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定超 |
释义 | 徐定超(1845-1917),字班侯,永嘉县枫林人,出身农民 家庭。小时聪颖好学,5岁能口诵“五经”章句数百句,10岁则援笔成文。13岁应童生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年(1876)乡试中式,光绪九年中进土。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则例馆修纂,顺天乡试内修掌官,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御史、京畿道掌印御史等职。 德行为官清正、廉活、勤俭、谨慎,有一定的维新思想和改革要求,曾向清廷疏陈时政得失利弊数十条。多次弹劾清廷亲贵权轩和贪官污吏,致使十来顶“花翎”落地。他的老师黄体芳(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赞赏他“性慷爽,意所可否,质言无回”。教育家蔡元培给徐定超纪念祠题的对联是“御史楼台高百丈,谏官祠宇壮千秋”。 思想前卫“戊戌变法”前他已认识到“社会积弊太深”,主张开办学堂,造就人才;在“百日维新”中,一些顽固派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狂妄”,他反驳说:“国家改革,殷周当天”,把维新改革比作以周代殷,势所必然。对变法失败,特别对谭嗣同等“六君子”及后来秋瑾的牺牲,深表痛惜,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依靠满清皇朝的自身改革是不可能的。所以得知有人欲保荐他的儿子可免试出任县知事时,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大局未定”,要“读书待时”,鼓励子女“多学历史、地理、技术等经世有用之业”,“不患儿等不能为官,唯患儿等不能为人”。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参加了“光复会”和“同盟会”。 相关事件“戊戌变法”失败后,1905-1906年,袁世凯不顾江、浙两省自办苏一杭一甬铁路的要求,屈服于英国公使馆的压力,以向英国高利贷款、起用英国工程师的先决条件,来建造这条铁路,实际上是把这条铁路控制权拱手送给英国人,从而引起江、浙各界的极大愤慨。他立即发动24人联名上书清廷,痛陈利害,并直接揭发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同时江、浙各界通电川、陕、粤、鄂、赣、滇、闽各省,请求声援。结果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酿成震撼全国的浙江拒款保路运动,迫使清廷中止这桩卖国行为。在此期间,他大量地阅读历代医学经典及名家流派著作,对医学颇有造诣,在北京医界名噪一时,被京师施药局聘为医员,就诊者接踵而至。1902年,清廷创办京师医学堂,他被聘为总教习,同时还被中医界推选为京师神州医药会社社长。他根据我国和日本的中医名著,以及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伤寒论讲义》、《灵枢素问讲义》。前者完成于1906年,书中引用的各家注释达50多家,并且去粗存精,熔众说为一家。他在序言中主张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相互学习的主张。 1909年,除定超受聘担任两浙师范学堂监督,起用经亨颐(日本留学生,思想进步,后来是我省“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为教务长,聘用一批思想进步的学者为教员,其中有鲁迅、马叙伦、夏丐尊、沈尹默、胡公冕等。两浙师范学堂当时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一所新型学校,成为传播进步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徐定超在这里当了3年的监督。从这所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后来成为国内外有名的学者,如陈建功、曹聚仁、冯雪峰、潘天寿、谢文锦、宣中华、丰子恺、徐麟书等。他还以自己的薪俸积蓄,托他侄儿徐象严在永嘉家乡创办了枫林高等小学。 辛亥革命胜利后,浙江宣告独立,温州的清朝官吏逃之夭夭,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温州各界推举徐定超来温主持军政分府都督,由于再三电邀。他于1911年11月9日从杭州回到温州。温州父老子弟夹道相迎达数万人。徐定超到任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从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对制止紊乱局面,减少群众疾苦,巩固革命成果,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评价徐定超为清皇朝命宫,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参加同盟会,跟着历史车轮前进,这是难能可贵的。他渴望辛亥革命后中国能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但是,事与愿违,不久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派其亲信朱瑞任浙江省督军。徐定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于1912年秋,毅然辞掉温州军政分府的都督职务,赴杭州从事《浙江通志》编纂工作。1917年,他偕同夫人胡氏经上海回温州,所乘的普济轮船在吴淞江口被一艘英国轮船撞沉,因而夫妻均遇难,终年73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