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江 |
释义 | 1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文名:许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中国福州 出生日期:1955 职业: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主要成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品:《春之祭》、《大棋局》、《黑瓦白瓦》 ◎ 人物简介1955年出生于中国福州, 1975.09-1976.09 福建省福州红卫骨胶厂工人,1976.09-1978.09 福建省福州美术公司职工, 1978.09-1982.09 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 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2.09-1984.09 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部美术编辑, 198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 1988-89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研修, 1992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副主任。 1993.11-1996.06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1996.06-1997.08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油画系主任, 1997.08-2000.01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美协副主席, 2001.08至今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协会副主席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 重要参展1988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汉堡In Faust画廊, 1989年西德Harburg文化馆, 1993年香港─画廊, 2009年作品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是“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展示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展览共计展出作品102件,其中国画33件、油画51件、雕塑18件。 ◎ 展览年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7年美国《Beyond the Open Door》画展, 1990年西德萨布吕肯国家美术馆《中国青年艺术展》, 1992年香港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1993年澳大利亚《首届亚太当代美术三年展》,中国美院院庆65周年展,获永芳艺术奖, 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艺评家年度提名展, 1995年美国《中国当代油画展》,德国《中国新艺术展》,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 1997年油画《世界风云》(合作)入选97中国艺术大展并获金奖,后获鲁迅艺术奖。 2002年参加“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览; 2003年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文化交流项目“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参加德国杜伊斯堡博物馆主办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2年受聘担任伊朗德黑兰国际双年展国际评委、2004年受聘担任2004年上海双年展总策划人等。 现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的油画《黑瓦白瓦》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的展览。 ◎ 人物评价(一) 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许江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色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兴衰,包含一种强烈的悲剧式的视觉震撼力。他的作品有机的融合了传统思维与现代表现方式,那颤动疾飞的笔触,那晦涩沉厚的色块,交织成生存与殇逝之间强烈对峙着的战场,在史诗般的激越与悲怆的绝唱中,令我们体验到历史和生命的情殇。许江的作品以严谨的理性思维和超然的感觉方式,以高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对艺术风格的勇敢挖掘,以对历史和当下的透彻审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当代文化精神和文化批判。许江的作品既不是马远、夏圭式的寄情;也不是莫耐、塞尚的视觉印象。它已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中某些深刻的内涵。他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许江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 许江是一位感情复杂的艺术家,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冯至、戴望舒式的南方才子多愁善感的中国纯粹诗质和塔皮埃斯、博伊斯、基弗式的西方表现主义锋芒和深沉的理性思考,这些似平水火不容的因素在许江艺术中奇迹般地得到融会和磨合。《春之祭》、《山水的谐音》、《夏芒》、《积石》、《七月流火》、《白雪流云》等四条屏式的巨幅抽象作品,不但在外在包装(四条屏)上认同中国文化传统,即使布满地道的西方油画现代技法的画面上,其中清纯的中国文人诗意象和一个现代灵魂的梦幻和呓语依然清晰可辩;而在《棋》系列、《关于皮鞋与布鞋的演习》系列中,许江则显示了一个在曾经慷慨激昂但己经日薄西山的’85新潮运动后不甘沉寂而继续向现代艺术纵深追击和精神上深层追问的战士本质。着迷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瞬间穿越、周转、停顿、高扬、隐入等轨迹捕捉的许江把“具象”和“抽象”同时并置在自己的作品上,试图把毕加索、布拉克尚未完成的在尊重二度空间的结构和节奏的同时凸现三度空间的立体主义绘画推向完美。毫无疑问许江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他的一系列“绘画浮雕”(高天民语)式的作品使当代一部分“不能忘情于油画,而又不甘于固守油画传统形态的艺术家”(水天中语)看到了突围的多种可能。可以说,许江艺术风格的生成和发展是临近世纪末的画坛上的必然现象,因为它预示了下一世纪中国艺术的某种新的流向。