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崖墓 |
释义 | 崖墓 cliff tomb 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崖墓的族属为百越中的一支。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一般有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后室,随葬大量精美器物,著名的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东汉至六朝,四川地区流行崖墓。以乐山地区的为代表,往往几十座聚集在一面山坡上,形成墓地。 崖墓历史崖墓,俗称“蛮洞”,是汉代流行于岷江流域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后汉书·冯衍传》载:“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这是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又被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 后来,还有一种依山为陵的陵墓也被称为崖墓,一般认为,这种崖墓兴起于唐朝,开创者为中国历史上的有为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其昭陵玄宫地就是开凿了现在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崖墓”。 崖墓分布据现在史学的资料现实,崖墓在中国分布很广:江西、福建、浙江、四川、广西、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广东、海南等江南十多省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少数国家也有分布。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不仅道教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据专家考证,龙虎山的崖墓是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崖墓葬,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 重点崖墓江口崖墓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江口镇岷江东岸上。该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以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崖墓为大宗。1941年5月初,由中研院史语所、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当时是该社法式组主任)三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川康古迹考察团,自四川宜宾李庄乘船溯江而上,沿岷江到达彭山。6月14日,考察团开始对江口崖墓进行发掘,全部工作在1942年12月9日结束。共清理崖墓76座、砖墓2座、土坑墓7座,出土陶俑等数百件。后来,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据了解,江口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长山埂、高家沟、盐井沟、豆芽房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 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 座。江口崖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到三国,以东汉时期崖墓为大宗。 江口崖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一处数量多,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群,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纪年墓葬,早在南宋洪适的《隶释》中,就有关于绍元丁丑年(1157年)一座墓葬的记载。它融合了四川岷江流域汉代崖墓的特点,并独具特色,是四川岷江流域汉代崖墓的代表之一。出土文物蕴涵丰富的有关汉代彭山政治经济、生活习俗、建筑雕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汉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等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向游人展示的崖墓遗址是第951号墓群的二号墓、三号墓和四号墓。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 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形墓,又分单室、双室、三室等多种类型。从构造上来说,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 江口崖墓以其数量多、保存好、时代明确,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寺坡崖墓发现时间 2009年12月3日,记者从淅川县文物局获悉,该县文物普查队于近日发现一大型崖墓群——寺坡汉代崖墓群,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境内发现的最大一座汉代崖墓群,也是汉水流域首次发现汉代崖墓。 墓群情况 该墓群位于淅川县寺湾镇前营村寺坡悬崖周围。悬崖高6~15米,悬崖上分布的墓群比较密集。 该镇政府在修建农田示范区道路时,在坡上取路基土,挖掘机在悬崖上挖了20平方米竟发现9个墓穴口露出,其中3个墓穴口底部整齐地排列着花纹汉砖。 为验证墓葬的真实性,文物普查队试着发掘了一个已露出的洞穴。洞口为半圆形,直径1.8米,底部铺一层花纹砖。离洞口1.5米处,露出空穴,且逐步变大,最宽处达4.5米,最高处达2.2米。洞穴内残留有头盖骨和腿骨,一个陶灶、一个陶仓、两个陶钵、两枚五铢钱,整个墓地保护比较完好。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及南阳市文物局等方面的专家,也先后到现场考察指导。他们根据墓穴的形制及出土的器物、花纹砖断定墓葬时间为汉代。因其地点在前营村寺坡山崖上,定名为寺坡汉代崖墓群。 考古价值 据参与此次发掘的中山大学教授、考古专家王宏介绍,崖墓是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主要出现在我国四川盆地,存在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种墓葬的特点是利用山崖开凿墓室,它比常见的墓室更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如此大规模的汉代崖墓群出现在中原地区实属罕见,将极大改变考古界长期以来认为只有四川才有崖墓的观念。 金堂崖墓发现时间 时间:2009-12-25金堂县发现一处东汉中晚期至六朝的古墓群,出土30余件珍贵文物 昨日,在成都市金堂县长途汽车站对面,一处不起眼的红砂石山上,22座东汉崖墓“重见天日”。考古人员在这些崖墓中惊喜地发现,其中一座还逃脱了2000年来无数盗墓贼之手,幸运地成了“漏网之鱼”。该墓葬的发现,将成为研究东汉崖墓葬俗的标本性考古发现。 墓葬详情 红苕窖内发现大批珍贵文物 成都市金堂县长途汽车站对面,有一座名叫黄天树山的红砂石山。而关于这座不起眼的矮山,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山崖上有很多"蛮子洞",都是古代人住过的。”70岁的村民尹大爷说,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这山上有很多洞穴,听他爷爷辈的人说,这里是古代人住的地方,叫“蛮子洞”。“以前还有人专门跑到山上捡铜钱。”而现在,一些村民干脆把这些洞穴作为储存红苕的窖。 今年12月初,这里在开建工程时,工人们无意间发现工地旁的山坡上藏着古墓。随后,成都市考古研究院和金堂县文管所进入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东汉中晚期至六朝时期的22座崖墓,其中绝大部分已经被盗,出土了陶俑、陶灯、铜镜等30余件珍贵文物。“占这么大座山当家族墓,陪葬品也丰富,主人在当地应该比较有社会地位和权势。”据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刘雨茂介绍,在东汉时期,社会经济较发达,流行厚葬。当时一些地方很有势力的当地豪强,会为家族营建专门的墓地。昨日在现场,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和金堂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开始对该崖墓群的最后一座墓进行发掘清理。就在黄天树山面向县城一方,密密麻麻布满被挖开的洞穴,每个洞穴前均有长长的墓道。 最后一座正在发掘的墓,被编号为“M9”,据专家介绍,这是22座墓中最大的一座墓穴。该墓在长约两米的墓道尽头,是用雕有精美花纹砖头封好的墓门,墓门旁有一把镇邪宝刀。 经过近3小时清理,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M9”号墓完全没被盗过,甚至连动都没动过。目前发现了大量陶器:陶狗、陶猪、一匹长约1米的陶马以及陶人俑。“保存如此完好的东汉崖墓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是研究东汉崖墓葬俗的标本性考古发现!”守在现场的数位考古专家激动不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