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详禅 |
释义 | 台湾的国学大师“耕耘先生”首创的“安详禅”。耕云导师天纵圣明,乘愿再来,早年悟道,经过数十年的涵养,成就非凡,非但深入禅的阃奥,且具有伟大的传心力量。凡有缘亲近之人,莫不亲领法喜禅悦,同声赞叹,庆幸、珍惜此一稀有难得之法缘。如今蒙 耕云导师启发而悟道者不在少数,成就证果者亦大有人在,均得力于 耕云导师「传佛心印」的威力和「法门的简易」。他每一秒钟都活在安祥里,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忿怒、没有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安祥禅简介吾 耕云导师天纵圣明,乘愿再来,早年悟道,经过数十年的涵养,成就非凡,非但深入禅的阃奥,且具有伟大的传心力量。凡有缘亲近之人,莫不亲领法喜禅悦,同声赞叹,庆幸、珍惜此一稀有难得之法缘。如今蒙 耕云导师启发而悟道者不在少数,成就证果者亦大有人在,均得力于 耕云导师「传佛心印」的威力和「法门的简易」。 吾 耕云导师悲愿宏深,一生辛勤说法及传心。为期普渡众生,特掀开中华祖师禅神秘的面纱,以现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禅的内涵、精髓、宗旨、修行和保任的方法;同时为因应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环境的需要,将古代的中华祖师禅过滤并升华为「安祥禅」。因此安祥禅不只是为整个人类而设立,更能契合今后科技时代的需求,是非常殊胜的心灵救济法门。 今谨将安祥禅简介于后:一、 安祥禅的命名:以「心安则吉祥」立名为「安祥」,并将「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迄中华祖师禅一脉相传的内涵——「安祥」直接外举,故再定名为「安祥禅」。为此, 耕云导师以「安祥歌」来阐述安祥与禅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晚期说法更进一步指出「安祥就是佛的心态」、「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安祥」。 二、 安祥禅的精髓:安祥的心态,也就是统一调和的心态,亦即定慧圆明的证量。 三、 安祥禅的法宝:耕云导师之讲词、著作、解惑录、诗歌、法语铭言及安祥禅曲。 四、 安祥禅的戒条:初期说法以「不可告人之事不想、不做」为戒条,尔后更进一步具体约定如「契约」所示。 五、 得到安祥的方法:以诚敬信的心涵泳在安祥禅法宝中,就可得到安祥。 六、 修学安祥禅的基础与重点: (一)学禅的四个基础:存诚、行正、尽责、感谢。 (二)向上的基础:诚、敬、信、行。 (三)修学安祥禅的重点: (1)以正信因果为学禅的基础, (2)以反省、去恶为学禅的起点, (3)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 (4)以践行中道为心行轨范, (5)以家庭为修行的道场, (6)以躬行实践来创造价值, (7)以穷本溯源为参学课题。 (四)解脱者的风骨: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囿。 (五)修行成佛的四个指针:信、愿、行、证。 七、 安祥禅修行(保任安祥)的方法: (一)以反省忏悔去除心垢,并强调发露忏悔。 (二)杜漏: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认同、不多说话、不生气、不躯壳起念、唯求心安。 (三)无漏行:就是实践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四)实践不二法门: 1.修行的要领: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乐不二。 2.证入的方法:能所不二、定慧不二、体用不二、心法不二。 3.真实法要:不思议。 (五)禅的正行:溯本穷源以竟理、行深般若以泯事、淑世超世以随缘。 (六)修心法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七)修行的秘诀及最高法门: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八、 安祥禅的生活方式:安祥禅的设立系为适应现代及未来的工业社会,不须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但必须修正想念行为、提升心态并活在责任义务中。 九、 安祥禅的力量:展现生命的「亲和力」及「同化力」。 十、 佛法名词释义: 1.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不是追求知识和道理。 2.如来:「如来」就是「如其本来」的心态,亦即本心。 3.禅 :「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和永恒相」、「法界心的现量」、「涅盘心的亲证」、「不二法门的体现」。禅的基本内涵与架构是「正见」和「正受」。 4.禅定:系指禅宗祖师禅的禅定,是外不着相,内心不乱的,而安祥禅的禅定有三种——离执禅定、去执禅定、无执禅定。 5.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想念和行为。 附录《安详之美》 安祥之美,是在说明安祥的美好,当然也包含对安祥的赞美。 首先要辨明的是什么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么? 我们可以分几点来说明: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法有“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何以见得“安祥是法的现量”?因为“法过语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体,也就是由语言文字、思维、辨说中升华出来的法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法’,是很难理解的”。法是什么?大家说它是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个什么?原本没有四万个已发现的银河系,没有太阳系,没有地球,没有生物,也没有人类。原本的法,是在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着的,这才是真实的法。这个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它的当体就是安祥。 我们为什么说“法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因为语言文字尽最大能力表达,充其量只是相似,并不全等。而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佛经上有盲人摸象之喻──有的人摸到耳朵,说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说它像个大锅;有的人摸到腿,说它像根柱子;……都不一样,都不能窥见全体。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现量,因此安祥就是禅的生命。 古人参禅学道,走遍百城烟水,所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不辞千山万水,不辞辛勤跋涉,来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法呢?绝不是什么道理。