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 |
释义 | 历史沿革 郑集镇历史悠久,据秦代泗水郡、隋代彭城郡疆域图所示,郑集地处彭城县、留县之间,接近于留县。元末明初,郑集称郑家集,与周围的王庄、周庄、罗庄、苗庄等自然村连接而成,属古延寿四乡境。郑集原有古庙,据旧县志载,“郑家集清泉寺,元至正三年建”;“律住寺,道光旧志在四乡境,同治府志在郑家集”。历代封建统治者、兵匪豪强均在此建汛、筑圩、立砦,是当地较有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旧县志载:“郑集砦,城西北五十里,咸丰十年建,旧属四乡,辖村八十四”。郑集古城圩筑有城墙,四面分设四门、四吊桥,周围建立八个炮火台,墙外有护城河,城内设东、西栅门,城池坚固,壁垒森严。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城圩内,庵、观、寺、庙林立,各具特色,素以河多、桥多、庙多取胜;以“四门八炮台”、“九桥十八庙”称誉四方。城内至高点生有古槐一棵,据古书载,传为汉高祖刘邦拴马避雨之汉槐,现虽枯干虬枝,仍绿荫叠翠,是郑集历史的最早见证。 郑集是徐州西北宗教文化圣地,又是地区政治活动中心,曾为历次政权如砦、圩、县、区、乡等驻地。清嘉庆十年(1805年),郑集为西路汛;咸丰十年(1860年),郑集建砦,此后设圩;民国九年(1920年),郑集改圩为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郑集设驻区公所;1949年2月,铜北县政府建于郑集(隶山东省滕县专区);1953年4月,铜北县政权撤消,恢复铜山县建制,郑集为铜山县第二区,后改郑集区(隶江苏省徐州专区,县政府迁徐州奎山);1957年,撤区并乡后,郑集为乡;1958年8月,政社合一,郑集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政治体制改革,郑集设乡;1987年4月,郑集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是铜山县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 地理位置郑集镇位于徐州北15公里,地处铜山、丰县、沛县、安徽萧县两省四县交界处,毗邻微山湖,是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徐州都市圈规划的五个卫星城之一,交通发达,区位优越,京福西绕城高速公路、徐济高速公路、徐丰公路、徐沛公路、徐沛铁路、郑集运河穿境而过。镇区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境内有市、县属企事业单位40多家,已形成了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 郑集镇 农业发展郑集镇所属的徐州外向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2003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按照核心园、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建设,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3500亩,主要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种苗繁育中心等项目建设;示范区规划面积30000亩,主要用于种植绿色出口蔬菜,并形成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为入园出口蔬菜企业提供充足的货源。园区已形成年产初级农产品近3万吨,年加工出口蔬菜1.1万吨,干燥脱水菜1500吨,保鲜菜8000吨,冻干菜700吨的规模。 园区基础设施完备,水、电、路、通信、污水处理等已全部到位,实现了“五通一平”。园区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园区管委会,主任由丁维和县长担任,副主任由杨明同志担任,同时镇里派一名副镇长主抓园区的日常工作。 已有徐州高榕食品(香港独资)、徐州润嘉食品、徐州瑞杰食品(加拿大独资)、徐州龙海食品、广西桂柳家禽加工厂等10余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徐州高榕食品有限公司是铜山县出口蔬菜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形成获江苏省认证的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10000亩;园区在建的企业3家,分别是投资3500万元的徐州华源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桓茂木材加工、投资1000万元的网架项目。 主要产品园区主要产品有:蒜粉(粒、丝)、洋葱粉、姜、和新鲜大蒜、洋葱、西兰花、甜豆、荷兰豆以及干燥脱水菜、冻干菜等共计6大系列40余个品种,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郑集教育小学: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中学:铜山区郑集中心中学;铜山区铜北中学;铜山区润杰中学; 高中: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