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寻常狼疮 |
释义 | 寻常狼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相当于中医的“肺风粉刺”。其病因复杂,至今未完全明了,主要与以下四种因素有关,雄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导管的角化异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及宿主的免疫反应.. 简介寻常狼疮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皮肤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病程缓慢。初起时眼睑皮肤出现米粒至黄豆大的结节,周围绕一红晕,半透明,呈棕红色或褐色,质柔软。结节可自行吸收或破溃形成溃疡,有时呈乳头状增殖。 寻常狼疮为口咽部另一类型结核,儿童常见,女多于男,病变进展缓慢,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偶有咽喉部疼痛感,发干,吞咽不便。悬雍垂常为首发部位,继而扩散到前后腭弓、咽后壁,而扁桃体却不受累。先发生棕黄色发亮的狼疮小结,小结渐腐烂,彼此融合,形成较浅的溃疡,覆以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溃疡有自愈倾向,形成瘢痕,收缩后使咽腔变形。经常小结、溃疡、瘢痕同时存在,此起彼伏,但对组织破坏性小,预后良好。 病因寻常狼疮是发生在先前感染过结核,且已致敏者身上的一种继发性皮肤结核,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敏感性很高。结核杆菌可经皮肤损伤处侵入皮肤。寻常狼疮亦可由破溃的淋巴结、骨关节结核病灶直接或经淋巴管蔓延至皮肤,也可由内脏结核病灶经血流播散至皮肤。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卡介苗接种处,故认为在卡介苗接种后,如在接种处发生肉芽组织,久不消退,即应追踪观察。 此外,患者的营养、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个人抵抗力等对寻常狼疮的发生与发展皆有很大的关系。 临床表现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狼疮结节,红褐色至棕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微隆起于皮面,结节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可刺入,容易贯通及出血(探针贯通现象)。如用玻片压诊,减少局部充血时,结节更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苹果酱颜色,故亦称“苹果酱结节”,有时许多结节互相融合构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直径可达10~20cm,表面高低不平,触之柔软,覆有大片叶状鳞屑。 在长期的过程中有的损害自愈形成瘢痕,有的结节往往破溃形成溃疡,溃疡开始时仅见于损害的一部分,以后可致整个损害全部溃烂。其溃疡多浅表,呈圆形或不整形,溃疡表面为红褐色肉芽组织,有少量稀薄脓液,脓液干燥后结污褐色厚痂。溃疡边缘不整齐,质柔软,色暗红,边缘呈潜行性。在发展过程中,溃疡中央或一侧结疤治愈,但边缘或另一侧不断向外扩展,可形成大片损害,亦可形成环状、弧形或蛇行性等特殊形态。 诊断根据寻常狼疮的特点,如常自幼年发病,基本损害为苹果酱样的狼疮结节,破溃后愈合形成瘢痕,瘢痕上又可再生新结节,一边破坏,一边愈合等特点,再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呈结核性或结核样浸润等,一般诊断不难。但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结节病 结节病之结节较狼疮结节坚实,有浸润感,一般不破溃。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2)结节性梅毒疹 梅毒性结节发展较快,可成匐行状排列,质硬如软骨,铜红色,常破溃,溃疡呈穿凿状,愈后结疤。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浆细胞浸润及血管变化。 (3)盘状红斑狼疮 红斑呈蝶状,常对称分布于鼻及两颊部,无狼疮结节及溃疡,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底面附着毛囊角质栓。 (4)深部真菌病 结节常破溃、结疤,真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学可查获病原菌。 (5)结核样型麻风 结节较狼疮结节稍硬,患处感觉障碍为其特点,有周围神经粗大及肢体麻木畸形,可出现营养性溃疡。 治疗要增强病人抗病能力,寻找及消除体内潜在的结核性病灶。 (1)全身性用药 合理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中医药方面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2)局部治疗 对小片寻常狼疮,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刮除术,术后压迫止血,外敷10%次没食子酸铋。对范围不大的皮肤损害可用1%普鲁卡因液1mL加入2。5%异烟肼溶液2mL,在损害四周作环形皮下注射,或将5%异烟肼软膏涂于损害处,亦可在局麻后,对皮损处涂布乳酸、铬酸或纯石炭酸腐蚀。 病理生理寻常狼疮是皮肤结核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是结核杆菌由外界侵入皮肤而发病,多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寻常狼疮好发于面部,约占50%以上,其次为四肢、臀部及颈部等处。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小狼疮结节,红褐色和黄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表面微隆起。结节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刺入,容易贯通及出血,用玻片压诊,结节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似苹果酱色,故称“苹果酱样结节”。病程较长的病例皮损自愈后形成瘢痕,在已愈的瘢痕组织上又可再发新的狼疮结节, 寻常狼疮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真皮的浅层,但亦有蔓延到真皮深层甚至皮下组织者,并可导致皮肤附属器破坏。 病理浸润主要为结核样结节,并很少见有干酪样坏死形成的结节,即使有亦很轻微。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巨细胞虽然通常是核呈边缘排列的郎罕巨细胞形,但有些是核呈不规则排列的多核巨细胞。损害越早,淋巴细胞浸润越多,围绕在浸润灶周围。损害较久时则上皮样细胞及郎罕巨细胞占优势,上皮样细胞大都呈同心圆形集簇或不规则排列。浸润灶内无血管,其中胶原纤维变性,最后弹力纤维亦可变性破坏。病灶愈合时,边缘部网状纤维致密和胶原化,有广泛纤维组织增殖。弹力纤维不能恢复。表皮变化为继发性的,在有些病例中可有棘层肥厚、角化过度或乳头. 瘤样增生,甚至假上皮瘤样增生,偶或发生鳞状细胞癌。但有些病例,可因真皮内的浸润压迫而使表皮萎缩变薄,甚至破坏形成溃疡,并可因继发感染而化脓,以致在浸润中发现许多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它化脓性细菌。在寻常狼疮的病理组织中,虽然可有结核杆菌的存在,但不易被发现,甚至培养和动物接种亦不能经常成功。 症状体征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狼疮结节,红褐色至棕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微隆起于皮面,结节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可刺入,容易贯通及出血(探针贯通现象)。如用玻片压诊,减少局部充血时,结节更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苹果酱颜色,,有时许多结节互相融合构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直径可达10-20cm,表面高低不平,触之柔软,覆有大片叶状鳞屑。 在长期的过程中有的损害自愈形成瘢痕,有的结节往往破溃形成溃疡,溃疡开始时仅见于损害的一部分,以后可致整个损害全部溃烂。其溃疡多浅表,呈圆形或不整形,溃疡表面为红褐色肉芽组织,有少量稀薄脓液,脓液干燥后结污褐色厚痂。溃疡边缘不整齐,质柔软,色暗红,边缘呈潜行性。