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学习型社会 |
释义 | 学习型社会背景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是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 学习型社会的由来(提出 动因 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生全程 从国情出发) 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和构建((一)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当代人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关键能力: (二)制度创新为关键 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点是: ——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主干。 ——沟通教育世界和劳动世界的联系。 ——把正规非正规化教育合为联贯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内须建立开放、相互沟通制度。 ——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 (三)学习型社会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基本介绍基本介绍1。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创建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的建设、改善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创造鼓励学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和机制。 2。“2006全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论坛” 于2006年11月05日在上海开幕。此次开幕的论坛主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在为期四天的研讨活动中,200余名代表将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及学习型城市的关系、学习型政党的内涵和特征等主题进行广泛研讨。此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中共闸北区委主办。本网主编和执行主编蒋仁勇、田文兴应邀出席该论坛。蒋仁勇出席该论坛圆桌会议发表演讲,并回答了与会代表提出的问题。 什么是学习型社会?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就像是坐标上的两个数轴,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 解读学习型社会摘要:从国际社会的背景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学习型社会提出的根本动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学习型社会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以制度创新为关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这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组织基础和社会依托;持续扎实地开展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实际上从一个方面描述了未来社会形态的一幅蓝图。弄清学习型社会的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找准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是摆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习型社会的由来提出学习化社会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个概念,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从此,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就在国际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许多国家、地区、社会团体推进和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动因从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的背景看,学习化社会的提出,直接的动因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和理想追求。当时一方面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普及了小学教育,而且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可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全部人口中竟有一半尚未进过学校,而教育本身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的那样,“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近于荒谬的情况:在有些地区,全部儿童中只有一半能进入学校,而这一半中又有一半儿童不适应于这样的学校。即使在初等教育阶段,这些儿童就已经心灰意懒了。”人们普遍认为,在许多国家那种虽然过时和陈旧、但实际上还受到高度重视的学院模式,它过分地依赖理论和记忆,给予记忆型的学习方式以特殊的地位,损害了自由思想的表达、创造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它任意把人文精神和科学分割开来,拒不承认“科学的人道主义”;它把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表现出对抽象思维的偏爱,而把实际应用看作奴隶们做的事情;它只为少数专业培养人才,并使这些毕业生甚至在工作职位缺少时,也藐视和不愿意转向某些技术性和实用的工作。针对学校教育制度体系陈旧过时的严重弊端,有人甚至尖锐提出废除学校、有体系不如无体系的过激批评。从社会呼声和发展趋势来看,教育“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从当初国际社会的背景看,更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则是学习化社会提出的根本动因。 ——人口剧增是教育扩展的直接原因,令人害怕的“人口爆炸”常包含更可怕的“学生爆炸”。 ——教育扩展的另一个至为重要的原因来源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和新的就业机会的出现,强烈地激起教育的扩展,这里有五类人: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过早离开学校没有工作准备的人,受过高等正规学习而他们的训练却不适应经济需要的人,已经从事职业而未受过训练的成人,所受专业训练已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人员,都需要接受各种教育训练。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但也给社会发展及其文明进步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乃至严重后果,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城镇拥挤等问题,科学技术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必须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既控制自然力量,又控制社会以及人们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政治上看,二次大战以后,发达国家教育的普及化、社会化步伐加快,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获得独立,人民大众迫切要求接受教育,教育民主化的呼声日高;迅速发展教育是提高国家实力和地位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解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形式。因此,发展教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其范围之广和力量之大是空前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造就人,现代社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教育在育人、化人、造就新人方面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对于未来同样重要的另一事实是,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作出努力,“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教育应当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综上可见,教育应当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但教育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羁绊,过去那种为少数人传授知识服务的教育制度,运用到现在急剧变化时代的大众教育,而知识数量又以前所未有速度激增时,那么这种教育体系就明显地暴露了它的陈旧过时,乃至有些社会拒绝接受学校制度化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的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激烈批评,强烈要求对教育目标、结构、制度、方法进行深刻的变革。 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生全程教育已经受到时代发展的强烈挑战,教育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过去人们比较注意如何扩充教育数量,推进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结构多样化,促进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现在则意识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学校教育体系能否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学习者、教育与知识之间,究竟应建立怎样一种关系?教育本身是一个世界,又是整个世界的反映,教育既要服从环境条件,又必然会影响环境条件,那么教育应当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当人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育问题时,就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本质在于:“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生全程,必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贯彻培养社会新人的根本目的。 “根据这些理由,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由于在校学习已不能再构成一个明确的整体,……教育体系必须重新加以评议。