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薛禹群
释义

薛禹群,水文地质学家。高中就读于无锡中学,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时称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7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研究室、环科所地下水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议组成员等职。

中文名:薛禹群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无锡玉祁

出生日期:1931年11月2日

职业:教授,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长春地质学院

代表作品:《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

性别:男

专长:地下水研究

教学和研究

40多年来,一直执教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议组成员。

专长

专长于地下水研究,1986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较完善的三维热量运移模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海水入侵潜水含水层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及所提对策应用于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海水迅速入侵的龙口市沿海地区后,使海水入侵速度由1989年的20kmz减至现在的每年1~2km2。该模型克服了“降雨人渗和潜水面波动对入侵水质的影响”两个难题,在国际上被评价为“发展了潜水含水层条件下的海水入侵模型”。他还建立了一系列水量、水质模型,其中含水层越流系统等7个模型系国内首创。

著作

他撰写的《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是我国第一部水文地质数值法著作;所主编并两两次修订的《地下水动力学》20多年来一直作为全国教材使用,1999年获得教育部科技教材二等奖。多项研究成果获部省级以上奖励。他长期在南大工作,期间多次去美、澳等大学讲学和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地下水中热量和物质运移、海水入 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水资源管理等前沿课题的研究。针对有些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的情况,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三维热量运移模型,在上海实施后储能效果良好。研究解决了山东地区抽取地下水过量导致咸水入侵的问题。系统研究水量、水质模拟,其中有7个模型属国内首先建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污染预测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先进手段。同时提出了许多求解这些模型的新算法,其中对数插值法、求解流速的新方法均属首创。多次荣获省和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著述

著述有《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等教材和专著7本。其中《地下水动力学》为中国通用教材,共发行3版,重印7次。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25篇被SCI、EI等收录。曾荣获江苏省和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大量水文地质学人才,他的学生中仅教授或教授级高工就有近百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果

1949年考入国立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1952 年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工作。几十年来,薛禹群教授和他的同事一直追求这样的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认为科学研究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创一流,要有原创性成果。他结合中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瞄准国际前沿,在科研上勇于创新,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国际首创的佳绩。

三维热量运移模型

薛教授在大量的工作前提下,于1986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较完善的三维热量运移模型,为预测冷水或热水在含水层内运移,和利用含水层来贮存能量(冷能或热能),为储能效率的预测、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成果应用于上海储能、回灌以控制地面沉降取得良好效果。

科研难题

80年代初,胶东沿海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使当地的地下水水质恶化,人、畜饮用困难,土地难以耕种,有关工业产品品质下降。薛禹群教授等经过7年监测,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海水入侵的特点、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海水入侵模型。该模型及所提对策应用于山东龙口地区取得良好效果,海水入侵速度从1989年的约20km2减至每年1-2km2,有效保护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于这个模型克服了难以处理的“降雨入渗和潜水面波动对入侵水质的影响”这两个难题,因而被国际专业权威刊物评价为“发展了潜水含水层条件下的海水入侵模型。”

其它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他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有关水量、水质模型。其中,含水层越流系统等7个模型为国内首创。为中国开展水资源评价、水位预报和地下水污染预测等提供了先进方法和有效手段。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

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薛禹群院士围绕日益复杂的地下水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及时地提出学科发展新的方向,在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生长点。

他在研究海水入侵的过程中,根据海水与岩石接触中的阳离子交换现象,建立起阳离子交换运移行为的三维模型,成功地摸拟了龙口地区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全过程,与实际观测一致。后来,他们又针对比海水矿化度高数十倍的卤水/咸水入侵所发生的水——岩间溶解与沉淀过程进行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山东莱州湾地区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全面研究液体——岩石间物理——化学作用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为推动中国地下水模拟科学的发展,他们还研究配套了模型求解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如对数插值法、三次样条函数求解流速等,其中多项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三维对数插值法不仅较国外同类方法早提出3年,且功能更强。这些方法克服了一些模拟中的关键性难题,有效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为中国模拟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薛禹群教授深知中国地下水研究起步较晚,有些研究甚至处在零星的没有系统性的阶段。因此,他不仅在科研上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还十分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自1984年起,他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他的成果。1991年4月,薛禹群教授在南京大学成功组织并主持召开了国内首次地下水流和污染模拟国际会议,把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受到各国与会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薛禹群教授共在国内外刊物、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87篇,其中很多SCI学术榜收录。他的成果曾获江苏省和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他主编的《地下水动力学》20年来作为中国教材,为培养中国水文地质人才作出了贡献。1980年,他写的中国第一本水文地质数值法著作《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对促进中国地下水数值模拟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相应贡献。

薪火传人倾深情

个人的事业是短暂的。薛禹群教授十分重视培养年轻人。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今年31岁的吴吉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奖掖后学的精神我的感受最直接。”1989年,面临大学毕业的吴吉春因家中较困难,曾想早点找个挣钱的事做,薛教授亲自找他谈话,劝他要把眼光放远些。后来吴吉春考入薛教授门下读研。至今吴吉春还记得第一次与老师见面时,薛教授诚恳地对他说:“我懂得也不多,但我一定会倾全力手把手教给你。”当时正值海水入侵课题研究进入关键时刻,薛禹群教授让吴吉春参加到该课题中去,并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帮助他。师徒俩在计算机旁一干就是几个月。吴吉春仅用了1年半时间就圆满完成了硕士学业。对理科来说,如何对待科研数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治学态度。地下水动力学研究涉及的数据尤其多,在工作中,薛教授不容许修改数据。他认为对误差可以分析其原因,但不能随意改动,尤其不能成为一种不良的习惯,一流的成果只能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上。吴吉春的博士论文做好后,涉及的上百万个数据,薛教授要他再三核实,并制成相应图表。对论文中需要验证的数据,薛教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先后3次送到3个不同的实验室去验证,确保准确无误。

薛禹群教授桃李天下,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近年来,在他的学生中已经是教授或教授级高工的就有80余人,博士生导师4人。

1931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1949年考入国立唐山工学院

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52年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前称地质系)助教

1955年-1957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随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导师学习

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

1982年-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系与美国工程院院士S.P.Neuman教授一起从事有关地下水动力学和地下水模拟的研究

1986年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前称地质系)副教授

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扩展阅读:

1

http://daoshi.eol.cn/page.php?exp_id=9833

开放分类:
人物名人地质学家吉林大学校友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9次
最近更新:2012-04-22
创建者:silentino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8: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