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鞍华 |
释义 | 许鞍华(Ann Hui,1947年5月23日—),著名女导演,祖籍辽宁鞍山,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日本人。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作为一名女导演她曾先后获得四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成为金像奖史上获奖最多的导演,和两次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多个最佳导演奖项以及其它奖项不计其数。还于2008年9月18日荣获了第19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此外,她还捧出两位A类国际电影节影后,柏林影后萧芳芳,和威尼斯影后叶德娴。 中文名:许鞍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鞍山 出生日期:1947年5月23日 职业:导演,监制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 代表作品:疯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 主要成就: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 个人履历许鞍华,中国香港人,主要成就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1975年回港,担任胡金铨的助手。不久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两年后拍了二十集半小时的记录片《奇趣园》,亦为《CID》《北斗星》等拍过十七部作品。1977年为廉政公署拍摄八集一小时长的《ICAC》,其中两集被禁。翌年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拍了三集《狮子山下》,1979年导演第一部影片《疯劫》,之后执导的《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被誉为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 1979年的《疯劫》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标志着许鞍华作为一位电影作者的诞生。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的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可是后来很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 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即使拍摄过多部引起无数共鸣的女性题材电影,许鞍华的作品却像她的人一样带着中性的低调,甚少女导演身上常见的自我、张扬与刻意矫饰的柔情。许鞍华的电影语言,平淡中见悠远,沉静里含深意,调子总有些灰暗徐缓,却是将熄未熄的一炉碳,些略闪耀动人的火花。正如许鞍华本人的样子,带着冷色调的暖意,无法分辨性别的齐耳短发,薄施粉黛,脸色常很疲惫,带着事业女人特有的硬朗与强悍,但极爱笑,笑容也极灿烂。 许鞍华194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两个月大时就跟随父母迁居澳门,之后与祖父母生活,5岁前往香港。许鞍华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一名日本人,直到许鞍华十五六岁才知道母亲的身世,那之前,她只以为母亲是东北人,不会讲粤语,又没读过书,所以也不太认得中国字,这些差异造就了她与母亲感情的疏远。1990年,许鞍华以母亲漂泊半生的经历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半自传题材电影《客途秋恨》,初时母亲不同意她将家里的事情拍出来,许鞍华还是坚持了下来,影片在香港公映时,她将母亲送去美国看望亲戚,但后来,母亲还是不声不响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她们的母女之情逐渐突破了一切障碍,从未成家的许鞍华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今,情感十分深厚。 她对电影的兴趣起源于幼时所看第一部黑白西片《蝴蝶梦》,之后迷上了伊丽莎白·泰勒。但许鞍华小时志愿是做名医生,这也是父母的寄望。后来她的文学成绩远远好于理科,进入香港大学后,专业主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大学环境培养了许鞍华对艺术的敏感,她参加学生剧团,管道具、跑龙套,最使她得意的是自己设计的海报在全校颇有名气,1972年她获得文学硕士后,前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进修,三年后回港,曾为著名导演胡金铨做过几个月英文助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进入无线任编导,并逐渐拍摄纪录片和电视剧。1979年许鞍华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疯劫》,这部被誉为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电影作品,获得第17届金马奖剧情片奖,也使得许鞍华的横空出世几乎成为一次完美的神话,而她的第二部讲述越南难民故事的电影《投奔怒海》则更为眩目,获得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5个奖项。 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多如过江之鲫,但真正能拍摄出其风韵的导演可谓凤毛麟角,关锦鹏重意境,拍出了华美,许鞍华重写实,拍出了荒凉,《倾城之恋》或许稍嫌稚嫩,《半生缘》却恰逢其适。早在无线工作时,许鞍华已有计划拍摄张爱玲作品,当时想拍的是《半生缘》,是她最喜欢的张氏小说,因为很长,适合拍成连续剧,但被台里否决。1982年许鞍华筹拍《倾城之恋》,理由是书中所写的香港也是她眼中的香港,惟其熟悉,更能表现深入肌理的细腻,但《倾城之恋》上映后恶评如潮,观众并不认可许鞍华的转型,许鞍华认为自己输在只知用电影去讲故事,却未能找到表现小说意境的恰当形式,自己也觉得是不对。十几年后,许鞍华将电影《半生缘》搬上银幕,在内地颇受好评却仍未能挽回香港票房,许鞍华笑着说是因为"香港人嫌慢"。 拍摄张爱玲电影只是许鞍华无数转身中一个翩迁的旋影,她不但拍摄了反映家国命运的故事片,也有《倾城之恋》这样的爱情文艺片,还拍摄过武侠片《书剑恩仇录》和《香香公主》,从上世纪80年代起,她就成为首批与内地电影公司合作拍片的香港导演之一。 虽然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之一,许鞍华自谦不敢以艺术家自居,她对自己的评语是"我只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已。"在她眼里典型的香港人是活在当下的,他们非常之开放,凡事大而化之,但也是明察秋毫的。而许鞍华乐意去拍摄的也正是记录下港人的喜怒哀乐。 喜爱许鞍华,就无法绕过极为经典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女人四十》,一部是《千万言语》。《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主妇的日常生活展开,娓娓讲述着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没有太过煽情的场面,亦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却在一言一语,一饭一食的日子里,一点一滴道尽了四十岁女人的隐忍坚强,以一袭人生真实的素颜赢得无数眼泪与共鸣。《女人四十》赢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大奖,以及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六项大奖、香港金紫荆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千言万语》是许鞍华另一种类型片的集大成者,在这部被誉为史诗性作品的电影里,爱情故事成为呈现重大政治事件的引领,又包含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际遇刻画,《千言万语》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剪辑风格也值得称道。