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全局,从社会和教育的关系,把学习化社会理解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教育是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是贯穿在一个人一生各个发展阶段的连续统一体。很显然,这样一种崭新的教育决不是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狭隘的学校教育体系所能理解、包容得了的,而是教育发展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根本性变革。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这就是“学习化社会”。 从国情出发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学习型社会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和战略步骤的重大举措。在教育研究中,我国许多学者早先也多使用学习化社会的概念,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这个问题。20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笔者以为,学习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方向、本质一致,是同一个社会形态或社会阶段两个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表示彻底通透之意;“型”者形状、形态、框架、格局之谓也,表示基本总体之意。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构想似更为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当然,学习化社会始终仍然是教育(乃至社会)改革发展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境界,突出地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因此,学习型社会决不仅是一个学术的概念或教育的概念,而且是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小康社会是未来社会形态的综合性、整体性特征,而学习型社会则是未来社会形态的文化的、教育的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具有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普遍意义,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和构建那么,我们致力于追求的学习型社会究竟有何特征,我们又从何入手来构建学习型社会呢? (一)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两个本质一致互有联系又相区别各有侧重的概念,终身教育更多地强调国家或政府及其教育机构给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人生各个阶段多种多样教育的需求;正因为这样,《学会生存》强调“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学习则强调公民个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在学习里比在教育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现,而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学习不仅是一种人权、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终身学习强调人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责任性,人的态度和动机,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完善。可见,终身学习比终身教育对于人的发展与完善处于更高的境界。终身学习将成为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特征。全民终身学习基本形成之时,也就是学习型社会实现之日。全民终身学习全面有效开展之时,即是人人皆学之邦的学习化社会实现之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引导社会成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思想基础。具体地说,要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由重正规教育、学历教育转变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行并重;把终身教育扩展并提升为终身学习,完成个人同他自身关系的根本转变:即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教育、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一部分;由学历社会走向学习社会。 要把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欧盟执委会于2002年6月发表了《欧洲终身学习品质指标报告书》,为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诸多挑战,概括了当代人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关键能力: 当代人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关键能力:(1)算术与识字能力; (2)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 (3)外语; (4)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5)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 (6)社会能力; (7)创业精神; (8)大众文化。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进一步简明地提出了终身教育必须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上,这四个支柱也可以视为一个人四个方面的素质或能力。其中特别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更是一项核心能力,学会学习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创业,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学会适应并跟上时代前进和变化的步伐。 (二)制度创新为关键以制度创新为关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这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组织基础和社会依托。 如果说,观念转变是先导,那么,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关键,制度建设与各项具体的教育改革相比,更具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只有制度的创新和建设抓好了,观念转变的成果才能落到实处,并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执行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是未来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学习型社会的结构特征和根本制度。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建立高度开放、四通八达、进出方便、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点是:——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主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以青少年和成人为主要对象,以教育的现代化为主要内涵,以制度化、结构化、组织化为主要特征,以正规教育、学历教育、教育机构教育为主体,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的一种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则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贯穿人生全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和终身学习,以学习型组织网络为基础,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体,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和设施,更多注重把教育、培训、学习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致力于为人的终身发展和完善服务的一种教育体系。 很显然,终身教育体系的外延比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为宽泛,教育的内涵和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终身教育体系并不排斥和否定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相反,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仍然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部分。《学会生存》精辟地指出:“学校,即向年轻一代有条不紊地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在培养对社会发展有贡献并在生活中起着积极主动作用的人方面以及在训练人们适当地准备从事工作等方面,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我们废弃了学校,不把学校当作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纵然不是唯一的部分),这就等于我们不让成千上万的人受到达种可使他们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教育。尽管人类的文化并不限于知识,但知识在今天依然是文化的有机的和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是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和高度看问题,那种把学校教育等同于整个教育,视学校教育为唯一教育,把人一生分成两段:前半生用于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接受一次学校教育管用人的一生等等陈腐的观念和主张,以及那种轻视甚至鄙视非正规教育的做法和态度,应当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和坚定不移地予以摒弃。 ——沟通教育世界和劳动世界的联系。学校教育都应有序地向社会、社区开放,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教育相互沟通,资源共享的制度;青年和成人都应该有许多实践机会把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建立回归教育制度,支持青年乃至成人比较容易离开工作岗位,重新进入教育圈子学习;建立教育带薪假制度,明确规定雇主有义务让雇员参加一定的脱产学习、半日制学习,或从事技术创新乃至科学研究。 ——把正规非正规化教育合为联贯教育体系。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一切人为的、过时的障碍都应加以革除,尽可能建立“零障碍”沟通,并着手建立在非正规教育机构乃至非正式教育场合获得的学习成果的认证制度,以及与正规教育沟通或互换的制度。 ——教育体系内须建立开放、相互沟通制度。正规教育体系的内部也必须建立开放的、相互沟通的制度。