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
释义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江苏省重点学科

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部国家规划教材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隶属于信息传播学院。信息传播学院现有教育技术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5个本科专业,其中1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为省特色专业,学院还拥有教育技术学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专业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现有在读研究生185人(含教育硕士),全日制本科生1000多人。

一、学科基本情况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江苏省开设早、发展快,2005年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省省批教育技术学教授的一半在本学院工作,承建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1部省级精品教材、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研究生优秀课程,承担10多项省部级课题。每年招收教育技术研究生40人左右,现有硕士生导师20多人,录取公费研究生比例达90%以上,多位研究生获省研究生优秀论文奖或取得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每年有30多篇研究生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研究生就业率100%,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于高校。

二、学科建设特色及影响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特色,是紧紧围绕教育信息化在理论和应用开发两个维度上进行研究,相应地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与建设、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教师信息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全国形成特色。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和建设方面,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着眼特殊教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相应取得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聋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取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聋教育课题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学科点,开发的聋童康复训练软件等学习资源,在全国聋教育领域产生较大影响。本学科点正在为打造全国一流的聋教育学习资源研发基地作不懈的努力。

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从引领先进文化的高度进行开创性研究,相应编著出版了全国首部数字摄影方面的著作——《数字摄影》,编著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材《数字影像技术》(该教材建设已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建设了一门省精品课程,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在全国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重视将DV创作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大量获奖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学科亮点。摄制了在全国获多项奖的电视作品:师生合作摄制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理想杯”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第一名,并入选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的电视散文片《生命的方舟》获“全国推普周”江苏省电视作品比赛一等奖,首届“科讯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DV作品大赛最佳剪辑奖;由学生主创的DV片《向日葵的微笑》等作品获省大学生DV短剧大赛6项大奖;师生协助西班牙环球公司拍摄的电视片《激情的诞生:足球的起源》之《中国蹴鞠》部分,受到了合作方的高度赞誉;师生编导制作的电视剧《第四条红裙子》在“互联星空”首届全国大学生DV影像艺术节上荣获电视剧类比赛的唯一最高奖“最佳剧情片”奖,并入选北京电影学院第六届国际学生影视节公映受到好评。学生在网页设计、课件开发、数字影像处理等方面的成果也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在教师信息化教育研究方面,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研究,相应编著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全国教师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零的突破,代教育技术课程省精品教材零的突破。先后3个版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全国近百所高校用作教材,发行16万余册,在培养基础教育新教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的培养紧紧围绕教育信息化进行,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

在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始终强化观念、能力、技术、艺术的综合培养,在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点创始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王太昌教授和国家特色专业主持人、省重点学科主持人、院长陈琳教授的带动和影响下,在学科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科建设氛围,在全国同学科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200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6年首届毕业生的1篇学位论文就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生论文奖,2006年、2007年、2008年各有1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毕业研究生80%以上进高校工作,部分研究生就职于“211工程”高校。2005年起,招生规模进入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第一方阵,在读硕士研究生总数达到近180多人。

三、学科建设新进展

过去10多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后,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科研项目申报取得新进展

2006年,王太昌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聋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圆满完成、顺利结题,新取得陈琳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年,还取得了由陈琳教授和李子运老师分别主持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此后,陈琳教授又取得3项省级课题,杨成副教授、汪颖副教授、郭莉副教授各取得1项省级研究课题。

2.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有新发展

成为省重点学科后,有5人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使本学科拥有江苏省省批教育技术学教授的半数以上,拥有江苏省省批教育技术学教授中在职教授的1/2。新增9位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导师,使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导师的数量增至20多人。学校批准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特聘教授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正在积极的实施之中。

3.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突破

将陈琳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先后申报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相应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至此,本学科点既建设有国家级规划教材,又建设有教育部推荐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09年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本学科点教师为建设主体的教育信息技术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建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实验室。

建成2门江苏省精品课程——《摄影技术与艺术》、《现代教育技术》。《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实现了全省摄影课程在精品课程中零的突破,《摄影技术与艺术》网络课程获得全国多媒体比赛二等奖,使本学科点在数字摄影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优势继续保持。

在全省本科生、研究生创新项目方面取得历史性飞跃。2006、2007、2008年、2010年年取得江苏省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分别由2004级研究生胡永斌、2005级研究生王运武、2006级研究生周惠颖取得、2008级研究生李磊取得),在江苏省2007年首度开设的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中,本学科点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取得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3项,占全省教育技术学所取得同类项目的3/4。

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届研究生侯庆来同学的学位论文《混沌理论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008届研究生王运武同学的学位论文《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先后成为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继2005年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沈建国的《Breeze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获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之后,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朱林的《针对性语言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2006年续获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09年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翟强获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4.研究成果丰硕

2006年起年,本学科点在学科权威刊物(同时为核心期刊、CS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有8篇论文获全国一级协会一等奖,重点学科出资建设的公益性学科网站“教育技术学科网”受同行专家盛赞,并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奖,年页面访问量愈100万人次。受省委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办委托起草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受到高度评价。

5.学术交流活跃

成为省重点学科后,先后邀请50多位全国有影响的专家来我校指导学科建设,先后组织师生200多人次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

2009年承办教育技术盛会——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