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我们阅读禅宗典籍,二祖见初祖最吃紧的一段对话,就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这段对话在禅宗来讲,非常重要。人为什么要求法呢?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祥,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我们看禅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坠石头踏碓舂米(碓,现在乡下还看得到,都市就只有碾米厂了),甚至有的人苦参苦学二、三十年,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呢?绝不是追求神秘。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绝不是真理。他追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论,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祥,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 (三)安祥是正受的实证 什么叫做正受?正受是佛经上的名词。如果我们把它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 我们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我们的心不安宁,使我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何以我们的感受大多不正确呢?所谓的“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靠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在缤纷幻象当中,我们所认知的,我们所观察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的感受里,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的真实受用。 如果一个修行者苦行了几十年,而没有得到人生的真实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看《指月录》,有位香林远禅师临到圆寂的时候,很高兴地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就是说“虽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终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出门有轿车,回家有全电气化的生活享受,饮食可以食前方丈、满汉全席,绝对不是指这个。你再有钱,给你两客十二盎司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你就要找医生了。可知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显然这并不是学法所追求的目标。佛法所追求的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么,正受又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一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著、一切相对”的调和、统一的心灵状态。什么叫做正受?正受就是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灵状态,也即是真正修行者的真实受用。 心灵的统一、调和,非常难。如果我们心里不调和,紊乱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环境里,也不能够去领会、享受。因此“心灵的统一”应该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标,为什么呢?因为就一般情况来说,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统一的,除非我们对自己下过一番自我认知的工夫,而能到达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处,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心灵,也不会察觉、发现是不统一的。你认为你的心灵是统一的,你认为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各位!实际上,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碎的,心灵是分歧的,意识是多头的。这话怎么讲呢?你明明想做这件事,再过几分钟你又不做了,你自己就反对你自己,你第二个意见否定你第一个意见;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才对,但是你的情感告诉你不要这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件事是坏的,这个人是不可以接近的,但是你的情感鼓励你、逼迫你、怂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亲近他;我们的心前一刻是喜悦的,后一刻是沮丧的。由此可知,我们的心灵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统一。 天下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的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种心灵统一的状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灵的统一、调和的状态”说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业障以后的心灵觉受”来解释。 什么叫业障?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思想行为的总和,就叫做“业”。 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性?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于庄子说“道在屎尿”──不因为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没有真理;既然如此普遍、如此现成,为什么看不到?就是因为有障。什么障?业障。业障不能说是好或是坏,只能说它是一个事实,它是你从出生到现在,生活、行为、想念的总和。这种“业”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同”、“对于意识素材的联想”、“由自我出发的所有消极性的、破坏性的情绪的发露”。由于它与真实不同质,所以你便无法再见到真实,因为整个的业是虚假的东西,以虚假的东西去窥探真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突破了业的障碍,才有可能见到真实。所以我们时常说“人应该反省”,靠着反省,对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彻底了然以后,就有突破业障的可能。