(苏旅1994写) ◎ 中国当代文化形势时间上“当代”的艺术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堪称文化属性上“当代”的艺术?这是今日中国艺术家无法回避的课题。二十世纪以来中西两大艺术体系的相遇、碰撞,演绎出中国艺术在观念、语言上不断求新与试验的种种征候。通过对中国艺术现代之路的文化研究,可以梳理出一种与西方现代艺术性质上不同的“另一种现代性”,这方面大致已比较清楚。但是,伴随着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的迅速蔓延,中国艺术还没有脱开“现代”的文化逻辑,就迎来了新的也即“当代”的文化境遇,艺术的基本问题由此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并不是每一个中国画家都及时敏感到并且主动地迎向挑战,甚至由于历史的惯性而拒斥实际到来的现实。 这种新的文化境遇可以称为“后主义”文化境遇。对属于文化性质的这个“后”字,以往我们的理解主要在西方艺术的“后现代”思潮上,这股思潮既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否定与样式修正,但又随着“全球化”趋势表现为全球性症候,引发出艺术的失序和混乱,特别是越来越趋于观念的艺术导致艺术本体的迷失,由此产生全球性的不亚于西方二十世纪初遭受现代主义冲击的“新的震撼”,对于有着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更是必然产生现实的文化焦虑乃至抵御性心理。但是,如果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的新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上萌发的新的意识,我们应该看到,在一种普遍的“后现代”思潮涌现的同时,中国文化也进入了一种“后西方”的时代,那就是依托中国社会发展的契机,既吸收西方的经验,又对来自西方的影响作清醒的文化审视并采取策略性的响应。 ◎ 复合文化“后现代”和“后西方”在中国的同时并存与相互激荡,便产生了一种处于动态的当代文化情势。在我看来,许江是能够把握这个动态的艺术家。许多年来,许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扮演了一种“复合”的角色:时而是一位文化学人,对当代艺术的文化走向作分析研究;时而是一位艺术活动家,积极参与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组织与策划;时而是一位言说者,在许多场合辨析艺术的焦点话题;时而是一位教育家,在艺术教育领域构想和推动适应社会文化需求的教学改革。当然,他的根本“身份”还是一位画家,他一向努力做的是在绘画中通达文化的当代境界。纵观他近二十年来绘画的历程,可以发现他是一位难得的通过文化思考形成绘画取向、又通过自己的绘画实验解决文化认识问题的思想型画家。“思”与“画”在他那里是一种生活的两种体现,都属于精神层面的活动。他的“思”,涉及到历史中的“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其目的是“树立一种新的自我的文化史观,并以这种文化史观来勾联历史和当下的关系,建构自我本身”。他的“画”是“思”的形象载体,成为了当代文化情势的图像表征。严格地说,不能把他的“画”看成是关于某种题材或事物的描绘,而是要看到他的画作首先都是因“思”而必然和必要的形象流露,或者说,在他的画里,充满了思想的含量。 ◎ 文化沉积成果具体说来,许江在绘画上攒积起来的成果主要是关于城市和大地的风景。城市的景物是文化符号,大地的生命是自然符号,二者的义涵本分属两种类型,在许多画家那里情各有钟,但在许江的视野中却都同属于一个存在的世界。他喜欢研究城市,把城市当作文化的肌体,尤其喜欢追寻城市的历史,把一本本城市的传记读成历史的篇章,把城市的表像视为历史的片段,因此,城市在他的笔下成为画不完的对象,大者到与天际相接的城市轮廓与建筑躯影,小者到城市的巷陌、房屋的细节乃至道路的斑记。从绘画风格看,他的城市主题的作品都是史诗般雄浑和悲剧般凝重的混合体,他似乎无法为城市的现状勾画清晰的图景,反之,却像深陷在城市的梦境中感受正在消逝的存在。所以,他把自己笔下的城市风景称为“历史的风景”或“逝去与即将逝去的风景”。这种风景,与其说是“看”到的风景,不如说是“思”到的风景。而被“思”的也不仅仅是城市本身,而是作为文化集散地的历史。在他的笔下,柏林、上海、北京等等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同一种性质的存在,他描绘着不同城市的景象,表达的却是同一种感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绘画是从观察“形”本身升华到关注形而“上”的精神活动过程,他笔下的城市风景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抽象性景观。 在视觉上与城市的风景对应的是大地的风景。在这个系列中,许江似乎换了一种心态,他做的不再是沉思的文章,而是行吟的诗章。或许从城市走向原野,他获得了远离历史重负的轻松,他因此可以随兴表达,去发现和捕捉许多生动的、转瞬即逝的大地表情。在那里有许多因生命蓬勃而引发的感兴和因四时变迁而触动的怜爱。相比起城市系列,他的大地系列画得视角多变、手法轻松、意趣活泼。由此可以说,他许多年在绘画世界里的心灵和情感就维系着城市与大地这两种生命情状,在“思”与“诗”、“话”与“画”的生活中交错穿行。 文化超越 把风景这种传统的绘画题材画成具有文化主题的篇章,这就是许江精神上的文化超越。一方面,他取西方“后现代”思潮提供的“文化研究”视角,对既定的规范抱以怀疑,相信事物的不确定性后面有着可能生发的生命契机,绘画的目的不再是为事物作本质性的结论,而是使事物本质在追问的过程中浮现成形,在对客观世界的探寻中使自我这个主体得以验证。另一方面,他以“后西方”的文化策略克服了因追随西方艺术线性发展而产生的思想焦虑与文化隔膜,立足本土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现实,弘扬传统文化的丰涵大义,用一种“以中化西”的方式体现文化上的自信。他的艺术是“历史感”与“当代性”同构的艺术,其中的“历史感”,是与历史“活”在一起的彼此相望,其中的“当代性”,是凭借当代智识系统对当代文化问题作出的图像阐释。 对许江的绘画作如上文化意涵的分析,或许能够使我们看到中国当代绘画走出传统静态模式或西方样式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作为画家的许江,在很多年里持续的另一种工作是克服当代图像世界带来的挑战。这是绘画在图像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是如何在“图像的贬值”的境况中解决绘画图像的创造问题,二是如何在绘画图像中拯救图像应有的“精美性”。许江是当代“学院派”画家中最积极接触新媒体实验、倡导乃至研究新媒体艺术文化现象的一位。然而他艺术的立足点还是在绘画领域。他执意当一个“坚持架上绘画者”,去做“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文章。这是他在“新媒体图像技术迅疾发展,传统的绘画形态渐成危机”两极分立态势下的清醒选择,而他的绘画探索借助了这样一种两极对应的态势所造成的文化心理张力,找到两种不同的视觉经验的相关性,从而从绘画的自主性出发,缓解图像时代引发的绘画的“危机”。 ◎ 许江的绘画信念“守望”绘画是今日许多画家的信念,但是,守望不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关照,而是守望者向外部“世界”敞亮自身并与“世界”共同“澄明”的过程,这需要集中解决绘画中“看”的方式。许江深知绘画上的“看”,不仅是视觉物理与生理的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征,所以他的“看”,是一种综合的“看”。从视觉的“看”的方式入手,他的绘画形成了“视象”、“心象”和“文象”三种品性的统一。