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宣州 |
释义 | 宣州,古代州郡名称,稳定时期所领地域为今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和旌德县除外)及芜湖市的芜湖县和南陵县。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 中文名称:宣州 别名:宛陵 行政区类别:古代州郡 所属地区:江南西道、江南东路 下辖地区:稳定时期为六县 政府驻地:今宣州区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南 面积:11214 人口:263万 方言:江淮官话、吴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著名景点: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鳄鱼湖、王稼祥故居 简介宣州自秦初正式置县, 始名“爰陵”,汉初改称“宛陵”,隋代易名“宣城”,自古以来均为历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消宣城县,设立宣州市,将原来属于徽州地区的绩溪、旌德和宁国三县并入宣州市;2000年,撤市设区,更名为宣州区。 历史沿革秦置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区)。西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升为宁国府,明、清袭之。1932年置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宣城。后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设宣城专区,属皖南行署区。宣城专署驻宣城,辖宣城市及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等5县。1950年撤销宣城市,原芜当专区所属当涂、南陵2县划入宣城专区。辖7县。1952年1月撤销宣城专区,将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当涂、南陵6县划归芜湖专区;宁国县划归徽州专区。 1970年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地区驻芜湖市,辖芜湖市及芜湖(驻鲁港)、当涂、郎溪、广德、宣城、泾县、南陵、繁昌等8县。1973年芜湖市改由省直辖。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的芜湖县划归芜湖市;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的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繁昌县、青阳县、南陵县划归芜湖市。1997年,面积12340平方千米,人口271.2万,行署驻宣州市。辖宣州、宁国2市和郎溪、广德、泾县、旌德、绩溪5县。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宣州区。(2)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3)宣城市辖原宣城地区的广德县、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和新设立的宣州区。原宣城地区的宁国市由安徽省直辖。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宣城市总人口2659639人;宣州区822707人,郎溪县316592人,广德县485757人,泾县333586人,绩溪县177091人,旌德县142064人,宁国市381842人。 经过2001-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67镇、103乡、6个街道)调整为115个乡镇、街道,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地理位置宣州区地处长江以南,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位于东经118°28'—119°04',北纬30°34'—31°19'之间;是宣城市政府所在地。 宣州是皖南交通枢纽。北临江苏,东南临宁国,东临郎溪,西接芜湖市,西南临泾县。皖赣、宣杭铁路交汇于此,318国道、合芜杭高速穿境而过,水路直通长江,航空港北有芜湖、合肥、南京,南有黄山、东有上海、杭州。通信、供电、供水便利,科教文卫等设施一应俱全。 区域划分宣州区辖19个乡镇(14个镇、5个乡),7个办事处,182个村;乡村户数20.4万户,乡村人口数73.92万人,乡村劳动力46.39万人。全区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万亩、林地137万亩、可养水面54万亩。 气候宣州区属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日照时数2072.5小时;年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28天;年平均降雨量1324.8毫米。 水资源宣州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均降雨总量为36.15亿立米,产生地表迳流总量为16.85亿立米。境内有水阳江、青弋江,自南向北过境而入长江,其中水阳江穿越境之中部90公里。“两江”年均过境迳流总量约40亿立米。 粮食资源近年来,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按照“优粮扩经,突出发展养殖业和经果林”的总体思路,围绕优质粮油、畜禽、特色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水产五大主导产业,构筑宣州特色产业的新格局。 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762公顷,其中:早稻22976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21708公顷、双季晚稻24593公顷、小麦7613公顷;油菜籽播种面积2342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7204公顷。 特色经济作物中,烤烟实栽面积1745公顷;郊区常年蔬菜菜地2.3万亩(大中小棚保护地生产面积1.1万亩),高山反季节香菇生产稳定在1200万袋(珍稀食用菌生产100万袋),被省农委评为蔬菜产业生产十强县(区);桑园面积1.61万亩;茶园面积4657公顷,云雾山精制茶厂通过安徽省出口商检认证获得远箱出口资质,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出口茶生产基地;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1万亩;栝楼面积5000亩;地膜花生面积2万亩;太子参面积2万亩。 