这部电影获2000年台湾金马奖五项大奖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许鞍华接下来所拍摄的几部电影逐渐趋于商业化,有惊悚片《幽灵人间》,讲述四十岁男人情感困惑的电影《男人四十》,并启用内地演员出演了《玉观音》。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被称为是许鞍华创作的一次回归,影片再次将视角投向她所擅长的女性题材。影片中的姨妈最终带着失落回到了故乡辽宁鞍山,那也是许鞍华的故乡,在鞍山拍外景时,六十年未踏入这片土地的许鞍华却觉得似曾相识,也许在她的情意结中,姨妈那本应是悲伤的结尾因为得到回归,而最终恢复了心灵的安宁。 四处找投资商筹拍《天水围的日与夜》时,许鞍华并未预料到影片上映后竟会有这样的轰动,这部投资不过一百多万的超低成本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任何眩目的焦点和炒作资本,主角不过是隔壁邻居家满脸褶皱的阿婆,镜头前来来去去不过是普通人起居、吃饭、睡觉、穿衣这样触目可及的平凡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后却赢得诸多民众共鸣,并获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年过六旬的女主角鲍起静凭借此片封后,该片也于2009年4月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在内的4项大奖。 许鞍华的原意只是想拍一部心爱的电影,不用为考虑市场而刻意走商业路线,那样的道路走了几年,她几乎对电影失去了热情,对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许鞍华这样总结道:"现在的观众希望看到反映人性较深层的内容。当他们坐下来,是想要在电影里重新发现自己,找回人生意义。" 尔冬升退位后,许鞍华接任了香港导演会会长。年过六十的她仍精力旺盛。她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笑称有开车恐惧症,看见电脑会发晕,自认很害羞,假如不拍电影,跟别人就没有话讲。她在圈内是出名的好说话的人,对演员甚少颐指气使,满脸笑容温婉可亲,但她亦承认,一旦工作起来,就不会再有人将她当作女人对待。或许是北国风霜一直在许鞍华的血液中流淌,许鞍华的气质里有一种硬,那是自立自强的女性所特有的风韵,也是许鞍华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个人作品演员作品《岁月神偷》Echoes Of The Rainbow(2010)合演:李治廷,任达华,吴君如 《戏王之王》Simply Actors(2007)合演:蔡卓妍,詹瑞文,叶璇,陈司翰 《我要成名》My Name Is Fame(2006)合演:刘青云、余安安、 霍思燕 《女人那话儿》Lui yun na wa yee (2003) 《地久天长》Dei gau tin cheung (2001) 张艾嘉/ 焦媛/ 何超仪/ 杜文泽 / 李沛诚 / 许鞍华/ 刘雅丽 《金枝玉叶2》Gum gee yuk yip 2 (1997) 张国荣,梅艳芳,袁咏仪,陈小春,曾志伟,刘嘉玲、周华健 《女人四十》Nu ren si shi (1998) 萧芳芳、 庄静而 《河流》The River (1997) 李康生 / 苗天 / 陆奕静 《浪漫风暴》Somebody Up There Likes Me (1996) 《双龙会》 The Twin Dragons (1992)成龙, 张曼玉, 利智, 泰迪罗宾 《爱杀》Love Massacre (1981)林青霞、秦祥林、叶德娴、刘天兰 导演作品《萧红传》(2012) 《桃姐》The Simple Life(2011)主演:刘德华,叶德娴,王馥荔,秦沛,黄秋生、秦海璐 《得闲炒饭》(2010) 《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 《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2008)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 Aunt's Postmodern Life (2006) 主演:斯琴高娃,赵薇,周润发 《玉观音》Goddess of Mercy (2004) 《男人四十》Laam yan sei sap (2002) 《幽灵人间》Youling renjian (2001) 陈奕迅, 舒淇, 黄秋生、惠英红 《千言万语》Qian yan wan yu (1999) 《半生缘》Half Life Fate (1997) 《阿金的故事》Ah Kam (1996) 《女人四十》Nu ren si shi (1995)萧芳芳、 庄静而 《少年与英雄》 (1993) 《狮子山下之〈归去来兮〉》(1992) 极道追踪Zodiac Killer (1991) 刘德华,钟楚红,石田纯一,高沢顺子 《上海假期》(1991) 《客途秋恨》Song of Exile (1990) 《笑傲江湖》Swordsman (1990) 许冠杰,叶童,张学友,张敏,袁洁莹,刘兆铭 《今夜星光灿烂》Gam ye sing gwong chaan laan (1988) 《香香公主》 (1987) 《书剑恩仇录》Romance of Book & Sword,The (1987) 《倾城之恋》Qing cheng zhi lian (1984) 《胡越的故事》Story of Woo Viet,The (1982) 《投奔怒海》Tou bun no hoi (1982)林子祥, 刘德华, 祖明, 马斯晨, 琴娘, 缪骞人 《胡越的故事》 (1981) 《撞到正》(台湾译:《小姐撞到鬼》)(1980) 《疯劫》Fung gip (1979) 《来客》The Visiter(1978) 《CID》之《杀女案》(1977) 编剧作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The Aunt's Postmodern Life (2006) 《黑侠》Hak hap (1996) 《书剑恩仇录》 Romance of Book & Sword,The (1987) 策划作品《功夫皇帝方世玉》Fong Sai Yuk(1992 《鸦片战争》Yapian zhanzheng (1997) 成就荣誉获奖年表年份 奖项 作品 1982年 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投奔怒海》 1994年 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女人四十》 1994年 第1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奖 《女人四十》 1999年 第3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千言万语》 2001年 第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奖 《幽灵人间》 2007年 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杰出导演奖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7年 第1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奖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7年 第8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8年 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杰出导演奖 《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8年 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奖 《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9年 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9年 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 《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9年 第1届优质华语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天水围的日与夜》 2011年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桃姐》 