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趋 |
释义 | 关于徐趋的解释,徐有缓慢地,慢慢地的意思,趋有疾走,快步而行的意思。出自《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辞海》对“趋”的解释就有快与慢之兮:“趋,①疾走,快步而行,②也指小步而行,表示恭敬”。 注音xú qū 解释徐,缓慢地,慢慢地; 趋,①疾走,快步而行。 ②也指小步而行,表示恭敬。 (在《战国策·赵策》 中应作“小步走”解) 典故《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对其中的“徐趋”的注释,在目前的一些文献中都是注释为:“徐,慢慢地;趋,快步走”。如杨金鼎主编的《古文观止全译》注:“趋,快步走。古代臣见君应快步走,表示恭敬,触龙托言有足疾,不能急行,只能作出‘徐趋’的姿势表示礼节,以取得太后的好感”。又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徐,慢慢地;趋:快步走。当时臣见君,按礼节当快步走,只因触龙脚上有毛病,所以只能徐趋,其实只不过作出‘趋’的姿势罢了。” 辨析我们认为:上述对“趋”的注释值得商榷。将“趋”注为“快步走”,“徐趋”就是“慢慢地快步走”了,或许是此语难于被人们所理解,或是语义上不通,而解释为:慢慢地装着快步走的样子行走。出现这种解释的原因可能是只注意到了“趋”作为“快步走”的一面,其实“趋”不仅可作快步走解,还可作“小步行走”甚至作“缓慢走”解。《说文》:“趋,走也”,“走,趋也”,可见“走”即“趋”,“趋”即“走”。既然是“走”,就有快与慢之分,《辞海》对“趋”的解释就有快与慢之兮:“趋,①疾走,快步而行,②也指小步而行,表示恭敬”。我们认为:触龙见赵太后之“趋”应取其“小步而行,表示恭敬”之意,其理由如下: 首先,触龙的“谢罪”已间接地道出了“徐趋”之意。他见赵太后解释自己“入而徐趋”的原因是:“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我们认为:触龙的话不仅解释了“入而徐趋”的客观原因,也间接地对“徐趋”的词义作出了解释。此处的“徐趋”与“疾走”应是一对反义词,“疾走”是快步行走,这是无异议的,而快步行走的反义不正是“慢慢地小步走”吗?触龙所说的不正是“由于‘病足’,且年龄大,不能快步走(疾走) ,而只能慢慢地小步走(徐趋)”吗?至于臣见君时还应有其它表示恭敬的动作和表情,并不是“疾走”和“徐趋”词义本身(固有)的内涵,触龙对“疾走”没有说明其“走”之姿势,我们在释“徐趋”时也就没有必要说明其“趋”之姿势。 其次,“趋”作“小步而行”在古文献中也不乏其例。如《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而作,过之必趋”。此处的“趋”就是“小步而行”(见《辞海》“趋”) ;又如《礼记·玉藻》:“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母移,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下标有着重号“·”的系笔者所加)。此处的“徐趋”也是缓慢而行,在吴树平和赖长扬主编的《白话四书五经》中就是将“徐趋皆用是”译成“小步行走的都是用这样的步子。” 再次,“趋”可作“快步走”又可作“小步行走”或“缓慢行走”的这种字义上相互对立的关系(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称为自我反训,这种自我反训的字(或词)在古代汉语里不乏其例,如晋代郭璞(公元276 ~322)为《尔雅》作注,在《释诂》“肆、故,今也”之下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又如:“杂”字既有众所周知的“乱”之义,又有“有条理”之义;“置”既有众所周知的“立”之义,又有“废”之义;“逆”既有众所周知的“拒”之义,又有“迎”之义等。 故我们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之“趋”应释为“小步行走”,“入而徐趋”不应译为:“进门后装作快步走的样子慢慢地走(向太后)”,而应译成:“进门后慢慢地小步走(向太后)”为好,这样与触龙之“不能疾走”正好是对应的,与一个年纪大且有足病者之“走”法也是符合情理的,与文意更为吻合。 关于“入而徐趋”注释的辩证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注:“⑾徐趋:徐走,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第94页)此注明显有误,1,趋字解释有误,见下关于古人行走的几种称谓分析,《简明古汉语词典》释趋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就以本句为例。2,老臣的“一片苦心”于此处不可领会。其实“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病足,为下文说赵太后(问太后安,为子谋职及谈父母之爱子)做了铺垫。教参附录的吴小如的文章《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实讲得就相当透彻了, “‘入而徐趋,至而后谢’根据礼节,大臣见国君时应‘趋’行前进,即急走;‘趋’字本身同‘徐’字就有矛盾,作者偏偏把这两个有矛盾的词儿放在一起,来刻画左师公应当快走而走不动的神态。” (教参第189页)我查了好多个选本,翻译都比这教材的翻译要精审,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选本)对“入而徐趋”作注曰:“触龙时了宫门,做出快步走的姿态来,但动作缓慢。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臣见君的走路姿势,触龙因脚有病,所以只能‘徐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册P49)附古人关于行走的几种称谓,供同学们参考。 1.《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广雅》:“行,往也”。行,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步,《说文》:“步,行也”。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3.趋,《说文》:“趋,走也。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4.走:“《说文》走,趋也。”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5.奔,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本义:快跑“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尔雅·释宫》),“将奔走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又如:东奔西跑;奔冲(奔驰,猛冲);奔走呼号(一面奔跑,一面叫喊);奔马;奔驹;奔丧(父母丧,儿女由外地赶回安葬守丧)。如:“得间奔(逃跑,逃亡)真州”(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又如:奔沮(逃亡);奔迸(逃散);奔溃(败逃).私奔,中国古代女子没有通过正当礼节而私去与男子结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