作为西子湖畔“具象表现绘画”群体的倡导者和核心人物,他在以现象学哲学为方法论的视觉转换上投注了相当的力气,那就是在面对自然事物之时将陈规和经验“悬置”起来,使目光透过围裹在事物表面的杂芜,直逼事物的“本质”。在无碍的“视”刹然触及事物的“象”之时,事物的生命得以“澄明”。因此,他的画总是在抹去重来的过程中攸忽驻笔,在混沌中显现出富有内在结构的“视像”。为了克服单幅作品不能尽观尽兴的局限,他大量采用系列画面或连续画面,特别经常在小幅作品中采用十几、数十张小画拼接成一大幅画面的手法,用时间性的片断构成空间性的景观,以此获得对客观世界统摄的“心象”。他的作品在色彩上去繁取纯,笔法随性率意,用丰富斑驳的肌理营造出一片混茫的气息,使整个画面透溢出鲜明的精神性,呈现出了有文化学养的“文象”。 在许江最新的《葵园》系列中,一种整合的文化意识似乎更加清晰了。可以把这个系列看成是城市主题与大地主题的迭合,茂密的葵花如生长的城市建筑,更是大地上蓬勃不息的生命;也可以看成是画家行走与守望、思考与叙述的迭合。葵花的群像交织出生命的混响;系列的画幅不是一个系列的终结,而是一种向未来延伸的开始…… ◎ 艺术简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主席。 1955年8月 出生于福建。 1982年7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1989年 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研修。 1984 油画《华侨姐妹》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7 油画《渔夫》入选“美国BeyondtheOpenDoor展”。 1988 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举办个展在德国汉堡InFaust画廊举办个展。 1989 装置《神之棋》入选“汉堡美术学院‘89展”和“德国国际青年艺术家联展”,在德国Harburg文化馆举办个 1990 系列作品《将相和》入选德国萨布吕肯国家美术馆“中国青年艺术展”。 1991 油画《春之祭》等入选中国杭州“新学院第二回展”。 1992 油画《红背景上的棋俑》入选香港“首届中国油画年展”,装置《与伏尔泰弈棋》入选“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以及“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 1993 装置《生生不息》〈与施慧合作〉入选澳大利亚昆士兰国家美术馆举办的“1993亚太地区现代艺展”,在香港ZEESTONE画廊举办个展并出版画册《四季八方》。 1994 油画《冬至》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综合材料作品《翻手覆手弈》系列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4油画中国艺评家年度提名展”,油画《山水的谐音》系列参加在美国纽约,洛杉矶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家12人展”。 1995 综合材料作品《关于皮鞋与布鞋的演习》系列参加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中国新艺术展”,出版画册《纸&#8231;棋&#8231;艺─许江、施慧作品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综合材料作品《对手弈》系列参加首届上海双年展,出版画册《中国现代艺术品评论书&#8231;许江》〈广西美术出版社〉《具象表现绘画文献集》出版。 1997 综合材料作品《对手弈》系列应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油画《世纪风云》〈合作〉入选“97中国艺术大展”并获金奖,后获“鲁迅艺术奖”。 1998 油画《世纪之弈》系列参加巴西“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并出版个人画册,油画《世纪之弈&#8231;石碑之三》参加“中国画山水画与油画风景画联展”,油画《世纪之弈》系列参加台北“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赵无极、许江、陈国强三人画展”。 1999 综合材料作品《对手弈》系列应邀参加在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举办的“第14届亚洲国际艺术展”,油画《99科索沃》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入选“澳门回归艺术大展”并获银奖。 2000 油画《大棋局》系列应邀参加“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油画《世纪之弈&#8231;沉船》系列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油画《大风景》系列应邀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守望家园:油画邀请展”。 2001 赴柏林Bethanien艺术中心工作三个月,举办“历史的风景”个人画展,在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与传播中心举办双人展“天与地:关于中国的两种视觉”〈与施慧合作〉,油画《大棋局》系列参加“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二十年展”,油画《大城市》系列参加首届“成都双年展”,装置作品《中国山石》参加“重新洗牌:以水墨的名义”艺术展,参加与策划在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举办的“生活在此时:2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策划“山水人─中国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作品《品茗山水》参加展览,组织和策划“东方丝国”大型时装发布晚会。 2002 油画《历史的风景》系列参加“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油画《历史的风景》系列参加“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五十家展,出版大型个人化测《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许江》〈福建美术出版社〉,策划“岁月如歌─中国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作品《眺望》参加展览,策划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现象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2002年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3 2003年作品《水土的表情》参加“双重时间:亚洲当代艺术邀请展”,油画《历史的风景&#8231;京沪之间》系列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出版个人画集《上海蜃景》、《眺望城市》,担任“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考察”系列活动总策划人,担任伊朗德黑兰国际双年展学术评委,担任“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评委。 