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习指导技能
释义

学习指导技能是指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方法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学习指导技能

学习指导技能是指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方法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方法泛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获取知识经验的操作方式系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从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需要相应的学习方法。狭义的学习方法主要指学生的课业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的态度、原则、程序、途径、手段、技能等。

学法指导的原则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必须遵循学习活动的规律和原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明确目标原则

掌握学法,指导确立学习目标是基点。目标是人们欲求的结果和将要达到的标准,它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它便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学法的掌握,只有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一般来说,人们确定目标后,总要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它。而特定的方法、能力、手段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目标而言的,学习目标和学法的关系正是如此。如有的人想成为画家,则会锻炼、学习绘画的能力和方法,而不会去练声、练耳。因此,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其掌握学法时精力集中、有的放矢。

要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以督促学生不断进取,习得相应学法,实现所定目标。周恩来青少年时期,就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为此,他自觉发奋学习,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有了远大志向,学习目标才能明确,掌握学法才会有方向。

2.充分准备原则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使学习获得成功,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手段,还必须做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围绕基点打好基础,为学会学习创造必备的条件。基础越扎实,越有利于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如阿基米德之所以能根据澡盆溢水而发现浮力定律,与他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

其次,要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在一定时间内,为完成学习任务事先做出的明确而具体的安排,是学习行动的纲领。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计划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并督促学生坚持执行,及时检查并适时调节,为学生掌握学法提供保证。学生掌握学法,一定要基础扎实、计划明确。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有计划的安排,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学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贵有恒原则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性活动过程,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步获得的。因此,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学法,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切不可“一曝十寒”。

学贵有恒,恒心是推动学习的力量。有了恒心,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才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得起各种考验,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惟有长年累月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法,若能坚持不懈,则会受益无穷。

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技能技巧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移的一贯追求。教师在指导学法时,就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有恒”原则,要求学生学做“有恒”之人。

4.学以致用原则

掌握任何方法、技能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运用,才能使学法逐渐熟练起来。指导学生掌握学法,需要将学法理论与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做到学用结合。因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又通过实践来检验、深化、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明白学以致用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在领会学法。

为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这一原则,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将学法理论与学习实践相联系,不死搬教条。学法很多是前人总结的成功经验,但如果死背条条框框,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把前人总结的方法、原则,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才有意义。

第二,要从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例如,自己尝试着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方法。

第三,熟能生巧。方法越用越活,技能越练越精。只有反复实践,学以致用,才能加深对学法的理解,认识到学法的真谛。

5.善于质疑原则

“学则须疑”,是古往今来被一致公认的治学法则。“疑”是学与思结合的媒介,是思维的触发点,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疑”是人们在认识上的矛盾之处,没有认识上的矛盾,就不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而获得真知。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要有疑的意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就要善于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去思考,从而事事有疑,处处疑,最后由多疑到少疑,再激新疑。

善于质疑,还要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敢不敢疑,首先是一个勇气问题,面对经典的书本,甚至名家、名人,能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疑?这就要有不迷信权威的勇气;其次是毅力和恒心的问题,疑点问题一下子不能解决,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直到水落石出?总之,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参与质疑、解疑,必定有利于科学学法的形成。

6.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式的学习指导。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差、注意不持久等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指导;其次要考虑学生学习类型的差异,如对知识扎实、学风踏实、学习有方、成绩较好的学生应注重指导学生自我总结和自觉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学习刻苦、但方法死板、成绩不佳的学生应在肯定鼓励的同时,重点指导其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7.操作性原则

学习方法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学生掌握方法,就必须进行学习方法训练,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要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切忌空洞讲方法,学而不用。

8.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方法指导要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以达到学习方法指导的最佳效果。首先,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施加学习方法指导。因为学习的各环节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对于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指导。另外,学习活动涉及态度、能力、身心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在指导时也要统筹考虑,使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各环节、各方面。其次,学校和家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协调一致,共同承担起学习方法指导的任务。