当我们把业的障碍突破了,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见得到生命的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安祥。 (四)安祥是最高的生活艺术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祥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 说到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们想一想:“在这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最真的?”向外找,我们找不到。说到“真”,就离不开“纯”,所谓“纯真”,这地球上有没有纯真的东西呢?有!如果我们真要去追求纯真的话,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诸己才行。 当我们把内心变得调和、统一,离开一切相对,扬弃一切二元的概念,放弃由业力形成的自我,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绝对安祥的。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它没有二元的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强形容,那就是“我觉故我在”。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最纯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是离诸相对的至善。我们讲“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顶好。什么东西顶好呢?唯有“离开一切相对,离开所有二元”的概念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安祥的心态,才算顶好的至善。 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这可从两方面来讲: 1.是感觉之美:一个人当他内心秒秒安祥的时候,没有想象、没有烦恼、没有相对、超越时空,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盘经》所讲的“常、乐、我、净” ──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2.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怀有病态的心理,因为心里有阴影,看万事万物都阴森、都丑恶、都黯淡、都晦涩。但当他把心调和得非常安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一切是这样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触目菩提──万物入眼都是真实而美好的。 我们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我们能够如此活,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所以我们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五)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左传》上有个诸侯楚武王荆尸跟他太太邓曼说“余心荡”──我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你既然失去内心的安祥,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了。隔了没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态里,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着你。 由以上各点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现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发露 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用这些名相?因为研究佛法最感苦恼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义。 我们了解了“安祥是什么”,就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如何才能获得安祥? ( 略)....... 三、安祥的美好 (一) 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身体自然健康,疾病减少,相好庄严(相貌美好又庄严)。真正学禅而上路的人,连相貌都会改变。大家如果在老朋友当中互相观察,将会发现有人已经把内在的安祥之美发露到表面上来了,而表现出清雅脱俗,当然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满幸福、和谐,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堪能信赖。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畅,障碍自然减少,合理的欲望都会实现,正确的努力也会成功,而且可以消千灾于无形,遏百难于未萌。一切灾难都有原因,没有灾难的因,就没有灾难的果。所以对于一位秒秒安祥的人来说,千灾不会降临,百难不会萌生,整个人生活得潇洒自在,大吉大利。 (二) 安祥堪报不报之恩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钟都散发着他生命的光辉,构成他生命的磁场,进入他生命磁场的人,立刻感觉到安祥──心浮气躁的人感觉到一阵清凉;忿恨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中,到处散播出灿烂的心光,到处散播出安祥、和谐的灵气。虽然你无心以有为法报四重恩,但是你已经报了,这就叫做堪报不报之恩──不用报恩,已经报恩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散播安祥,我们的社会就是个祥和的社会;我们人人散播安祥,我们的国家就是一个富强康乐、所有邪恶势力无法侵害的国家。 我们要报亲恩、报国恩、报天地恩、报众生恩,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安祥。当我们内心固定了安祥的时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这么美好,当然值得我们拼生命的全力去追求、去获得、去保有。 (三) 安祥可以奉献心力 享受人生 一个安祥者,他的心是统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当他进行正思维时,是锋利无比的,他具有最高的创造力。一个人到了心灵安祥的境地,如果他有一个疑问,而肯不停地用安祥心去思考,不要两三天就会得到一个崭新的答案。他对国家、对人群、对社会都能够提供卓越的贡献,而不会是社会的包袱,不会给社会带来负值。 他每一秒钟都活在安祥里,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忿怒、没有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选自耕云先生《安详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