2012年 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杰出导演奖 《桃姐》 2012年 香港电影导演会特别荣誉大奖 无 2012年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 无 2012年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桃姐》 奖项提名 1980年 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疯劫》 1988年 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书剑恩仇录》 1988年 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今夜星光灿烂》 1991年 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客途秋恨》 1995年 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女人四十》 2000年 第1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千言万语》 2000年 第5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提名 《千言万语》 2002年 第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提名 《男人四十》 2011年 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男人四十》 2002年 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幽灵人间》 2007年 第1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提名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8年 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10年 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天水围的夜与雾》 2012年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提名 《桃姐》 作品获奖《疯劫》1979年 第十七届台湾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美术设计(钟志文)、最佳剪接(余灿峰)(1980年) 《胡越的故事》1981年 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张坚庭) 《投奔怒海》1982年 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戴安平)、最有前途新人奖(马斯晨)、最佳美术(区丁平) 《倾城之恋》1984年 第二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秀作品奖、最佳服装设计(王耀年)(1988年) 《今夜星光灿烂》1988年 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有前途新人奖(吴大维) 《客途秋恨》1990年 第二十七届台湾金马奖优秀作品奖、编剧奖(吴念真) 第三十五届亚太电影节最佳作品、编剧(吴念真)、特殊文化桥梁奖 《女人四十》1994年 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乔宏)、最佳女主角(萧芳芳)、男配角(罗家英) 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萧芳芳)、男配角(罗家英)、摄影(李屏宾)及金马奖电影百年殿堂大奖、天主教人道精神特别奖 第一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陈文强)、最佳男主角(乔宏)、最佳女主角(萧芳芳)、十大华语片(1996年) 第三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萧芳芳) 第四十五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萧芳芳) 《千言万语》1999年 第三十六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主角(李丽珍)、最佳美术设计(潘燚森、冯继辉)、最佳造型设计(潘燚森) 第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 《幽灵人间》2002年 第八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2002年) 《玉观音》2003年 2003年意大利威若纳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 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受欢迎女演员金奖(赵薇)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十大推荐影片 《戏王之王》2006年 第1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女主角、最受欢迎女演员(蔡卓妍)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年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 第二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久石让) 第十四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 第十六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 第八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2007年) 《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 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鲍起静) 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鲍起静)、最佳女配角(陈丽云)、最佳编剧(吕筱华) 第0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陈丽云)、百家传媒致敬电影人:许鞍华 第01届优质华语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鲍起静)、最佳女配角(陈丽云)、最佳编剧(吕筱华) 《得闲炒饭》2010年 意大利第九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吴君如) 《桃姐》2011年 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西格尼斯特别奖”(天主教文化奖)和“平等机会奖”,最佳女主角(叶德娴)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刘德华)、最佳女主角(叶德娴) 第15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叶德娴) 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协会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叶德娴)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叶德娴) 第4届冲绳国际电影节《桃姐》获双料大奖,分别为电影节“Peace 单元”的最高大奖“海人奖”、以及评委会特别奖“金石狮子奖”。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刘德华)、最佳女主角(叶德娴)、最佳编剧(陈淑贤) 第9届亚洲沃克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叶德娴)、最佳男配角(秦沛) 第14届亚洲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桃姐》叶德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