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 |
释义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胆固醇主要来自从CE转运的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目前认为血浆中LDL的来源有两条途径:①主要途径是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而来;②次要途径是肝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液中。 概念低密度脂蛋白(LDL=Low Density Lipoprotein)指一类及范围的脂蛋白粒子,有着约18-25纳米直径的大小,负责在血液内运载脂肪酸分子至全身供细胞使用。它是由肝脏所产生的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最终阶段。它只包含有载体蛋白B-100(即一种有4536种氨基酸的蛋白质)。它亦包含维他命抗氧化剂(维生素E或类胡萝卜素)。低密度脂蛋白携带的胆固醇(LDL-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因此LDL-C普遍称为“坏胆固醇”。请注意,低密度脂蛋白并非胆固醇。 LDL的降解是经LDL受体途径进行代谢,细胞膜表面的被覆陷窝是LDL受体存在部位,即LDL中的ApoB100被受体识别,将LDL结合到受体上陷窝内,其后再与膜分离形成内吞泡,在内吞泡内经膜H+-ATPase作用,pH降低变酸,LDL与受体分离并与溶酶体融合后,再经酶水解产生胆固醇进入运输小泡体,或者又经ACAT作用再酯化而蓄积。血浆中65%-70%的LDL是依赖LDL受体清除,少部分(约1/3)被周围组织(包括血管壁)摄取异化。一旦LDL受体缺陷,VLDL残粒由正常时大部分经肝LDL受体识别,而改为大部分转变成LDL,使血浆中LDL浓度增加。 人体血液中有4种脂肪:胆固醇、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类。胆固醇是一种油油复合体,大部分由肝脏制造。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100到200克。其中三份之二在体内自行合成,三份之一来自食物。胆固醇必须和脂蛋白结合才能运送到体内各部分。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血清中的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一对二。两者都有重要任务: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当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在饮食上应注意:多吃豆制品和少量饮葡萄酒(一天不超过100毫升)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量饮酒极易由于热能过剩而肥胖,同时肝内合成甘油三酯量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泌也增多,反而造成高脂血症。 功能一般来说,低密度脂蛋白由肝脏及小肠运送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至有需要的细胞及组织 与疾病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运送至动脉,过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会造成动脉硬化,并且心肌梗死、中风及周围动脉疾病。所以低密度脂蛋白内的胆固醇会被称为“坏胆固醇”。当然,并非它本身是什么坏的胆固醇,而是它怎样及被送往什么地方,与及经年累月的数量。 证据显示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及大小,相比在它之内的胆固醇浓度,才是最与动脉硬化有所关连。最健康的是有少量的大型低密度脂蛋白及没有细小粒子,但却是非常罕见。有着细小的低密度脂蛋白是最普遍而又不健康的情况。虽然高浓度的细小低密度脂蛋白所携带的胆固醇与低浓度的大型低密度脂蛋白相当,但它与粥样斑块的快速增生、动脉硬化及过早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甚至于死亡相关。 低密度脂蛋白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透过脂蛋白分解酶拆去甘油三脂而形成,从而变得细少及较高密度包含较多的胆固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的高低密度脂蛋白症状。而递增的低密度脂蛋白称为高脂蛋白血症二型。当低密度脂蛋白侵袭内皮细胞,并令之氧化,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调节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并主要是由内皮细胞内的自由基来引发。一氧化氮在精氨酸的催化下可以减低这个氧化过程。而当有高水平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的制造会被阻碍,并且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会出现。 专家建议摄取水平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图像及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引来减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包括估计及量度的水平,及心脏病的风险。于2003年,指引是:
<100 <2.6 最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患上心脏病风险很低(但不是零风险)。 100 - 129 2.6 - 3.3 接近最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30 - 159 3.3 - 4.1 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边缘。 160 - 189 4.1 - 4.9 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90 >4.9 非常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患上心脏病的最高风险。 这套指引是假设心血管疾病的目标死亡率每年下降2-3%,或是每十年下降20-30%所厘定。另外,最佳的水平并非100mg/dL,而是低于100mg/dL,但多少却没有指明。 随着更多的临床研究,这些建议的水平亦不断下调。这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的下降,包括不正常的低水平,在大型双盲的随机临床测试中能最有效减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远比起冠心血管成形术或搭桥手术为佳。 举例来说,对于已患有动脉硬化的病人,就2004年建议的健康水平为低于70mg/dL。有估计指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要下降至50mg/dL可以将心血管疾病出现率下降至接近零。而另有一项量度在低密度脂蛋白内脂肪/胆固醇浓度的纵向人口分析,于患有动脉硬化的病人从儿童至成人间的相关活动中,发现在形成脂肪斑纹前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35mg/dL。 量度方法现时临床量度脂肪浓度的方法是化学措施,虽然这种方法不是与个别结果有最好的关联,但它却是便宜及容易使用。可是,有证据显示一个更准确的量度是有必要的。低密度脂蛋白粒子数与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有更紧密的关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可以是低的,但它的粒子数量却可以很高,造成高心血管发病率。相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相同地高,而它的粒子数量低时,心血管发病率亦会降低。如果追踪低密度脂蛋白粒子浓度与发病率时,其他在统计学上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联的因素,如糖尿病、肥胖症及吸烟,都会失去了它们的附加预测性。 低密度脂蛋白子类模式低密度脂蛋白粒子实际在大小及密度上都有分别,研究指出较多细小而高密度的低密度脂蛋白(称为“B模式”),相对大型而低密度的“A模式”会有较高风险造成冠心病。这是因为细小的粒子能更容易穿透内皮细胞。“I模式”即中级,是指大部份低密度脂蛋白粒子非常接近正常内皮细胞的空隙(约26纳米)。 B模式(较低密度脂蛋白粒子)与冠心病的关系更密切。用作量度这些粒子类的测试费用昂贵及不广泛使用,所以一般的脂肪测试仍然普遍。脂肪测试并不直接量度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可以透过Freidewald公式及其他胆固醇(如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来估计: 当中: 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是总胆固醇; 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 是总三酸甘油脂。 这个公式可以提供对大部份人较准确的估计,假设是血液是在禁食14小时后被抽取。 较高三酸甘油脂水平亦与高水平的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有所关联,相反低的三酸甘油脂水平则与高水平的大型而疏的低密度脂蛋白有关连。 就成本的下降、更大的采用率、广泛的接受及使用其他脂蛋白子类分析方法,尤其是核磁共振频谱学,证明了人类心血管疾病与粒子数量浓度有最强的关联,比起粒子大小及胆固醇/脂肪粒子成份更强。 分类一般成年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l/L,甘由三酯超过1.70mml/L,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而总胆固醇在5.2--5.7mml/L者称为边缘性升高。可有四种结果: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mml/L。 (2):高甘油三脂血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既总胆固醇<5.72mml/L。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27mm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mml/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