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峥嵘 |
释义 | 人物简介许峥嵘(1907-2002),男,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泥沟村)人,著名爱国华侨。许峥嵘1907年生于泥沟乡下栅,1927年毕业于汕头一中,后奉父命携眷到马来西亚定居,先助父管理胶园13年。1941年日寇侵马,胶园被占,回双溪大年执掌先父与友人合股生意。1945年日军投降,大马进入争取独立时期,华侨则在为大马独立后的华族地位而奋斗(华人占大马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不少有识华侨为此而奋斗终生,许峥嵘是其中一员。他们深知,中华文化是华族之魂,团结是民族的力量,尤其是大马独立之后更是如此。许峥嵘崇拜孙中山先生,他以中山先生的教诲:“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为座右铭,无私地为马来西亚,为当地华人社会奉献了一生。 华教之父日本投降后大马进入争取独立时期,百业待兴,华人社会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扬中华文化。时年38岁的许峥嵘被华教老师拉进了新民小学董事部,从此改写了他的一生。开始几年为建设新民小学而奔波,既而为新民中学(后改为国中),再而为新民独立中学而奋斗,其后又为老鸡场小学的建设而拼搏了几十年。他视华教事业比自己性命更重,不惜牺牲家庭,赔掉事业,卖掉祖产(因维持华教,他借高利贷,所欠的债直至1990卖掉祖产——橡胶园才还清欠债)在所不惜。他的最大目标就是要让中华文化旗帜在大马国土上永远飘扬,华文能代代相传。60—80年代,台湾侨委委任他为吉中地区保送台湾升入大专院校单位的主任,经他手保送到台升大学学子数以万计。任大年华团联谊会主席时,又为筹办拉曼学院筹款。他培养儿孙,现有20位孙辈大专毕业,在国内外服务。当地华社授予他“新民之父”“华教斗士”荣誉称号。华文报社更称他为“华教之父”。 德教联谊之父大年明修善社社长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华侨靠社团。德教是汇集儒、道、释、耶回诸教义,宣化中庸不偏不倚的大道,期以感化世人于正途,弘扬以万善归一德的宗教。大马德教信徒不少,各地都成立德教联谊会,许老任德教之司,他以德教联谊团结华族广大同胞作出了贡献,被誉为“德教联谊之父”。 明修善社发源于中国潮汕,兴盛于东南亚各国华界。善社崇奉宋大峰祖师(原于潮阳和平),南洋各地华界设坛立社,以德化人,以善济世。大年明修善社创于1959年。许老从1966—1991年,担任大年明修善社社长26年,他认真发扬善社宗旨,广泛团结当地华族同胞,扶助文化、教育、赠医送药、救苦扶危……等等,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南来的秀才许老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经常撰写诤言、评论(如评击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诗词、对联等发表于各大华文报刊,还为中国报撰写“世纪物语”专栏。出版有《许峥嵘诗集》、《世纪老人许峥嵘诗文集》等。现代日报赞曰:“为文秀丽,北马商界中人,无此手笔”;南华商报主编称他是“中国南来的秀才”。 千人贺双庆为表彰许老五十多年来为华社所做无私的奉献,双溪大年华社专门成立工委会,成立“许峥嵘教育慈善基金”,并于1995年元旦,为许峥嵘88大寿和他与夫人陈惠梅(87岁)白金婚举行双庆典礼,一千多各界人士参加庆典,并献贺仪礼金27万马币,许老令郎许斯能、国泓、国钧共商,欣然将金额礼金移献“许峥嵘教育慈善基金”。 明修善社为许峥嵘举行社葬2002年8月,许峥嵘走完96年路程,与世长辞。大年明修善社为他举行社葬,数千名国内外同德(包括大马各州与新加坡、泰国、中国的德教代表),与国内政经、文教、工商各领域领袖,华族同胞,以沉痛的心情送一代教育家一程。同时出版《许峥嵘纪念集》,拿督马兴松议员在序文中以孔子:“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欧阳修:“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唐学者邵谒:“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名句来评价许老的一生。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苏丹陛下封赐许峥嵘PPN和AMN(对国家服务有功)勋衔;吉打州苏丹封赐PJK和SDK(社会服务有功和准拿督)勋衔,以表彰他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