畜牧业2007年上半年发展状况近年来,畜牧业已成为宣州区农业中增长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形势有喜有忧,家禽规模扩大,生猪养殖萎缩。统计显示,上半年该区畜牧业生产形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生猪存、出栏下降。1-6月,全区生猪出栏104193头,比去年同期的124357头,减少了20164头,下降16.2%;生猪存栏110699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7364头,下降13.6%。 2、家禽存、出栏上升。1-6月,全区家禽出栏857万只,比去年同期的574.6万只,增加282.4万只,增长49.1%;家禽存栏量514.4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9%。 3、畜产品总产量增加。1-6月,全区肉类总产量18306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3%。其中:生猪产量8037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4.8%;肉用牛产量269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5.5%;羊肉产量217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8.7%;肉用家禽产量978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6.4%。 4、畜牧业效益明显提升。目前,该区生猪收购价格升至每50公斤6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0%以上,外三元猪则更高,收购价达到630元,最高达到680元,每头猪获纯利500元左右。家禽出售价比去年同期也大幅上涨,增幅达到17%以上。 牛饲养量1.36万头;生猪饲养量39.7万头;羊饲养量4.6万只;家禽饲养量2335万只。 动植物全年完成造林30760亩。被市绿化委评为全市植树造林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造林整地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园林水果产量15495吨,其中:梨3586吨、桃5433吨、猕猴桃900吨、葡萄297吨、柿子2297吨。 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4万亩,其中:幼蟹培育2.3万亩、河蟹养殖面积19万亩、低坝高栏生态养殖2万亩。稻田养殖面积9万亩。 宣州区已形成了以北部水产养殖、中部家禽繁育、南部林特产品开发、城效苗木花卉培植和优质粮油基地的特色块状经济。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产值28.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 生态资源宣州区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域;是全国四大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幼蟹繁育基地、三黄鸡苗供应基地。宣州的农产品已具备良好的品牌优势。全区拥有“宣华牌香菇”等30个注册商标标识,其中“水东”牌蜜枣、“宣华”牌香菇、“云锦”牌蜂蜜、“皖南黄鸡”享誉海内外,华阳香菇在上海香菇市场占有份额达到80%。皖南黄鸡、太子参、宣木瓜等系列产品销售网络已辐射全国。宣木瓜干红、乐方香瓜子等5个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农产品。朱桥河蟹等11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皖南宣大米等21个优质农产品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扬子鳄”牌大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米”。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涉及家禽育种、粮油加工、中药材科技开发、蜂产品、枣产品加工等。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购销等各类农民专业协会36个,会员人数共有3683人。 宣州建置丹阳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281) 宣州:隋初 宁国府: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 宣城县:1912年 宣城专区:1949年5月 宣州市(县级):1987年6月10日 宣城市(地级):2000年6月(撤地建市,宣州市改为宣州区,是宣城市目前唯一市辖区) 方言:市区主要通行江淮官话(洪巢片)及吴语(宣州片),辖县江淮官话、吴语、客家话、徽语并存。 人文宣州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世界上最大的扬子鳄繁殖研究基地和观赏中心“中国鳄鱼湖”;有著名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奇峰秀美的高峰山和云雾缭绕的柏枧山,烟波浩淼的南漪湖和玉带缠绕的水阳江等山水风光;有史前文化遗迹“陈山旧石器遗址”、古宣纸的发源地之一“周王胡家涝古宣纸遗址”,卫东小河口的唐宋古窑址群等科考旅游资源;有江南名刹溪口龙泉寺、京山堂、华东第二的水东圣母堂及狸桥云山寺等宗教文化景观;有龙泉洞、白云洞、神仙洞等岩溶景观;有谢眺楼、三国时期的龙溪塔、唐代景德寺塔、宋代广教寺双塔、明代龙首塔等楼台塔坊景观;有水东老街、洪林贡村、小胡村等宋元明清古村落景观。谢眺、李白、白居易、梅尧臣、梅文鼎、石涛、恽代英、肖楚女、陈毅、粟裕、张鼎丞等均在宣州生活和工作过,并留下了珍贵的生活场景及文化遗存,唐代大诗人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为诗山增辉添色,更成为宣州扬名天下的千古绝唱。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宣州,宣城。紧。开元户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乡一百六十七。元和户五万七千三百五十。乡一百九十五。今为宣歙观察使理所。 管州三:宣州,歙州,池州。县二十。都管户九万一千七百六。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楚。秦为鄣郡。汉武帝改为丹阳郡,领县十七,理宛陵,即今理是也。汉有铜官,舆地志云:“宛陵县铜山者,汉采铜所理也。” 顺帝立宣城郡,东晋或理芜湖,或理姑熟,或理赭圻。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郡为宣州,移于今理。