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安定 |
释义 | 徐安定 个人简历出生年月: 1963年10月 性别: 男 籍贯: 湖南省 民族:汉族 党派:中国共产党 职称:教授 主任医师 博导 暨南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教研室主任 工作经历1978-1983 就读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8-1991 就读于暨南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6-1998 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3.12 -今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兼任暨南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自1983年开始从事神经内科和大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1991年后主要从事神经病学特别是脑血管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德国留学期间,主要从事中风的专题进修,并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神经内科危急重病人的抢救和综合处理、特别是中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神经内科疑难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眩晕、头痛病人的综合处理等。 近年牵头在医院建立卒中绿色通道,实施全天候急诊溶栓救治急性脑梗死,开展脑血管病规范化诊断、治疗和预防,在全国推广脑血管病指南和规范,同时开展临床科研。整个团队在全国脑血管病领域有较大影响,例如团队主要成员两获“迅时行动--中国卒中研究奖”一等奖。个人近年负责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十余项,科研基金总额200余万元,主持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一项(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CLASS-CHINA);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及应邀述评讲座70余篇,包括《Asia-Pacific Cardiology》应邀综述“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stroke prevention”;任多个全国会议学术委员及应邀学术讲座专家,第四届国际颅内动脉狭窄大会2009,世界心脏大会2010邀请大会讲者。参与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系列专家共识的制定;作为主要作者,参与制定“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分型”,并在国外杂志发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研究方向神经病学特别是脑血管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与卒中,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互反应,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应用,等。 主要论文: 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 参编科学出版社诊断学英文版教材 参加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主编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系列教材《神经内科学进展》中“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应用”一章编写; 主编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时期农村百问百答系列从书”<<农村卫生保健百问百答>>。 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3项。 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脑血管病学专家组成员 中国卒中专家共识委员,中国卒中中心建设培训项目授课专家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常委、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中国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中国卒中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中华系列杂志、《广东医学》、《暨南大学学报》审稿专家。 荣誉与奖励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厅先进个人、广东省医学会先进个人、暨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先进个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