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家炳 |
释义 | 徐家炳,男,1940年7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第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全国“八五”攻关白莱专题主持人。2003年任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副会长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2004年任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991年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1996年由于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贡献,被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评为先进个人。1998年被北京市和全国总工会授予首都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71年至今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两次受到江泽民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他在大白菜育种等领域辛勤耕耘了30余年,常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是我国大白菜育种界知名专家。1982年担任课题主持人,带领全组同志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优良的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小白菜一代杂种40多个。先后获得各项奖励35项,其中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7项,获农业部新品种后补助奖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各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二项,“大白菜配套品种的选育”于199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白菜早、中、晚熟配套品种的推广”获北京市科技推广一等奖,1997年“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家炳等同志选育的新品种,具有优质、抗病、丰产等突出优点,在生产应用后深受广大菜农欢迎。通过京内外推广,多年来大白菜新品种在北京地区的推广面积占栽培面积的90%,对大白菜的丰稳产、蔬菜周年供应、平抑菜价、补充淡季,保证首都冬春蔬菜的供应和平抑菜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首都菜篮子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自1986—1998年,年推广面积大约15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450多万亩,良种产业化规模全国领先,年种子销售额达1500万元以上。覆盖面达全国28个省、自治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增产经济效益达27.7亿元,特别是早熟品种北京小杂56号已成为全国大白菜覆盖面最大的品种之一,北京新三号已成为北京、华北、东北等一些地区的主栽品种,由于它品质好、耐贮运还作为北菜南运的主要品种。近年来有些品种已在欧州国家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试种成功,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开发前景广阔。 八十年代前大白菜的品种类型比较单一,徐家炳同志针对这一情况,较早提出了培育系列配套品种这一奋斗目标,并和同志们一起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先后选育出熟性为45天-90天,早、中、晚熟,多种类型,综合性状优良的系列配套品种。使大白菜能够分期播种,分次采收,保证了稳定、均衡的供应,既丰富了市场又补充了淡季,同时也支援了兄弟省市大白菜的生产和供应,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对待科研工作认真敬业,积累了较丰富的育种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使白菜研究工作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他一贯实事求是,作风严谨,坚持深入农村和田间试验现场;另外也勇于探索,不断改进和寻求新的技术和方法。他十分重视国内外种质资源的搜集,更注意材料的创新工作,较早地提出采用多亲本杂交的方法丰富和创新了一大批原始材料,为进一步培育优良亲本和一代杂种奠定了基础。 他还较早地认识到为了充分地发挥课题的优势和潜力,多快好省地出成果,必须和中心内外不同行业和专业的同志进行广泛的合作和协作,并且卓有成效。徐家炳同志在认真完成繁杂的育种日常工作的同时,每年都要挤出一定时间安排一些应用理论的试验,事实说明,对改进育种技术和方法,提高育种水平,大力加快育种进程均有重要作用。 发表论文70余篇,如《北京新一号的选育及其实用价值》、《中熟大白菜新品种北京75号的育成及推广》、《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型分析》等,参与撰写《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展望》、《中国主要蔬菜育种进展》、《中国传统蔬菜图谱》等7本著作。此外他每年还要做大量的咨询、推广、讲课及考察工作,退休反聘后他仍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