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绍燮 |
释义 | 许绍燮,男,汉族,中共党员。地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在职副博士学位课程。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文名:许绍燮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市 出生日期:1932年1月1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物理系 个人简介基本信息地震学专家。1932年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51—1956年在南大、北大物理系听课学习。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执行局委员等职。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研究地震事件的监测、判别;创建标准钟用铁木铜补偿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581型电子微震仪;组建微震台网,与他人合作创建北京电讯传输台网,首次实现了地震准实时速报;提出地震相关、缺震、等间距性、地震发震时刻与日月星辰宇宙环境有关等震兆,创导地层屈曲变形模式以解释地震的分布图像;提出地震预报能力评分方法;主持编写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方法程式,中国地震震级标准化;首先用非几何相似定震相定测点测定中国(首次)核爆当量;成功组建侦察国外核试验速报体系;创建多种测定核爆地震方法;代表中国参加禁核试地震核查的国际谈判;提出的识别核爆筛选方案,被接受纳入国际禁核试条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级3项,三等级1项。部委级与科技大会奖多项。1964年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二等功。1990年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1994年国家地震局授其《有贡献的地震预报专家》称号。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作履历1951年至1956年曾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副理事长。 197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执行局委员与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秘书长。五十年代与张亦麟一起研制成功地震观测用标准授时钟。试制成功581式微震仪。 1958年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在完成国防任务中, 曾立二等功。1966年后设计了震兆综 合集成预报方案。1977 年赴罗马尼亚进行大震考察,与马宗晋一起提出了主震后不再有大震的地震趋势意见,并得到证实。 撰有《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北京周围地区地震的分布特点与地壳屈曲》等论文。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1951年到现在,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 曾任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9-1992),学术委员会主任(1979—1992),硕士(1982年起)博士(1988年起)研究生导师。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1979-1984),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79-1984);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会副主席(1987-1991),国际地震及地球内部物理(1ASPEl)执行局委员(1983—1987),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秘书长(1983-1987),((地震学刊))主编(1983—1991),国际<;(地震预报研究))编委(1979—1987),大百科全书地震卷副主编(1980—1985),中国首次核爆地震监测组长(1962-1964),“320”任务地震监测负责人(1964--);中国核学会探测专业组顾问(1984--),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专家组成员(1994--),国际京都奖提名人(1991--),国防科工委军控核查技术专业组成员(1997--),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7--)。 辉煌业绩代表论著许绍燮(XU Shaoxie),etc.(1989).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 地震学专辑, 许绍燮(XU Shaoxie)etc.(1990).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 地震出版社,87P. 许绍燮(XU Shaoxie)C000).中国核爆炸试验的地震特征。学术出版社. 许绍燮(XU Shaoxie)(1958).弹性铰链连接器,科学记录,新辑第2卷,第1期,pp.31-35. 许绍燮(XU Shaoxie)(1959).581型微震仪设计和试验结果,地球物理学报,8,2,pp.109~122. 许绍燮(XU Shaoxie)(1964).核试验的地震测定. 许绍燮(XU Shaoxie),沈佩文(1980).北京周围地区地震的分布特点与地壳屈曲, 地震学报,V.2.2,pp.153 许绍燮(XU Shaoxie),陆远忠,etc.(1998).