学法指导的途径

学法指导要收到实效,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指导途径。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成为认知主体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法体系。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基本技能的形成,特别是智力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都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未来社会需要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才能自觉地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积极求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主动、积极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或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从事学习或工作的动力之一,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使他们愿学、乐学,教师就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和成就感。学生喜欢玩,是因为玩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他们玩得尽兴后,常用“过瘾”来表达这种心情,就像口渴的人喝够了水后所产生的那种痛快感。但这种兴趣不能持久,只有社会的认可成为个人的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才能作为意识倾向影响人的行动。如教师的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好的理想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的羡慕,家长的期盼,强烈的事业心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更持久,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根据不同的人灵活采取不同的方法。

兴趣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掌握学法、刻苦学习。人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后,就会对其产生定向关注,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兴趣出毅力,对学习充满兴趣的人,则可以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兴趣出创造,强烈的兴趣是灵感之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推动下,促发了惊人的创造。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获取突破性、创造性的学法,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大胆的想象。因此学法指导要从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学习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亦步亦趋,难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要打破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顾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宽学习活动的领域,弥补因感官造成的认识局限性。通过想象可以把枯燥的知识表现得生趣盎然,栩栩如生,让人产生无穷的兴趣。在想象中也可以看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敢于提出改进的设想,推动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想象力的人。

学法指导,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终身学习的必然需求。学会学习就是在未来的时代学会了生存,教师若能通过学法指导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获取了教育的巨大成功。

对教师的要求

学习指导技能与课堂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第一.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教师要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指导技能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第四.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组 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第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景。

学习指导技能可分为以下几种技能:

一.观察指导技能;二.倾听指导技能;三.阅读指导技能;四.思维指导技能;五.讨论指导技能;六.练习指导技能。其中我觉得阅读指导技能,思维指导技能,讨论指导技能和练习指导技能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阅读指导技能

“阅读能力是以视觉器官的观察为基础,从印刷的或书写的言语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会读书,掌握阅读技能,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学生学会了阅读,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教师指导阅读技能是通过指导学生明确目的、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提出阅读中问题、反省监控等操作方式来实现的。

(一)明确阅读目的:在阅读过程之前,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以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调动阅读情绪:激起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阅读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布置阅读任务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很多,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略读: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和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教材或文章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精读:全面仔细地阅读,精读时应该边读边画、边记。养成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准确地消化吸收信息,提高读书质量有极大作用。

3.图表阅读法:一是对配有插图的内容,应指导学生读文与看图相结合,把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对于理解文字语言有重要作用。二是让学生用图表的方式记录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提出阅读中思考的问题

明确阅读中应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质疑问题。善于质疑,是掌握读书的金钥匙,它既能帮助学生解决深层疑难,又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五)解疑与交流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之发挥主体性的一种方式。在读书过程中,当学生产生了疑问之后,有些问题难于在书上找到答案,这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资料查询或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阅读中所出现的问题。在讨论中,要做到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六)学生阅读的自我评价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的方法,需要学生阅读后进行自我反省评价。

英语的阅读可谓是教学中的重点,可分为朗读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在进行朗读性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单词的读音要准,注意句子的语调,按意群正确断句,还要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读音知识。在进行理解性阅读时,要求学生找准阅读材料的关键句,先泛读,再精读,科学推断,果断放弃。

二.思维指导技能

思维指导技能是教师根据思维原理对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以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一类教学行为。指导思维技能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排除心理障碍

营造一个安全、自由、和谐、民主的思考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盲从,也有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主要表现在:比较崇尚权威,过于相信书本,具有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不敢标新立异,错了怕教师批评,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教学信息过于饱和,教师讲得详细而又详细,总怕学生不懂,把知识嚼了又嚼喂给学生,结果学生学习只看笔记就够了,没有自己思维的空间。久而久之,产生了依赖思想。

(二)指导思维的策略

1.要学点科学思维方法: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2.在教学观察中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教师把自己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每一步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及方法。

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掌握一些操作技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见能力。如,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连一连、换一换、扩一扩、缩一缩、反一反等等。这样的训练都可以鼓励学生思维灵活多变,使学习有独创见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活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展开,即需要营造适宜于思维发展的心理气氛。如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信任的情感,活跃的学生活动以及充足思考空间等。

(四)优化思维品质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联想、猜想,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鼓励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意识培养:

2.善待非从众思维:

