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长珍
释义

个人简介

徐长珍,女,宝应县范水镇范光湖牌坊村农民。为了掌握科学种田的真本领,徐长珍虚心向老农和专家请教,并利用劳动之余啃起了科技书。她克服了文化基础差、家务及农田负担重等困难,认真学习了《三麦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经验》等书。徐长珍还自费订了近千元农业科技方面的报刊,并赠送给村组干部,在全村掀起了一股学科技的热潮。徐长珍不但掌握了三麦、水稻虫害的防治技术,完成了旱育水稻试验,而且攻克了水稻秧苗分糵的技术难关,水稻产量已高达每亩550公斤。徐长珍先后被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省双学双比女能手”、“省十大女杰”等称号。

人物特写

1983年11月,徐长珍说服丈夫,变卖了准备砌房的转瓦、木材和结婚时唯一的手饰和几样家具,怀揣和村里签下的开发600亩荒滩的合同,四处奔走借贷。数九寒冬,雪舞风啸,家家户户欢欢喜喜地忙着过年,以往很少出门的徐长珍独自一人踏上南下北上的借贷之路。1983年12月,徐长珍总算筹齐了一期开发所需的数万元巨款。接着,她又马不停蹄赶到邻近乡镇,联系了一批劳动力。为赶进度,她又到灌南、兴化等地招了400多名民工挑土筑堤。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在这个农家女的指挥下打响了。在那些日子里,徐长珍住在临时搭成的低矮潮湿的工棚,几乎没有踏实地睡过一个安稳觉。挖塘时,她的双脚被戳破了,至今还留下不少伤疤;整田时,她的胃病经常发作,仍坚持在工地上。饿了,啃几只馒头;渴了,就喝几口水塘里的水;累了,靠着田埂打个盹。经过数月的奋战,1984年7月,在徐长珍的承包田里,已经有600亩荒滩变成了沟渠纵横的良田。徐长珍在这些田里栽上了秧苗,此后,她便吃住在田头。炎热的夏夜,荡区的蚊子又大又凶,一个巴掌下来,就是一道血印。秋粮收上来后,天总是阴着,稻谷潮湿发热,她一个人将数万斤稻谷“过风”。几天下来,双手磨的满是血泡,直往心里疼。但她硬是咬着牙,直到翻完最后一堆稻谷。这一年真是开门红,这块从不长粮食的荒滩创造出了水稻亩产550公斤的奇迹。

1991年夏天,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使徐长珍那即将收割的500亩麦田受淹,颗粒未收,10多万元的投资全部付诸东流。灾情发生后,有人说:“徐长珍你出风头也不选个好行当,我们种了这么多年的田,谁能从荒滩里刨出个金子?”更多的人同情她,劝她说:“长珍,你住手吧,这是命,你一个女人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面对灾难,徐长珍的丈夫华占海也灰心了,要知道,水里浸泡的可是全家省吃俭用的血汗钱啊!此时,徐长珍内心深处也产生了一丝犹豫。她闷在家里想了几天后对丈夫说:“哪里倒下来,就在哪里站起来,我们不能认输。再说从麦子长势看,我们的种植是成功的,如果不是这场大水,收获绝对是一个可观的数目。”一席话说得华占海心服口服。1992年,徐长珍又承包开发了邻村的300亩荒滩,搞起了稻田养蟹,当年收益20多万元。1995年底,徐长珍再次做出一个大胆之举,投资80多万元到金湖县承包开发2300亩荒滩。

徐长珍深知种田不能蛮干,光有吃苦精神还不行,得有一套本领。记得当年首次种粮食的时候,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一下子摆在了她的面前,如产量不高、虫害肆虐等。徐长珍越来越迫切地感到掌握科技的重要性。为了掌握科学种田的真本领,徐长珍虚心向老农和专家请教,并利用劳动之余啃起了科技书。只要听说哪里开办了文化、实用技术培训班,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她克服了文化基础差、家务及农田负担重等困难,认真学习了《三麦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经验》等书。徐长珍还自费订了近千元农业科技方面的报刊,并赠送给村组干部,在全村掀起了一股学科技的热潮。作为妇女代表,每次参加省、市会议,徐长珍总是不忘带个小本本,利用会议休息间隙,向与会农业专家请教。时间一长,人们都称她“学痴”。徐长珍觉得这个“痴”字好,不“痴”就学不到真本领。徐长珍不但掌握了三麦、水稻虫害的防治技术,完成了旱育水稻试验,而且攻克了水稻秧苗分糵的技术难关,水稻产量已高达每亩550公斤。近年来,徐长珍先后被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省双学双比女能手”、“省十大女杰”等称号。经过20多年努力,农家女徐长珍终于在荒滩里刨出了金子,把荒滩变成了“粮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