。每年艺术节期间推出节目的三个礼拜之内,总是要吸引包括法国国内及国外的十余万名观众前往欣赏。“亚维侬艺术节”除了为观众提供世界级的演出节目以外;同时,它也是世界各重要艺术节节目总监、及表演艺术经纪人,挑选节目的地方。在亚维侬获得成功的节目,通常很快地就会在隔年开始转战其它艺术节。以马术结合现场音乐与舞蹈而推出节目的法国“辛盖侯剧团”,1994年在亚维侬首演的节目大获成功之后,结果这个节目从那时起就连续四年在欧陆、美国等地持续巡回演出同一作品。另外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彼得.布鲁克所导演全长6小时的印度史诗《摩科婆罗达》,1989年在石矿区剧场首演后,这个要动用二百多名演出人员的制作,之后又巡演了超过二年的时间。亚维侬和世界其它几个重要艺术节的最大不同点是:它的主要演出场地都是露天剧院。对于表演者来说,如何融合现场环境与表演内容及形式于一炉,就变得非常重要。前面的两个制作,一个是在户外搭设帐棚演出,另一个则以因应剧情所需而生火把来照明现场。

历史

位于法国南部隆河下游地区的亚维侬,为法国重要的观光区及美食产地的普罗旺斯区西边小城。十四世纪时,罗马教皇曾迁都此地,并在此营造教皇宫殿、城墙、修道院、及学校,而逐渐成为天主教的圣城。亚维侬一年四季都是观光客驻足停留的景点,如今它更是以每年七月间举办的亚维侬艺术节闻名于世。创始于1947年的亚维侬艺术节,原先是一群人提出了在非剧院演出的构想,他们想到了邀请当时法国巴黎国立民众剧院的导演尚.维拉来担任导戏的工作。一开始,维拉就选择了远离巴黎的亚维侬城来作为演出的据点;第一年,在一周之内推出了三出都由他担任导演的剧作。维拉在剧场艺术上面的要求,以及将亚维侬经营为全法国、乃至于全世界表演艺术重镇的用心,使得这个艺术节逐渐成为每一年的世界剧坛盛事。五十多年来,艺术节以推出富于实验性、前瞻性的演出为特色,并因此发掘了许多新作,也吸引了年轻、广大的剧场观众。同时,亚维侬在这几年还有计画地引进欧美以外的剧场节目,展开大幅度的交流,例如1992年的拉丁美洲专题、1994年的日本专题、1995年的印度专题以及本年以“台湾艺术”为重点的“亚洲”专题,不但为法国剧场引进新的刺激,也提供各国向欧洲展示独特艺术的一扇橱窗。

旅游佳处

艺术节每年举办期间,总是会吸引到大批来自世界各地掌管文化艺术之官员、媒体记者、艺术经纪人及观光客。同时,又因为艺术节活动还扩展到邻近的村落,无论在教皇宫殿、教堂、修道院、咖啡厅、校园或街头、广场,都有戏剧、音乐、舞蹈、展览或研讨会在进行,是一个极为完整的社区剧场。共和大道上有百货公司、名店、超市和银行,当然也少不了各式餐厅、咖啡馆;时钟广场还有另一处餐饮区,场中央设有一大型旋转木马。旁边则是艺术节的纪念品店,T恤、海报、背包、明信片等一应俱全。广场的一侧是市立剧院,为艺术节重要室内剧场之一。另一侧僻静的巷内,一幢古建筑的二楼是艺术节总部所在,其中的中庭花园在艺术节举行期间,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有记者招待会,中庭旁边的记者室是媒体资料和讯息的交换场所。往北的教皇宫是亚维侬的历史坐标、精神堡垒,当年教皇到此,引进意大利风格并建造此宏伟的宫殿,也塑造了亚维侬今日的繁华和艺术风范。现除为一古迹供人凭吊外,每年夏天在中庭广场上搭起2250座位的露天剧场,艺术节的重头戏皆在此搬演;高耸的宫墙成了天然的舞台背景,斑驳的墙面灯光处理下有独特的效果。

对教皇宫

邻近教皇宫前的广场和时钟广场,则是街头艺术家的重要据点,每日由近午到深夜,演出不辍。越过广场,正对教皇宫,是“亚维侬”的售票处和行政中心,有海报板、节目单和报评供戏迷参考,也是剧场工作者交换心得和经验的最佳地点。每天子夜时分,节目方才结束,常见观众三五成群坐在广场边咖啡厅,谈论、批评、交换心得,直至凌晨一、二点方休。这般热烈讨论,参与艺术的气氛,再次印证艺术节的热力。这样的现场交流方式、自由与兴奋的气氛并置,对于表演艺术工作者而言想必有着拓展视野、启发创作灵感和激发人心的助益。其实不仅仅是在晚上演出结束后,即便是在白天的街道旁露天咖啡座和餐厅,亚维四处都可看到游客悠闲地坐着喝咖啡、谈天说笑或讨论前晚所看过的作品。五十二年来,它因艺术而重生、蓬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表演艺术(尤其是戏剧)的人们,也发掘、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团体。亚维侬与欧洲其它八个城市已经被选为“公元2000年的文化城市”。

历史名人

毕加索创作的《亚维农的少女》

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完成于1907年,油画,244厘米,现位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