地震震级M的规定,地震标准化,168. XU Shaoxie(1976).The Feature of Seismicity of Haicheng Earthquake,Space Publ.pp.43-32pp.20~29 Jet,Propul Lal.Calf.Inst of Technol. XU Shaoxie,SHEN Peiwen(1981)Seismicity Patterns in China,Maurice Ewing Series 4:Earthquake of Predi-etion,pp.117~125. XU Shaoxie,Wan Biquan,Lucille M.Jones(1982).The Foreshock Sequence of Haicheng Foreshock Sequence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Tectonophysics,85,pp.91-105. Earthquake and Earthquake Swarm--The Use of Foreshock Sequence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Tectonophysics,85,pp.91-105 XU Shaoxie(1984).A Review of the Seismicity Patterns,A collection of Papers of ISCSEP(1982.9.8~14),pp.1l~42. XU Shaoxie,LIU Yutfen(1984).Similarity of Two LIYANG Earthquakes,PAGEOPH (1984/85),V01.222,pp.894-900. S.Xu(XUShaoxie)Y.Liu(LIU Yufen(l986).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 of Seismicity Pattern,J Phys,Earth.,34,Suppl.pp.s13~24. XU Shaoxie,S.J,Duda,WU Huanying(1989).A Catalog of Chinese Earthquakes Compiled According to the Seismogram Records at GOETTINGEN,Acta Seismologica Sinica,Vol.2,No.3,pp.365~378. XU-Shaoxie(1993).MethodofpredictionofearthquakebyusingSeismisity, Acta SeismologicaSinica,V01.6,NO:2,pp.517~533. XU Shaoxie(1999). The Possible Way to Select Calibration events in China,A collection of Papers of CTBTO Workshop On Location Calibration in OSLO,1999. XU Shaoxie(2000).A Review on Information of Location in CHINA,A collection of Papers of CTBTO Workshop on Location Calibration in OSLO,2000. XU S(xuShaoxieX)2000.Seismic Monitoring in China and its Prospect on Possibility of SEAPFE Cooperation,CTBT/WS/LEGREL/IC-3/CRP.14. XU Shaoxie(2001).The Study of XIUYAN Earthquake on Nov.29,1999 as an Example of Event on Location Calibration,A collection of Papers of CTBTO Workshop on Location Calibration in OSLO,2001. XU Shoaxie(2002).The Discussion on Location Accuracy of Earthquake with Ms8.1 and of lt's After Shocks in QingHai,China on 14 Nov.2001 Located by REB/IDC. A collection of Papers of CTBTO Workshop on Location Calibration in OSLO,2002. XU Shaoxie(2002):The Possible Prediction on After Shocks by REB/CTBT,A collection of Papers of CTBTO Workshop on IMS Technique for Peaceful use in LONDON,2002. XU Shaoxie(1996).Suggested Option for IDC Screening of Seismic Data, distributed this paper and made a lecture in the Expert Meeting of CD/GSE(Conference of Disarmament/Group of Scientific Experts)on l4 February l996 in GENEVA.The main point of this paper had been accepted in the CTBT(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科研成果与成就从事地震事件监测分析。创制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581型电子微震仪;实现了地震准实时速报。提出缺震、等间距性,地震与日月星辰宇宙环境有关等震兆信息,创议用地层屈曲变形模式解释。首先用非几何相似定震相测定中国(首次)核爆当量。提出核爆筛选方案,被接受纳入国际条约。 1964年荣立二等(科技)军功。1994年国家地震局授其《有贡献的地震预报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人物轶事谈智利地震 智利地震能量超过海地地震千倍 据法新社2010年2月28日报道,智利27日发生8.8级地震。中国地震专家、中国工程院许绍燮院士在接受腾讯科技连线时表示,智利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总和至少是海地地震的1000倍。 许绍燮院士介绍说,一般来说,地震每增加一及,所产生的能量就就大30倍,即30乘30,而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为7.3级,此次智利震级比海地地震高出1.5倍,因此说这次智利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至少是海地地震的1000倍。 当地震震级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于震中心来说,危害是一样的,因为地震在强,震中心所遭受的灾害都是毁灭性的,而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决定地震影响的范围。 地震如果发生在海边,还容易引发海啸,一般最快几个小时,最多24个小时海啸就会出现。 谈到地震是否能预测,许绍燮院士说,目前仍是个难题,因为我们信息掌握不够,地震前面征兆很复杂,不容易觉察。 主要观点不希望出现通过高职务而当选院士的现象要想从“候选人”跻身“院士”,只有获得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支持票才行。 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评选已经展开,9月2日,中国科学院公示了145名初选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已进入第二轮,有163位候选人在列。