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宣州开元寺南楼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宣州开元寺南楼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杜牧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宣州开元寺南楼① 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看山酒满倾。② 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③ 作品注释①宣州开元寺:在宣城北陵阳三峰上,寺始建于晋,初名永安寺,唐初改名大元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宋景德年间改名景德寺,明正统年间复开元之名,当时寺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清光绪县志记载:“今之东城内,自街以北,当日半属寺基。” 南楼:开元寺有东楼、水阁与南楼,南楼狭小。 ②床:供人睡卧的用具。如,床铺,床位。《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古代亦指坐榻。这里指“坐榻”。 倾:倒坍,倾覆。如,大厦将倾。范仲淹《岳阳楼记》:“樯倾楫摧。”引伸为倒出。这里说将全部倒出。 ③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杜甫《上已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簿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作品赏析837年(唐开成二年),杜牧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再次赴宣州为团练判官。这是杜牧第二次来宣州,八年前沈传诗任宣歙观察使时,杜牧曾在沈的幕下任职,杜牧少年科第,又是高门世族的才子,素怀壮志。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宣城的胜迹,杜牧最钟情的是开元寺。诗人在开元寺题咏竟达八次之多。第二次来宣城,已经年近不惑,重游故地,百感丛生。这首七绝《宣州开元寺南楼》是其中之一。 全诗借景抒怀,表达自已才志难酬的苦涩心情。 开头第一句“小楼才受一床横”,是写南楼地方狭小,仅仅只容得下一“坐榻”。床,本来是供人睡卧的用具。古代亦指坐榻。这里是“坐榻”之意。这一句是实写,但喻意较深,他是说自己处也走向一个狭窄的空间。来宣州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子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陪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第二句“终日看山酒满倾”,尽管这样,我还是想倾尽自己的满腹经伦想为国家做一些事。但作者不明说,而是借景设喻。因为开元寺的东边有宛溪流过,北面有风景秀丽优美的敬亭山,诗人坐在坐榻上终日看山,而且饮酒,饮酒时斟满、喝干,斟满、喝干,是“酒满倾”,而且终日看山。为什么要看山,敬亭山,谢脁在此高歌,李白在此吟唱,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开元寺的北面,飞鸟出没,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欢人歌,这人文圣地、自然美景,怎么也看不够,但随着岁月一起流逝,云烟己过,眼掺合着水声,他感慨岁月、烟华无法让人生永驻,有一种淡淡的悲凉。 第三句“可惜和风夜来雨”,“和风”,春季的微风,点明时间,也喻指有一时的机遇,因为这是作者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再次赴宣州为团练判官。“夜来雨”,春天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好雨。诗中又突然出现一种明丽、爽朗的景象,这“和风、夜来雨”是好啊,但很“可惜”,为什么说“可惜”呢,”诗进入的主旨。 第四收尾句“醉中虚度打窗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诗人酒喝多了,喝醉了,以至到了夜间,和风带着雨点敲打着窗户,但朦朦胧胧的诗人,没有办法欣赏着这自然美景,只是虚度而己。这句既形象,又深刻。也寓意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抱负。也反映诗人在人生态度上的消极与低沉。 综观全诗,在写法上,借景抒怀,给人以低回、惆怅之感,但又据实写景,轻快流畅。诗中以拗峭与健爽互相交映,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明快、深寓的特色。诚如全祖望所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鲒绮亭集外编》)。 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828年(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