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阮公体三首
释义

《学阮公体三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此诗共三首,主要内容为刘禹锡分别从三个人生时间上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理想的看法。

作品名称:学阮公体三首

创作年代: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刘禹锡

作品原文

学阮公体三首

其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①,三折乃良医②。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其二: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其三: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作品注释

①虑:猜度,料想。

②三折:指多次折断骨骼。

作品赏析

其一:

刘禹锡自认为从小就怀抱雄心壮志,具有远大的理想,不趋时附势,但是,由于涉世未深,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变幻无穷的政治风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只相信做人要象绳墨一样正直,哪里知道还会遭到阴谋诡计的暗害。

百战百胜就难以对敌人提高警惕,经过几次折臂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人生如果不遭受挫折,怎么能倾慕和思念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呢?这首诗通过回顾自己的政治经历,从政治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一个人只有经过多次挫折,才能加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更加珍惜自己同朋友的情谊。

其二:

这首诗着力勾画了"老骥"和"鸷禽"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北风激励那久经征战的老骥,秋霜触动那展翅凌空的雄鹰。展现在前面的道路漫长而遥远,广阔的原野上常常笼罩着阴云。老骥若隐若现,奔驰在绝远的边塞;雄鹰展翅疾飞,掠过茂密的树林。若不是深秋景色的触动,怎么能激发起雄心壮志?刘禹锡在这首诗中以老骥和鸷禽自比,表示尽管路长道险,阴云密布,还要向骏马那样出没绝塞,象苍鹰那样冲破层阴。"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虽是诗人就骥驰鹰翔而发的议论,是对老骥和鸷禽的由衷赞叹,但更是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奋力呼喊,是对激越奋进之情怀的抒发。

其三:

刘禹锡认为,过去许多有德才的贤人,凭借着为事业献身的勇气而努力奋斗,他们所忧虑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个人的安危利害。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诗人从"昔贤"身上汲取力量,与古代的贤者心心相印。权贵之门,有"仁"有"义";他们的心,又"苦"又"辛"。这就揭露了当时权贵们所标榜的"仁义"的虚伪性。诗人表示不学那弯曲的玉磬而折腰逢迎权贵,宁使自己无米为炊,直至甑上积满灰尘。因此,这首诗以"忧国不谋身"的昔贤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而对那些所谓"有仁义"的侯门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气节,抒发了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

总之,《学阮公体三首》是刘禹锡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其人生观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