武德二年置总管府,七年为宣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宣州。州理城,周封楚子熊绎于此,汉丹阳郡亦理此城,俗传晋桓彝所筑。 州境:西北至上都取和,滁路三千一十里,取润州路三千七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和、滁路二千一百五十里。正北微东至润州四百里。正北微西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池州三百四十里。正南微西逾岭至歙州三百八十里。西渡江至庐州六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白?布。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及绫绮等珍物,与淮南、两浙相比。 管县十:宣城,南陵,泾,当涂,溧阳,溧水,宁国,广德,太平,旌德。 宣城县,望。郭下。本汉宛陵县,属丹阳郡,后汉顺帝置,至晋属宣城郡,隋自宛陵移于今理。 敬亭山,州北十二里。即谢?赋诗之所。 青弋水,州西九十九里。 南陵县,望。东至州一百里。本汉春?县地,梁于此置南陵县,仍于县理置南陵郡。隋平陈废郡,县属宣州。 鹊头镇,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即春秋时楚伐吴,败于鹊岸是也。沿流八十里,有鹊尾洲,吴时屯兵处。 得国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监。 梅根监,在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 铜井山,在县西南八十五同铜。 战鸟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临大江。本名孤圻山,昔桓温于赭圻讨贼,屯兵山下,夜中众鸟鸣,贼谓官军已至,一时惊溃,因以为名。 春?故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赭圻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西监大江。吴所置赭圻屯处也,晋哀帝时,桓温领扬州牧,入朝参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焉。后城被火灾,乃移镇姑熟。 泾县,紧。东北至州一百五里。本汉旧县,因泾水以为名,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武德七年,于此置猷州,八年废,以县属宣州。 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陵阳子明得仙处。 微领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泾水所出也。 盖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下有舒姑泉,昔舒氏女化为鱼于此泉,闻弦歌声,则有双鲤涌出。原本“西南”下有“二百”二字。 当涂县,紧。东南至州一百九十三里。本汉丹阳县地,其当涂县本属九江郡,汉为侯国。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注云“在寿春东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武帝太康初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入过江在于湖者,侨立为当涂县,属淮南郡。隋大业十年废于湖县,以当涂属宣州。 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二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塘,即从此渡也。晋左卫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诸灵怪,亦在于此。 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山上皆有?月城,宋车骑将军王玄谟所筑,于此屯兵捍御。 赤金山,在县北一十里。出好铜与金类,淮南子、食货志所谓丹阳铜也。 九井山,在县南一十里。殷仲文九日从桓温登九井赋诗,即此山也。 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丹阳湖,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回三百余里,与溧水分湖为界。 芜湖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汉末湖侧亦尝置芜湖县,吴将陆逊、晋谢尚、王敦皆尝镇此。 姑熟水,在县南二里。县名因此。 慈湖,在县北六十五里。吴将卞融于此屯兵。晋成帝咸和二年,陶侃与苏峻战于慈湖。侯景之乱,兵至慈湖,梁人闻之大恐。 采石戍,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溧阳县,紧。西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旧县,属丹阳郡,以在溧水之阳为名。吴时置屯田于此。隋属蒋州,今润州上元县西石头城,是蒋州理也。又属润州,大业二年属宣州。 平陵山,在县南十八里。晋成帝时,李完围韩晃于此山,斩之。山高四十丈。 溧水,在县南六里。 溧水县,上。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本汉溧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宇文述割溧阳之西、丹阳之东置。 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丹阳湖,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与当涂县分中流为界。 固城湖,在县南一百里。周回九十里,多蒲鱼之利。 宁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后汉末分宛陵南乡置,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其后武德中废,天宝三年复置。 五湖水,在县东北四里。 广德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五里。后汉分故障县置,属丹阳郡。宋为经安县,隋仁寿三年属湖州,大业二年移于今理,属宜州。至德二年,改为广德。 桐?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是也。 太平县,上。东北至州二百八十里。本泾县地,天宝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 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 旌德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