2004 在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举办个展─“上海蜃景”,并出版个人画集《大地上》〈山东美术出版社〉,油画《历史的风景&#8231;柏林》系列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东方既白: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展,油画《历史的风景&#8231;桥》系列参加武汉“2004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担任2004年上海双年展总策划人,主持策划“2004上海双年展&#8231;影像生存”展览。 2005 作品《黑瓦&#8231;白瓦》系列参加“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并获优秀作品奖,油画作品《城市上空》系列参加“2005成都双年展”,油画作品《翻手覆手弈&#8231;之一》、《世纪之弈&#8231;沉船》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油画作品《历史的风景&#8231;桥之二》参加“中国画山水画与油画风景画展”,出版个人文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上海书画出版社〉,策划“2005中国杭州国际书法艺术捷”系列活动。 2006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远望:许江的绘画”大型个展并出版大型个人画册《远望:许江的绘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作品《水调歌头》系列参加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显微镜&#8231;观:中国当代艺术展”,作品《城与墙》系列参加伊朗德黑兰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历史交叉口:中国当代艺术展”,担任2006年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7 广东美术馆举办“远望:许江绘画展”大型个展。 2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1949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泗洪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并获法学学士学位。 ◎ 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 ◎ 教授课程本科生课程:刑事诉讼法学、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法律基础。研究生课程:诉讼法原理、中国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刑事证据专题研究、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 ◎ 教学获奖情况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法学院优秀教师。 ◎ 研究项目自2002年以来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有:最高人民检察院立项的《检审关系研究》,江苏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的《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南京大学立项的《中国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刑事诉讼证明论》、《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建设》、《刑事诉讼法学网络教学》、《两课研究基金》。 ◎ 科研成果自2002年以来出版的著作有: ⑴《刑事诉讼法学》,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⑵《刑法学》,参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⑶《法律基础-知识·习题·案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自2002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有: ⑴《证明责任新探》,《法治时代(理论版)》,2002年秋季号,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2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全文收录; ⑵《论澳门检察机关的检察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⑶《澳门检察制度的基本特色》,《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⑷《严打与“重重轻轻”的刑事政策初探》,《金陵法苑(专家论坛)》,2003年第6期; ⑸《证明标准的证据本体考察》,《东吴法学》(2003年卷),2004年9月; ⑹《论法的不确定性与判例法的引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⑺《2003年江苏省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讨会学术综述》,《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⑻《侦查人员出庭身份探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4年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①版全文收录; ⑼《论我国慎用死刑的程序保障》,《法制与社会(理论版)》,2004年冬季号,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全文收录; ⑽《我国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的刑事程序保护》,《金陵法苑(专家论坛)》,2004年第4期; ⑾《侦查人员出庭之我见》,《金陵法苑》(专家论坛)》2004年第6期; ⑿《网络犯罪与电子证据》,《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4年刑法学),2004年11月; ⒀《检察机关初查若干问题研究》,《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5年刑事诉讼法学),2005年11月; ⒁《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形态实证考察》,《法制与社会(理论版)》,2005年第2期; ⒂《检察机关没收权配置研究》,《第七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年4月。 ◎ 科研获奖《论我国慎用死刑的程序保障》,江苏省法学会优秀论文奖;《检察机关初查若干问题研究》,江苏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检察机关没收权配置研究》,第七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法学会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副总干事、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南京大学工会委员会委员及法学院分工会主席、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三江学院法律系系主任及党总支书记。 3 海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法人代表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历任九江市经委科长、副主任,九江市政府副秘书长、九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兼任招商局局长,九江市市长助理等职。现任海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法人代表。 4 重庆大学矿业学科教授◎ 简历1960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共党员,重庆大学矿业学科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78-1982年在重庆大学矿山工程物理专业读本科,1982-1985年在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1988-1992年在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85年毕业留校参加工作至今,1996年破格晋升为矿业学科教授,现任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安全技术与工程系主任、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等职。同时还兼任第五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地质矿业协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地质灾害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岩石力学基础研究(如岩石断裂与强度、岩石变形特性、不连续面的剪切特性、渗流理论等、地应力测试与分析等);(2)矿井动力现象研究(如瓦斯赋存与渗流规律、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岩爆等的发生机制与防治措施等);(3)山地地质灾害检测预警(如灾害类型、发生机制、稳定性分析、自动化监测及数据采集传输技术、预警预报等)(4)安全评价(包括危险源与有害因素的分析、矿山安全评价、环境地质安全评估等);(5)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矿产资源规划、低品位锶矿的开发利用、石煤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地电场对煤层瓦斯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模糊理论在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三峡库区环境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岩土体蠕滑机理与三峡库区边坡控制的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等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煤矿开采深部瓦斯涌出预测方法及区域预报》、《溶腔形态和顶板破坏对溶腔稳定性的影响》、《砚石台煤矿特殊动力现象定性分析及定量指标与防治措施研究》等9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或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撰写出版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性预测》、《岩石断裂力学》、《细粒尾矿及其堆坝稳定性分析》、《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域预测的研究》等学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向矿业学科领域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主讲了岩石力学、岩石断裂力学、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岩土力学中的数值方法、计算流体力学、渗流理论、测试技术、边坡工程、土力学、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等专业课程,并开设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与监测预报、煤矿安全生产与相关信息网等专题讲座。 5 高级工程师男,1943年11月出生,黑龙江望奎人。中共党员。1965-1970年在黑龙江工学院士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70年8月-1979年2月任黑龙江省伊春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房产管理处、建筑工程处技术员、副主任;1979年3月-1983年7月任黑龙江省伊春市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主任;1983年8月至今任黑龙江省伊春市建筑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主要业绩: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30多年,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曾主持过多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掌握现代施工生产的管理方法,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对高寒地区建筑工程基础防冻施工及冻害的处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水泥珍珠岩制品的应用进行了大力推广特别是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的生产、使用有独特见解和扎实的实践经验,所著《预应力空心楼极端部钢丝松动的原因攻防治措施》(《建筑技术》199610<10>)在伊春市自然科学技术论文评选中,获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同时在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术论文评选中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在所主持完成的建筑工程中多项获省、市优质工程奖。发展方向:进一步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的生产,特别是如何利用好太阳能的问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