在发展过程中,溃疡中央或一侧结疤治愈,但边缘或另一侧不断向外扩展,可形成大片损害,亦可形成环状、弧形或蛇行性等特殊形态。组织毁坏性大,愈后结成高低不平的条索状瘢痕,严重者瘢痕收缩,发生畸形或功能障碍。寻常狼疮的再一个特点为已愈之瘢痕组织上又可再生新的狼疮结节,再破溃形成溃疡,故本病常迁延数十年不愈。 除以上典型损害外,由于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扁平寻常狼疮:损害表面平滑,可有少许鳞屑,呈片状浸润斑片,由狼疮结节构成,愈后有较扁平的萎缩瘢痕。 (2)增殖性寻常狼疮:包括结节性狼疮、瘤样狼疮、疣样狼疮、乳头状狼疮等。此类狼疮为狼疮结节密集互相融合,高出于皮面呈明显的浸润状肿块或大小不等的乳头状增殖。 (3)溃疡性狼疮:常形成较大面积的溃疡,可由狼疮结节破溃而发生,亦可由皮肤下方淋巴结、骨骼或其它组织的结核感染时所继发。 (4)播散性狼疮:为身体内部结核病灶中之结核菌经血行播散至皮肤而发病。本病可见于患麻疹或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后的儿童,皮肤突然出现散在性的由狼疮结节构成的小斑片,病损数多,互不融合。 寻常狼疮解剖图\\ 寻常狼疮的好发部位以面部最多,约占50%以上,其次为四肢、臀部及颈部等处。面部寻常狼疮常致组织毁坏而损坏面容,如鼻软骨及鼻翼破坏,鼻孔显露呈鸟嘴状鼻;有时整个鼻子毁坏,只见鼻中隔后部及鼻甲部;耳郭破坏只留耳孔;颊部及眼睑皮肤毁坏,瘢痕收缩而使眼睑外翻、兔眼等,可导致结膜炎、角膜溃疡甚至失明。四肢及颈部损害可因瘢痕收缩而挛缩畸形,有时肌肉、肌腱或骨骼可毁坏,甚至指(趾)脱落而残缺畸形。 寻常狼疮也常侵犯粘膜,粘膜损害可为原发性,或由面部狼疮扩展而来。鼻粘膜及口唇部较为多见,鼻粘膜损害可沿鼻泪管侵及泪囊甚至眼结膜,亦可向后伸延至鼻咽部,并可经腭前孔而至硬腭前面。咽部损害可经耳咽管蔓延至中耳。整个口腔粘膜及口唇发生粘膜狼疮,但由于粘膜潮湿及其它细菌的污染,粘膜狼疮可显一片微高起的肉芽状斑片,灰白色,表面不平呈颗粒状,有时伴有微小溃疡,表面结痂。齿龈可出现肿胀及溃疡,牙齿亦可脱落,偶侵犯舌部发生乳头肥大或疼痛的裂纹。由于口腔粘膜损害,饮食障碍,致使患者营养不良。寻常狼疮无明显自觉症状,在有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如不伴发其它结核病,全身症状较轻。此类再感染性结核病,一般不累及局部淋巴结。寻常狼疮往往由儿童或少年时期开始发病,半数以上的患者在10岁以内发病,20岁以前发病的约占80%。 并发症 1、继发性感染寻常狼疮患者常并发化脓菌感染,如脓疱疮、疖及丹毒等。 2、象皮病肢体寻常狼疮或可并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可因屡次发作,致使淋巴管或淋巴结破坏,淋巴回流障碍,而使肢体发生象皮病。 3、其它结核病寻常狼疮患者可并发其它脏器的结核,如有人统计约25%病人可有活动性肺结核,30%病人可合并骨结核等。 4、癌在长期狼疮病变处可并发鳞状细胞癌,其发生率约为1%-2%。 皮损形态寻常痤疮是痤疮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它的皮损形态各种各样,常数种同时存在,但其初起损害均为与毛囊口一致的、淡黄色或正常皮色的圆锥形丘疹,毛囊口充塞着小栓塞,顶端常因氧化而变黑,挤压时可有乳白色脂栓跳出,中医形容它为“头黑体白”,西医则称之为黑头粉刺;若皮脂腺完全闭塞,可形成非炎症性丘疹;如有感染,则为炎症性丘疹; 若炎症加剧,丘疹顶端可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小脓疱,破溃或吸收后留下暂进性色素沉着或小凹坑状疤痕;如果炎症继续扩大深入,则于皮下形成大小不等淡红色或暗红色结节,或高出皮面。此结节可较长时间存在,或自然吸收,或化脓破溃形成疤痕。 有的损害呈黄豆至指端大小的椭圆开囊肿,暗红色或呈正常肤色,按压时有波动感,炎症反应往往不重,经久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附近数个脓肿汇合时,可形成聚合性痤疮。 诊断检查根据寻常狼疮的特点,如常自幼年发病,基本损害为苹果酱样的狼疮结节,破溃后愈合形成瘢痕,瘢痕上又可再生新结节,一边破坏,一边愈合等特点,再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呈结核性或结核样浸润等,一般诊断不难。但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结节病:结节病之结节较狼疮结节坚实,有浸润感,一般不破溃。