课堂讨论时成员各抒己见、发散想象、暂缓批判、自主判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如进行想象比赛,学生的各种想象都不应由于话题离开了教学内容而一棒打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六)学生对思维技能的自我评价

当一节课或对一个问题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比如:在我们上课前5分钟,可以进行下面的训练:

spring

clothes………………rain………………….water

wet

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归类等思维形式准备一段描写性的文章,先自己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是如何的一幅优美图画,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适当加上他们认为需要补充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抽象——形象——抽象的过程。

三.讨论指导技能

讨论指导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商讨学会表达、交流,开展研讨学习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一)讨论前的准备

1.选择论题;2.确定讨论的方式;3.布置任务;4.明确讨论的过程;5.明确讨论时的基本准则。

(二)指导讨论的策略

1.协调人际关系:2.鼓励公平竞争;3.掌握讨论的时间:

(三)适时指点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总体掌握全班情况,及时了解个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顺利完成讨论任务。教师还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随机即兴参与小组的讨论。

(四)归纳总结、交流

小组讨论后,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以使小组的学习成果全班共享。同时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学生对讨论的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对参加讨论的自我表现进行反思。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或提出讨论的问题。学生以开放式分组(即自由组合)形式,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提出的任务展开讨论,由小组的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过整理之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价。小组讨论的内容可以是:

(1)对课文的标题、插图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对课文的段落、大意、好词、好句、写作特点等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对课文中出现的长句、难句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人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事物。通过讨论,学生们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

四.练习指导技能

练习指导技能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练习指导技能的内容包括:

(一)激发练习兴趣

培养练习兴趣可以采用循环强化的方法,就是从有兴趣并简单的问题入手,让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喜悦,从而激发进一步练习的兴趣。

(二)指导解题策略

1.认真审题:2.探索思考: 3.整理解题思路:4.回顾总结:检查验证答案,尝试不同途径,鼓励创新。5.消除经验的负性影响:

只从经验出发有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来消除经验的负性影响。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学会追问、反问、迂回问等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

维能力。

提倡发散联想思维。发散联想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定势思维,大胆想象,在想象中提高 。

在交流中,每个人都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集中起来会有许多高明的办法。

(四)反馈调整

反馈要防止只给出正确答案而不进行具体分析的错误做法,重在理清思路,指导学习方法。

练习的过程是寻求规律的过程,知识具有共性,方法具有规律性,要善于比较归纳。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练习中的积极性,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可以鼓励学生自拟练习题和测验题,其程序为:教师印发《知识层次目录表》——学生依表命题——学生自由交换试题并做答——由原出题者评分——学生、教师共同评选优秀试题。

(五)学生对练习的自我评价

英语学习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有一个实际的应用,而适量、及时的练习为他们提供了应用的机会。同时,教师在练习的讲评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或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正确处理练习的讲评,不仅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能否巩固,还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转换成技能这一终极目标能否实现。

练习过程中,教师有意地提醒学生,诱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把死的词汇、语法、句型变换成活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学生做完练习后及时收集、整理语言的知识点,使知识更趋条理化和系统化。这一指导思想要贯穿于练习的全过程之中,如:练习中的阅读理解问题,除了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外,还可充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同形式的词汇练习更是帮助学生进行归纳、辨义,举一反三来学习词汇的极好范例。而翻译练习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书面交流,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练习过程中还要反复告诫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练习的讲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时制宜,灵活处理。

2.重点突出,难点清楚。

3.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给学生新鲜感和得益感。

4.松紧有度,灵活生动。如果练习讲解不得法,环节松散、节奏缓慢,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讲解的步骤。

教师应当适当变换方式,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消化和吸收的机会。如:有的练习学生轮流做,教师做必要的讲解;而有的练习比较容易,则可以一略而过;还有些部分,则可以由老师领着学生一起快节奏完成;而难度较大的练习则要放慢速度,甚至可以增加相应的补充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对于容易出错的或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记录在“错题本”上,以备在学习和巩固之用。而且,要求学生在旁边注明错误的原因,并要求学生及时整理,加以巩固。此外,教师在练习的讲评中应注重让学生自悟,促进知识的内化,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