“一个全面的开放教育体系帮助学习者在这个体系中能够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应有许多机会从一种教育类型转到另一种类型,能够方便地进入不同的阶段,又能在不同的点上离开;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每个人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或从事实际工作,学生不一定完成传统的正规教育以后再接受高等教育;这个体系应具有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媒体、学习场所、学习时间。 ——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如果我们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一下,就会发现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并形成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要素或环节组成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这是不同层次的要素;如果对学习型组织细分一下,还可包括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等;现在重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以后视条件还应创建学习型农村,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要素。我们这里姑且把这一组织群落称之为学习型组织网络,由于这些纵向和横向要素的内在本质联系,共同构成学习型社会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理论上看,这是由学习型社会引伸出来的一组系列概念,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支撑;从实践上看,又是建构学习型社会的一组目标体系或目标群集,构成这个宏大社会系统工程纵横整合的结构链。 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我们把学习型组织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不仅是具体内容的变化,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经常强调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要实践领域,对不对呢?并没有错,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是,我们的思维层次还停留在一些具体的局部的问题上。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问世以后,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必须学会系统思考,他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在考虑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时,把学习型组织网络作为基础,不仅可从一个重要方面把终身教育体系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以区分,而且可把各种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整合起来,组成一个组织体系(系统),这不是否认或排斥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仍然是这个主体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却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和把握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思路。 (三)学习型社会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学习型社会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相对水平,又是一个持续创建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持续扎实地开展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现在党的十六大已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认真学习理论,深入研究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工作。根据前面的分析,应把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网络),作为建构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各项创建工作做好了,就是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架设桥梁、开辟道路。在这项工作中,党委政府是创建学习型城市及各类学习型组织的领导主体,各个部门是分工负责专司某项创建职能的管理主体,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则是各类教育的综合归口部门,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及单位则是创建工作中组织实施的主体;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上下各方协调沟通,统一部署,分工落实,为实现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要搞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论,开展理论研究。鉴于学习型组织理念多来自国外发达国家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或一些企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理解、消化这些理论,掌握其精神实质,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现在人们欣喜地发现,在一些试点实践中,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课题(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结合,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结合,力求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建构理论。在工作步骤上,实行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经过试点,逐步推广,注重实效。 目前在工作中,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标准掌握和实施检测问题。这里也可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如欧盟执委会于2002年6月发表了《欧洲终身学习品质指标报告书》,该报告书工作小组成员,来自35个欧洲国家、OECD以及UNESCO的代表,自2001年初定期开会,考量终身学习的复杂性,据而从中找出15项最具代表性与适当性的终身学习品质指标,涵盖四项范畴:知识、技能与态度;途径与参与;终身学习资源;策略与制度。美国迈克尔J.马奎特所著《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则给出了“学习型组织测评表”,共分学习动态、组织变革、授权赋责、知识管理、技术应用5大项50小项,最高得分200分,得分越高说明该组织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越明显。我国一些地区对学习型组织的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认识理解不甚一致,难免在标准及具体指标的掌握上失之宽严不一,或比较粗糙,甚至重要指标的缺漏。笔者建议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统一领导,分工归口,调查研究,综合概括,特别是可以组织各有关方面专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基本标准,提倡创造特色。至于学习型城市的标准及评价认定,应在更高的层面进行管理监控。 《学习型社会》信息作 者: 连玉明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字 数: 1270000 版 次: 1 页 数: 995 印刷时间: 2004-1-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694850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 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现的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认为,学习型社会将迎来一个“知识人”时代。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到“知识人”,社会结构正趋于从等级制向扁平化转型。学习型社会理论正是基于“知识人”的假说,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知识是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并使社会价值最大化。从这一概念出发,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入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这就是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学习型社会》理论专著的基本内容。 作者简介连玉明,著名城市专家,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社长。 1987年,连玉明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之后,他有过教师、律师、记者、总编辑、公司总裁的职业经历。1994年,创办《领导决策信息》周刊,成为一份专为国内中高级领导提供信息的决策白皮书。之后又创办“中国政务信息网”和“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2001年,创建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首家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跨学科国际化非营利组织,并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和世界城市竞争力研究与评价的专业机构。他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秘书长等职务。 连玉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学、学习型社会理论和决策学。长期从事城市竞争力研究,是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和新城市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提出的“城市价值链理论”成为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之后的新的城市竞争力理论;他研究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和“中国城市竞争力解决方案”被证明为该领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他主持研究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在国内创建学习型社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