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2)结节性梅毒疹:梅毒性结节发展较快,可成匐行状排列,质硬如软骨,铜红色,常破溃,溃疡呈穿凿状,愈后结疤。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浆细胞浸润及血管变化。 (3)盘状红斑狼疮:红斑呈蝶状,常对称分布于鼻及两颊部,无狼疮结节及溃疡,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底面附着毛囊角质栓。 (4)深部真菌病结节:常破溃、结疤,真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学可查获病原菌。 (5)结核样型麻风结节:较狼疮结节稍硬,患处感觉障碍为其特点,有周围神经粗大及肢体麻木畸形,可出现营养性溃疡。 治疗方案要增强病人抗病能力,寻找及消除体内潜在的结核性病灶。 (1)全身性用药合理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中医药方面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2)局部治疗对小片寻常狼疮,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刮除术,术后压迫止血,外敷10%次没食子酸铋。对范围不大的皮肤损害可用1%普鲁卡因液1mL加入2.5%异烟肼溶液2mL,在损害四周作环形皮下注射,或将5%异烟肼软膏涂于损害处,亦可在局麻后,对皮损处涂布乳酸、铬酸或纯石炭酸腐蚀。 根据临床表现特征,即可诊断。需与酒渣鼻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晚,中年人多见,仅发于面部,皮损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1.西医药治疗(1)内服药治疗 ①内分泌制剂:如己烯雌酚1n瑶,每日1次口服,10日为一疗程,女性要在月经后5日开始服用;尼尔雌醇lmg,半月1次口服;安体舒通20mg,每日3次,连服1月。 ②抗生素: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甲硝唑、美满霉素(500mg,每日2次,口服)、氟嗪酸(200mg,每日1次口服)等,无论哪种抗生素均需坚持服药2-3月,甚至更长。 ③维甲酸类:如维胺脂25mg,每日3次口服;异维A酸(泰尔丝)10—20mg,每日3次口服。 ④其他:维生素B族、维生素A、E,硫酸锌,酮康唑,烟酸肌醇B8等亦可酌情应用。 (2)外用药治疗 ①维甲酸类:0.025%-O.05%维甲酸霜或乳膏、o.3%维胺酯乳膏(痤疮王)等。 ②抗菌素类:如2%红霉素软膏、2甲。氯霉素溶剂、2%灭滴灵霜、3%红霉素及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必麦森)剂等。 ③其他:复方硫黄洗剂、5%过氧化苯甲酰(痤疮平)、复方酮康唑霜、15%壬二酸霜等,均可酌情应用。 2.中医药治疗(1)内治法 ①肺胃血热:皮疹以炎性丘疹为主,可伴脓疱,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宜肺清胃,凉血解毒。 方药:枇杷叶15克、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生山栀10克、黄连10克、边翘15克、丹皮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生地10克、生甘草6克。 ②湿阻血淤:皮疹以囊肿、结节、疤痕为主,舌紫暗,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淤,兼以解毒。 方药:茵陈15克、生苡仁15克、生山植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丹参30克、川军6克、桔梗6克、皂刺10克、夏枯草15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2)外用中药治疗 ①颠倒散(大黄、硫黄等份)凉茶调敷患处,每日2次。 ②大黄紫草油(大黄、紫草等量研末,加入菜油浸泡3—6日),外搽患处,每日2次。 预防与调养1.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注意饮食,少食脂肪及甜食,多吃蔬菜及水果,健全消化功能。 3.常用热水肥皂洗涤患部,不宜用油脂类化妆晶,避免用手挤压患部。 4.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