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丫路头村 |
释义 | 丫路头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区西北的城郊结合部。原因坐落于诸暨到草塔、诸暨到三都两条大路交叉处,叉口形似丫字,故名丫路头。现绍(兴)大(唐庵)公路与诸(暨)三(都)公路交汇于此。隶属于城关镇。1980年底,全村人口981人,耕地440亩。 地理位置说明后因城区逐年扩大,土地征作城区建设用地,大批村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到1992年,仅有耕地114亩、山林325亩、水面10亩。全村215户、325人。主要姓氏为陈、郦、朱、孙。村民在80年代前,以种植水稻为业。1959年,亩产400公斤。1979年,亩产826公斤。1985~1991年,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7%。1991年,80%的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村里把全部耕地承包给种粮专业户,实行规模经营,免费供应村民口粮。1992年,粮食总产量505吨。 决定办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丫路头村是城郊几个村中底子最薄、基础最差的一个村。1986年,工商部门打算在原城关镇建造一个小商品市场,丫路头村党总支得知这一消息后,先后几次去义乌小商品市场考察、调研,最后决定拿出村里几年积累下来的46万元资金,与原城关镇政府合办小商品市场。当时,有不少村民认为,义乌和杭州都有小商品市场,诸暨再办一个小商品市场,做的肯定是亏本的买卖。 开办头一年市场开办头一年,1500多个摊位最少时只有278个摊位开张营业,亏损9万余元。丫路头村的领头人没有被暂时的困难吓倒,而是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在小商品市场建立货运服务中心,设置各种职能服务网点,为粮油、电信、铁路等部门开设分部提供方便。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小商品市场逐步走出困境,到1992年,市场利润达100万元。 发展壮大丫路头村先后通过无偿出让土地或出资形式,支持艮塔路、人民北路、朱公路、艮塔公园、铁路艮塔立交、诸暨中学、实验小学、市红十字医院等的建设。在支持城市建设的同时,丫路头村和小商品市场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市场人气越来越旺,商铺和房子不断增值。据保守估计,2007年全村公私房子租金收入就达800多万元。 1999年,小商品市场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实施二期扩建工程。去年12月15日,新市场开业,摊位费收入达1700多万元。2000年,丫路头村与暨阳街道办事处、梁家埠村投资6000万元,建造了占地200亩的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了使市场早日形成气候,市场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所有经营户入场,一年内免收摊位费。这个决定的效应却是:从2002年起到2005年,市场摊位费从100多万元迅速增加到800多万元。 除了兴办小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丫路头村还建造了朱公湖市场、参股南门市场等,扩张以商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既增强了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也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穷村历史丫路头村地处三叉路口,地理环境优越。80年代以前,虽然不断抓以粮为纲,但依然是个穷村。1965年,在四清运动中,绍兴专署所派工作组曾帮助村办粮食 加工厂、粉丝厂和钣金厂,但均因缺乏适宜的发展气候而停办。80年代初,政府号召发展乡镇企业,村相继创办钣金厂、钢筘厂和食品厂。然因大批青壮年随土地 征用离村就业,村劳动力大量减少,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无法从事工业生产,加以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产供销渠道难以打通,结果企业亏损停业。唯拥有客房50 间、床位100个的村办暨阳招待所能获利并安置了21名中老村民从事服务工作。 发展第三产业1984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发展第三产业,以商兴村。当时,有些地方在改变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建制的过程中,变卖集体房产,丫路头村党支部、村委会却决定将下属4个生产队的1000多平方米集体房产由集体购买,用以发展第三产业。 1987年,村与城关镇政府联办小商品市场,村长寿祖尧、副村长杨维苗负责筹建,年底竣工。市场占地30亩,建有雨篷1.3万平方米,设摊位1500个,但由于市场设施不配套,设摊客户最少时仅278位。1988年,亏损9万余元。是年,诸暨市进行绍大公路改道工程。改道后,公路从小商品市场门口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这一时机,动员57户村民搬迁,腾出地盘建造铁路立交桥,解决通路难点。村划出10亩建房宅基,投入11万元搞好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土地)并出台先动迁、先优惠的政策,激励村民动迁。1988年,改道竣工。年底,小商品市场设摊客户即增至千个左右。同时,与市交通局联办客货服务中心,备客、货车30辆,解决客、货运输;划出土地5亩,兴办实验小学,解决村民和来小商品市场经商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配套工程的完善,促进了小商品市场的发展。1992年,小商品市场产值159万元,税利167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66%。村集体分成利润36.6万元,比1988年增加60%。1992年下半年,扩建小商品市场。年底,建成3层大楼1幢,建筑面积900平方米,设摊1800余个,主要经营服装、小百货、五金、食品等。 1992年,村第三产业已粗具规模,拥有集体房产1万余平方米,年获租利逾30万元。1979年,全村农业产值不足万元,工业产值2万元。1992年,农业产值7万元,工业产值7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比1979年增加26倍,平均每年递增28.9%。 福利事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集体积累除了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外,主要用于社会服务,增添公共设施和丰富村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村里为村民安装自来水、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成为诸暨市首批使用自来水和有线电视的村。 1986年起,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全村农户由村集体投入房屋财产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每季领取养老金50元。同年,实行入学补贴和奖学金制度。学生考取高中奖励100元,考取中等专业学校奖励300元,考取大专院校奖励500元。1992年,村免费供应村民粮食每人每年220公斤,每人每年发放医药费100元。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使丫路头村成为诸暨市首富村。村民人均收入,1979年为141元,1992年达到2300元,增加15.3倍,年递增率24%。1979~1992年新建房屋215幢、430间,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平均每户建200平方米新屋1幢。村民家家有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平均每人有一辆(台)自行车和电风扇。95%的农户有电冰箱、收录机。 1986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7~15周岁儿童全部入学,16~18周岁青少年全部上了初中。1979~1992年,有百余名学生升入高中,10名考入大专院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