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宣城石耳
释义

宣城特产石耳,又名岩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野生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大者盈尺,小者如掌,外表呈铁黑色,薄如纸,形状如耳,故称石耳。石耳营养价值极高,内含很多的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之补品。石耳为脐衣科植物石耳的叶状体。又称石木耳、岩菇、石壁花。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均有分布。四季可采,去杂质,洗净晒干用。

食补价值

宣城石耳是石耳中的上品,更是食用滋补品,“石耳炖甲鱼”、“石耳煨乌骨鸡”、“石耳肉片汤”,均为高档名菜,既味美可口,又能滋补强身,故《本草纲目拾遗》中有石耳“作羹饷客,最为珍品”的评价。

食用方法:取干石耳,用温开水浸泡十五分钟,剪去石耳上的耳根,然后用手反复搓洗数次,即可食用。本品适于作汤菜,老鸭石耳汤、石鸡石耳汤、排骨石耳汤等。

药用价值

石耳其性清热解毒,可治吐血红崩,热结小便痛,白浊、白带、痢疾、毒蛇咬伤、火烫、牙痛、便秘等证,亦有降血压作用。

石耳有明显抗癌作用,水溶性石耳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防止癌细胞的扩散。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有热、便秘下血、头晕耳鸣、月经不调、冠心病、高血压等均有良好的食疗效果。对身体虚弱、病后体弱的滋补效果最佳。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称石耳“久食色美,益精悦神”。民间常用石耳治喉痛,疗效显著。

《本草纲目拾遗》又曰:“作羹饷食,最为珍品。”

功能主治

据药物生化分析,石耳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蛋白质、卵磷脂、胆硷、果酸、麦角甾醇及各种微量元素。石耳入药,能治疗各种热症、高血压、胃肠道出血、痔疮出血等疾病,还具有抑制恶性肿瘤的功效。动物实验有止咳、祛痰作用。其热水浸出物经乙醇沉淀,再用冷冻——溶解法精制所得的活性物质,有显著抗癌作用。

[性能]味甘,性微寒。能清热止血,明目,化痰。

[参考]含石耳酸、红粉苔酸。

[用途]用于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崩漏,以血分有热者为宜;肝热目赤,目昏;肺热咳嗽。

[用法]煎汤,蒸食,煮食,或作丸、散服。

[注意]脾胃虚寒的病人不宜。

石耳原植体简介

原植体单叶,厚膜质,干燥时脆而易碎。幼小时近于圆形,边缘分裂极浅;长大后的轮廓大致椭圆形,最大时直径达18厘米;不规则波状起伏,边缘有浅裂,裂片不规则形。脐背突起,表面皱缩成脑状的隆起网纹,或成效条肥大的脉脊;体上常有大小穿孔,假根由孔中伸向上表面。上表面微灰棕色至灰棕色或浅棕色,平滑或有剥落的麸屑状小片;有时有与母体相似的小叶片,直径达7毫米。下表面灰棕黑色至黑色。脐青灰色,杂有黑色,直径达4~10毫米。假根黑色,珊瑚状分枝,组成浓密的绒毡层或结成团块状,覆盖于原植体的下表面。子囊盘约数十个,黑色,无柄,圆形,三角形至椭圆形。生于悬崖削壁上的向阳面。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石耳为地衣植物门植物,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而得名,体扁平,呈不规则圆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绒毛。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是一种稀有的名贵山珍。黄山的石耳被称“黄山三石”之一。我国南方、西南及陕南山区均产,为著名的“黄山三石”之一(另二石为石鸡、石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