这是第二次采用“三分之二票数”通过的程序,“半数通过”从1980年首次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院士,一直沿用到2005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有10年的许绍燮认为,这个变化给候选人成为院士增加了难度。规定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平均到每个学科能有7~8个名额。以前执行半数,这个人数还比较容易选出来,但要达到三分之二的票数难度很大,每个学科能选出4~5位院士都很难了。 “原来的半数投票,可能使一些资格不足的人也能通过评选。‘三分之二’的票数有助于提高院士的整体质量。”许绍燮说。“院士”的英文“Academician”源于希腊词汇“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希腊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916年里,受Academy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Academy”。 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Academy”这一称谓来命名该国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终身荣誉。 在中国,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起初被称为“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的前身。 “当选的院士经过层层选拔,都很优秀。”许绍燮说,院士一定是一个学科中成绩最突出的科研人员,而且具有独创性。现在,很多当选的院士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有60多岁了。虽然他们都还在科学一线奋斗,但毕竟精力有限,有的人每天也不能工作太长的时间。 许绍燮介绍说,对于理论研究来说,30~50岁是比较好的年龄,而对于工程院的研究者,由于完成一些大的工程项目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项目受到认可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选举院士的条件方面,中科院推举院士年龄上限为65岁,而工程院推举院士的年龄上限是70岁。 今年,中科院院士的初选名单中出现了年龄最小的候选人——39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所有的候选人中,60岁以下的占73.1%。但将最高终身荣誉授予中青年,一些人也提出了疑问,认为院士“童子军化”并非中国科技界之福。许绍燮肯定了院士选举需要年轻化。因为当选了院士后,需要他们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年龄,而是总体的学风。在美国,院士的平均年龄低于中国,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很快显示出了他们的能力。今年2月和4月,美国工程院和科学院也完成了院士选举工作,65名科学家新当选了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也新增72名。至此,两院院士达到4396名,外籍院士也有600多位了。 “比较国内外的院士评选,应符合的条件、选举程序都差不多;但他们的高水平人数比较多,因此候选范围比较大,选举出院士也比较容易。”许绍燮说,“在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不够强,跟随、模仿的比较多。一般情况,如果一个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一个项目取得了成功,而且得到了长期的公认,就容易当选。但现实是,这样的人可能已经位列院士了,而新增又比较困难,这也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个断层。” 根据中国工程院进行的对比分析,目前中国的院士数量比较合适,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偏少。“我们希望,有高水平的年轻院士涌现。”许绍燮同时指出,“不希望出现通过高职务而当选的现象。一些人因为是某个项目的负责人或位居官职而被提名,这样的年轻化不受欢迎。” 目前,两院院士的选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院士队伍里的“老人”也期待着新人的加盟。“现在还不知道,今年是否会取消弃权票。”许绍燮说,在往年的选举中,由于选举人和候选人都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对其他学科不够了解,这让很多选举人选择了弃权票,这使得有效票数达不到要求,新院士的产生也因此出现困难。取消弃权票可以督促投票人认真研究候选人的材料和学科背景。 地震预报工作终究要推进许绍燮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把手伸进装满围棋子的口袋里,告诉你他的手有能力摸得出围棋子的黑白。由于黑白棋子数量相同,其自然概率原本都是50%,从理论上讲,“瞎碰”也是一半对一半的概率。只有当他和最初承诺的那样,摸出的一种颜色的棋子超出一半很多时,这才说明他有真正的本领。所以,在判定一种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扣除其自然概率,剩下的净概率才是真本领。 1972年,为解决当时天天频繁预报地震的极端做法,许绍燮提出一种具有计算预测能力的方法——地震预测能力评分R值。“简单地说,就是扣除随机概率的预报成功的净概率。”许绍燮解释,必须把“瞎碰”也能碰对的那50%的概率扣除,才能真正算预报成功的概率。 “当时,我一提出R值评分办法就有人反对,怎么地震预报还要评分?打个招呼还不行吗?”许绍燮说,“因为一评分,那自称90%的预报准确率就站不住脚了。” 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地震预报能力的净概率究竟达到多少呢?“也就在20%到30%左右。”许绍燮表示。 据许绍燮介绍,华北地区8级地震差不多300年重复一次,365天×300年,就是十万多天。按(正负一天)三天保准来计算,就是十万分之三的概率。“就像足金纯度要达到99.99%,也就是只能允许有万分之一的杂质存在。我们的地震预报能力的精度就要像纯金那么纯,信息中一点杂质都没有。”许绍燮提醒。如今,大量的专家学者每天都在努力提高预测水平,“如果我们要达到99.99%的准确预测,可能真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来实现。”许绍燮说。 不过,许绍燮坚信,80%的准确预测率是可以达到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