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麦30
释义

徐麦30原名“徐麦270”,属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周91098/徐州25号杂交,于2003年育成。徐麦30耐肥抗倒,抗寒性强,综合抗病性较好,多年试验示范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品种简介

徐麦30是江苏省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以周91098作母本,徐州25号作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优良农艺性状基因聚合以及连续多年单株选择等育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品种审定编号:苏审麦200704。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号CNA20060481.3。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多年试验示范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且品质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适于淮北地区早中茬口中高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特征特性

徐麦30,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葡伏,苗壮。芽鞘白色,叶片较宽大,叶色深绿。分蘖能力强,成穗率较高,成穗数较稳定,每亩成穗38—45万。株型较紧凑,株高85cm左右,茎秆弹性好。剑叶大小适中,叶片上冲,通风透光好,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穗型中大,结实性好,平均每穗结实32—35粒。籽粒角质,均匀饱满,千粒重42—45g,容重高,商品性好。成熟中晚,熟相较好。

品质优良:品质指标达优质中强筋小麦要求,2006年江苏省种子站取区试点混合样分析,容重808g/L,粗蛋白(干基)14.1%,湿面筋30.3%,沉降值31.6mL,吸水率63.9%,形成时间4.2min,稳定时间6.8min,弱化度93F.U.,评价值53,最大抗延阻力248E.U,延伸性16.1cm,拉伸面积55.6cm2。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北纬33℃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2009年度小麦质量报告:硬度指数66,容重809g/L,粗蛋白(干基)14.3%,湿面筋30.2%,吸水率62.1%,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7.8min,弱化度26F.U.,最大抗延阻力451E.U,延伸性13.1cm,综合品质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

抗病抗逆适应性广:越冬抗寒性好,较抗春季低温。抗倒力较强,综合抗性较好,田间自然鉴定,纹枯病和叶枯病轻,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感条锈病、叶锈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结果:中抗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条锈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灌浆充分,适应性广。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江苏省淮北片区试平均亩产510.89kg、523.90kg,比淮麦18增产1.15%、2.64%。2007年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8kg,比淮麦18增产4.57%。2005年黄淮南片预试平均亩产499.1kg,比豫麦49增产3.01%。2006年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553.6kg,比豫麦49增产5.64%,比新麦18增产5.11%,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黄淮北片区试平均亩产524.3kg,比石4185增产1.02%。2010年铜山县柳新农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收产量632.9kg/亩,其中1个测产点达到663kg。

栽培技术

播种

徐麦30播期弹性较大,正常年份9月底至10月中旬播种,配合适宜的播量均可获得较高产量。高产栽培最适播期为10月1—15日,在此范围内适宜播种量为12—16万基本苗,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基本苗。

肥水管理

亩产500kg的产量水平,建议总施氮量为14—15kg/亩(基肥有机肥占50%左右,氮肥基追比7∶3),P2O57—8kg/亩,K2O10kg/亩左右。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冬前和返青肥。追肥越冬期亩施2.5—5kg尿素促平衡,在基部一、二节间定长、倒2叶出生前后(3月25日前后),重视拔节肥(亩施尿素10—15kg)的施用,以达到巩固分蘖成穗,主攻大穗,提高粒重的目的。后期注意养根保叶,提高千粒重。一般田块每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5—0.5kg,脱肥田块可每亩另加1—1.5kg尿素混喷。同时应做好田间三沟配套、灌水抗旱等工作,提高抗灾能力。

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用0.1%粉锈宁或立克秀等拌种,可减轻或推迟纹枯病发病。返青前后及早用井冈霉素和粉锈宁预防纹枯病。抽穗前后根据当年白粉病的流行趋势,及早用粉锈宁防治白粉病,并结合蚜虫防治,适当添加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等进行药肥混喷,以增加后期光合物的生产量,增强抗逆性;同时注意天气状况及时防治赤霉病。依据“秋防为主,春防为辅”的治草原则,加强草害的防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